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猛将林凤祥被押进京,咸丰呆坐许久只字未说,长叹一口气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7-30 09:33:26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林凤祥,这位太平天国的名将,在战场上曾经无往不利。

然而,当他被押解进京,面对满朝文武和皇帝咸丰时,咸丰却呆坐许久,一言不发。这一沉默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林凤祥的非凡勇气与智谋,如何在此刻让天子也陷入深思?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咸丰久久不能言语?

一、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在晚清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陷入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官僚体系内充斥着无数的贪污者,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名叫洪秀全的年轻举人发起了抗议。

洪秀全原本期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是他发现,所有的官员都在徇私枉法,只要接受了贿赂,无论考生的成绩如何,他们都能顺利通过。

原本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却沦为了贪婪者们的敛财手段。

清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失败的一个朝代之一,它的标志性事件包括“闭关锁国”政策、贪污腐败现象以及“文字狱”等。

与之前的明朝和宋代相比,清朝的表现相去甚远,在这个充满压迫和黑暗的年代里,人们被迫选择用流血牺牲来拯救自己,于是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洪秀全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的挫败后,他意识到,只要清朝政府存在一天,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机会。

于是,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通过宗教信仰来组织农民起义,共同反抗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洪秀全提出了“平等”的口号,在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他们长期受到清朝官员的压迫,听到洪秀全的呼吁后,纷纷加入了起义队伍。

随着起义队伍的不断壮大,清朝政府开始感到担忧,决定采取行动进行镇压。

二、林凤祥

洪秀全手下有一位名叫萧朝贵的前军将军,此外,他还拥有一员得力干将——林凤祥。

1825年,林凤祥诞生于广西的一个贫穷家庭。他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祖辈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

在他八岁那年,母亲不幸因病去世,父亲只能靠贩卖蔬菜艰难度日。

林凤祥家中共有三个孩子,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庭贫困,年幼的他不得不在地主家里放牛,期间遭受了许多欺凌。

然而,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未能摧毁他的意志,反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热爱武术,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喜欢替他人打抱不平,因此,县城里的地痞流氓都对他敬畏不已。

当时的阳县令有一个在县衙担任总爷职务的小舅子,此人依仗权势横行霸道,常常调戏良家妇女。林凤祥巧妙地设局惩罚了这位恶棍,结果遭到了县令的怀恨在心,并被下令通缉。

在道光时刻,清朝的国力日益孱弱,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愈发沉重,普罗大众的生活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公元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在中国南方广东省倡导宣传“拜上帝教“的理念,提出了平等与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如同一颗耀眼的种子,点燃了少年林凤祥内心深处寻求彻底变革命运的热望。

于是,年仅十几岁的林凤祥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怀揣着改天换地的壮志雄心,投靠了洪秀全,并在那里结识了同样有着相似经历、志趣相投的青年李开芳。

三、林凤祥加入拜上帝教

在紫荆山区,林凤祥与李开芳共同加入了“拜上帝教“,他们渴望挣脱束缚,追求平等与自由。此后,他们紧随洪秀全参加了著名的金田起义,自此踏上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历程。

起初,林凤祥负责管理二十五名士兵,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职位逐步提升,在长沙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擢升为指挥官。此后,他屡建奇功,直至晋升为副丞相。

在长沙战役期间,萧朝贵仅率三千士兵,在成功消灭城外守军后,准备进攻城内。当时长沙城内共有约七千名士兵驻扎。

原本南门未关闭,可以直接发起进攻,然而萧朝贵的一支部队误将东南方向的城楼视为主城,在攻占该城楼后才发现错误。当他们返回南门时,城门已经关闭,错过了最佳进攻机会。

由于主力部队人数较少,因此当林凤祥等人率领精锐部队攻城时,萧朝贵不得不亲自担任指挥。

为了激励士气,他身披华丽的战袍站立在城楼上,结果却不幸成为了敌人的活靶子。一枚炮弹飞来,萧朝贵当场殉难。

主帅的牺牲使得部队士气瞬间跌至谷底,而失去了最高统帅的指挥,这场战役变得异常艰巨。

此时,林凤祥等将领得知西王萧朝贵阵亡的噩耗后,并未选择撤军,反而率领将士们继续奋勇向前。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林凤祥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冷静。由于未能成功攻克城池,林凤祥决定采用挖掘地道埋设炸药的策略,试图摧毁城墙,这一计划数度遭到清军的破坏。

