202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关于“文化强国与社会责任”的演讲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的代表性人物,他为当代中国的铜雕技艺和熔铜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阙立》 《稻可道,非常稻》以及《万泉归海》常州天宁宝塔、桂林铜塔都是我国铜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其中桂林铜塔创造了三个中国第一,一个世界第一,三个中国第一分别是中国第一高度的铜建筑,中国第一座铜塔、中国第一座水中塔,而一个世界第一则是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三个中国第一,一个世界第一不仅仅“颠覆”了世界对于中国铜雕技艺的认识,也让朱炳仁获得了世界第一铜雕大师的美誉。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百花齐放》是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这个作品破天荒地以中国的儿童画为创作元素,旨在表达一种传承的力量,也寓意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这个作品高3.2米,宽度为4米,由5幅纵画构成,采用了“多彩叠层”这种全新的熔铜工艺创作,将铜艺文化和儿童艺术充分结合在了一起,打破了长期以往的铜艺术色彩的局限性,开拓了一个新的铜艺术色彩的领域。
除了《百花齐放》这个铜艺作品以外,还有一个铜艺作品深受大众们喜爱,那就是“稻可道 非常稻”,这个作品参考了老子《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之义,采用了熔铜工艺,让铜在空间里自由流动,而束束稻穗竖立而起,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告诫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朱炳仁,194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其父是一名铜匠传承者,受其父的影响,朱炳仁年少时期就开始学习制铜技术,其父手把手的教他,使其在铜艺上突飞猛进!
朱炳仁在学习铜雕技艺上,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尤其是在青年时期,但是朱炳仁却耐着性子,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和探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我们都知道当代铜雕技艺是中国铜器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中国古代铜器历史悠久,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而作为一个铜雕技艺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朱炳仁一直倡导“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他认为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提倡每位国人学习和传承铜文化。
为了能够传承中国的铜文化,朱炳仁甚至不惜用房子贷款,修筑3000平方米铜器博物馆,免费为大众开放,让大众们认识中国的铜器文化,学习铜器文化,当时周边的朋友和亲人对于他的这个行为非常的不理解,但是朱炳仁并不没有作更多的解释,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中国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曾这样寄语朱炳仁,说其工精技高 有如雷峰。
说到朱炳仁大师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一件为“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献礼巨作——《旌旗如山气如云》。
这幅巨作使用红铜熔铸,红色的铜铸旗帜如同英雄的鲜血染红,漫卷西风,气势如云。厚重沉稳的铜色,述尽建党百年沧桑求索、艰苦卓绝,又透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与力量。这件作品整体散发出的不仅仅是熔铜艺术的力量,更多的是用熔化、流动的铜汁浇筑成数面迎风招展的红旗。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胜利的象征,是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象征,作品行云流水的铜墨章法和流动气势。同时,作品结合高温着色技艺,融入东方的审美遐想。飘飘旗影卷红霞,风雨同舟,百年不朽。

1944年出生的朱炳仁,到今年已经77岁了,可谓是年近古稀了,但是他依然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一方面继续精益求精的为中国制造铜制品,一方面将铜雕技艺传承给年轻的铜艺工匠们,让这项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延续下去。

朱炳仁曾说过:他是一个徜徉在青铜文化长河中的现代铜匠,带着虔诚的心情追逐五千年的精气,他想要把一件铜制品,都视为交给时代的作品,留给历史的文化财富。

从这位即将年满八旬的老者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胸怀和气魄,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斗志和活力。
他与褚时健,俞敏洪等中国企业家的骄子一样,都是那种将人生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的强者。
同时,朱炳仁的事迹也告诫了我们这些年轻的后辈,将所有精力专注于一件事情,而不是好多事情,一个人只要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能够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现今,朱炳仁朱老,仍然在为推动铜文化的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余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传承人,他义不容辞地将铜艺文化在中国民间进行普及,让中国大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铜艺文化,其次,朱炳仁朱老,在普及铜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将铜艺文化进行传承,让年轻的中国人们能够将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