为了掩护部队进行地道作业,林凤祥等人经过商议,决定利用大炮进行火力压制,从而为挖掘地道提供掩护。

城墙被炸毁后,林凤祥率部冲锋陷阵,城内的守城将领罗绕典则下令用火炮还击来势凶猛的太平天国军队。

尽管林凤祥所率领的军队人数不及清军的一半,但他们却展现出了数倍于对手的战斗力。遗憾的是,长沙最终未能在关键时刻被攻克,清军援军及时赶到,太平军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只好暂时撤离战场。

四、林凤祥的军事战役与战功

咸丰皇帝下达严令,要求全力保卫长沙,清军从各地抽调援军,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人。面对实力逐渐悬殊的局势,太平军面临的压力陡增。即便如此,这些胆怯涣散的清军仍然对太平军心生畏惧。

在此次战斗中,林凤祥表现出色,荣膺将军称号。

1852年 11月,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上升,为其领袖们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此时的湖南岳州,林凤祥以出色的战斗表现,获得了四尊大同炮及十三尊小炮作为奖赏,并升任为指挥。

此后,林凤祥在四度占领汉阳以及三次进攻武昌的战役中,均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战后,林凤祥得到了更高的荣誉和地位,先后晋升为检点和天官副丞相。

林凤祥参与了众多重大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 1853年的金陵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林凤祥立下赫赫战功,为太平天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并更名为天京之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从而在南方地区拥有了稳固的基地,摆脱了过去游击式的作战模式。

面对太平天国的崛起,清朝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寻求新的策略来遏制其发展。

五、太平天国北伐

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起真正的根据地后,咸丰皇帝对金陵失守的失败感到极度不满,于是派遣清军将领向荣率领超过一万名士兵,在天京沦陷后立即建立了江北大营。

清政府调动各地兵力,总计达到两万五千余人,试图将这个刚刚兴起的农民起义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由于清军的持续围攻,天京接连失去多个战略要地,周边重要据点纷纷落入敌手。

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深思熟虑之下,天京方面果断提出了北伐的计划。

尽管这个决策看似过于匆忙,但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洪秀全要求他们“采取秘密行动,快速抵达燕京,切勿因贪图攻城掠地而浪费时间”。

林凤祥等人接到的命令是率领太平军直捣黄龙,而非攻城略地,这无疑带有孤注一掷的意味。然而,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决策背后的复杂性远超预期。因此,这场悲壮的北伐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关于太平天国北伐的主要动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最普遍的解释是希望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但实际上,这并非最迫切或直接的目标,更为紧迫的任务是保卫天京。

咸丰皇帝对太平军的北伐行动忧心忡忡,于是下令江北大营在前线全力阻挡太平军的进攻。清军在各处布防,导致兵力分散,这种防御措施形同虚设。

1853年 5月 13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与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部自扬州启程。在浦口,另一支军队加入他们的队伍,组成了一支超过两万人的北伐大军。

身为主帅的林凤祥率领北伐军于 6月 13日攻克河南归德府,试图由此渡过黄河,然后沿山东路线挺进直隶。

然而,清军早已做好准备,将所有渡船悉数摧毁,太平军只得沿河向西逆流而上,最终在汜水成功渡河。

随着林凤祥率领的军队不断深入,咸丰皇帝越发感到焦虑不安。当他们轻易地在临洺取得胜利并迅速挺进直隶时,咸丰皇帝实在无法坐视不管,立刻派遣纳尔经额、胜保、托明阿、西泼阿等人带兵抵御太平军。

而尽管这些将领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均未能战胜林凤祥所率的太平军。

自从北伐行动展开以来,南京方面承受的压力逐步减轻,江南大营的兵力也从原先的17000人锐减至不足10000人。南京迎来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不再受到清军的威胁。

与此同时,北伐军攻占了直隶省中部的深州,前锋部队更已逼近保定市市区。

这个消息传来时,咸丰帝大吃一惊,他的心情愈发沉重,于是决定派遣皇叔惠亲王绵愉以及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严密防守保定及涿州地区。

林凤祥深知清军必定会有所防备,因此计划在天津驻扎等待天京的增援部队。他趁势撤离深州,迅速经过献县、交河、泊镇向北行进,抵达沧州、青县、静海三地。

静海知县得知林凤祥即将到来,吓得连夜逃离县城,最终选择投湖自杀。

清政府各级官员无不对林凤祥充满恐惧,他的威名已经达到令人闻风丧胆的程度。

在静海,林凤祥亲自指挥作战,部分部队乘胜追击,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天津城西约十公里处的稍直口,控制了南运河两岸的二十余个村庄。历经艰辛,太平军终于成功攻克天津,实现了北伐行动的第一阶段目标。

然而,林凤祥在天津驻扎期间,负责传递情报的人员不幸被俘,使得援军的消息始终无法及时传达。

林凤祥领导的军队多次击败前来围剿的清军,并成功将其远远抛在后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出现农民起义军对地方封建政权形成实质性威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北伐军挺进天津,使原本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咸丰皇帝更加惶恐不安。咸丰皇帝再次调动全国各地的援军赶赴天津,由清朝著名将领僧格林沁担任总指挥。

林凤祥与僧格林沁并非初次交手,僧格林沁作为清朝的一位勇将,在面对林凤祥时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此时,林凤祥的军队已经非常接近燕京,咸丰皇帝对此深感恐惧,甚至萌生了放弃北京迁都他处的念头。僧格林沁的部队在太平军之后始终不敢贸然行动。

而北伐大军虽然已经接近攻取京城的最后关头,实际上却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由于一路疾驰直扑燕京,林凤祥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后勤补给严重短缺,援军亦迟迟未到。在北伐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役,兵力损失惨重。

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际,大多数太平军士兵对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应,各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北伐军实际上已经陷入困境。

六、林凤祥被俘与结局

林凤祥对此忧虑重重,然而就在此时,他收到消息称援军已经开始启程,于是他立即下令撤往阜城,准备与援军会师后再度北上进攻燕京。

然而颇为遗憾的是,北伐军的增援部队始终未能及时赶到救援。在刚刚抵达临时首都临清不久后,这支援军便遭到了清军的全面阻挠,不到数日战事失利的他们不得不选择分散突围,然而在撤离过程中却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颇为幸运的是,援军之中唯有许宗扬一人成功逃离战场,返回了天京。

在得知这一噩耗之后,林凤祥深知此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全力以赴进行最后的抵抗。

当时,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已经将北伐军团团包围,试图通过切断补给的方式,将疲惫不堪的北伐军困死在战场之上。

而林凤祥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坚守阵地长达九个月之久,最终决定发起反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带领士兵奋勇杀敌,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然而自身也因伤势过重而陷入昏迷。

尽管此时的战局已经无法挽回,历时两年的北伐战争即将落下帷幕,但林凤祥并未选择屈服,他选择了自杀以避免成为清军的俘虏。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藏匿地点竟然被叛徒出卖,最终落入了清军手中。

在生命垂危之际,林凤祥被清军抢救过来,并被押送至燕京。然而,清军的行为却令人发指,他们并未让林凤祥就此死去,反而将其救活,然后再将其押解至燕京。这种残忍的手段无疑是对人性的践踏。

当林凤祥被押解至燕京后,咸丰皇帝听闻了这个曾经令他惊恐不已,甚至考虑过迁都的人物被擒获,不禁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要亲眼目睹这位仅凭两万兵力便能逼近燕京的将领究竟是何等模样。

于是,他亲自登上午门城楼,审视着囚车中的林凤祥,林凤祥的外貌却与咸丰皇帝的想象大相径庭,他并非是那种凶狠狡诈的狂徒,更非野心勃勃之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普通人对清廷怀有如此强烈的仇恨,以至于不惜付出生命代价也要攻打燕京呢?

难道清朝官员真的如同豺狼虎豹般残暴,使得百姓们不得不奋起反抗吗?咸丰皇帝对此感到困惑不解,久久站立在原地,随后转身回到皇宫。

在宫中,他独自沉思良久,始终无法理解其中的缘由。最后,他无奈地叹息一声,下达了将林凤祥处以凌迟极刑的命令。

两天后的3月15日,林凤祥在北京遭受了清廷的凌迟极刑,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桓在其著作《宝常斋丛稿》中详细记录了林凤祥就义的过程:“行刑当日,围观群众人数众多,甚至有人因过度惊吓而当场去世。

负责执行的刽子手共有十六人,每人手持一根木柄铁爪,每次挥动铁爪,都会将其抛向后方,鲜血四溅,肉块横飞,场面惨不忍睹。”

行刑之时,黄懿端仍然对着台下百姓高叫道:“某自出道以来所向披靡,清妖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

林凤祥领导的北伐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兵锋席卷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六省,极大地支援了清政府的统治。

北伐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林凤祥的英雄业绩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歌颂。

七、解析林凤祥

林凤祥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百姓的苦难,在晚清腐败的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不公严重,这是导致像林凤祥这样的人选择反抗的根本原因。

他的行为代表了一部分百姓对平等、自由的渴望和对清朝腐朽统治的不满。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更多的人思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林凤祥领导的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雄业绩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歌颂。

他的行动显示了普通民众在极端困境下为了改变命运所展现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

其故事也提醒后人,关注社会公平、改善民生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以避免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再次激化。

5 阅读:702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