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写了半首诗,几百年来无人敢续,朱元璋:这有何难?我来

历史K先生 2025-01-16 17:04:44

说起宋朝时期,绝对不能忘记的就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

他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可只有一点为人诟病的便是他篡权夺位,甚至为了不让其他大臣效仿他,竟然夺了手下的兵权。

这样的“猛人”,你能想象出他作诗的样子吗?

只因醉卧田地,望天上明月,就做出气势磅礴之语句,但下半首却始终无人敢续写。

时间来到明朝,朱元璋看后,大笔一挥,写下两句诗,与赵匡胤的诗完美贴合,从而流传下来。

赵匡胤作下半首诗后,到明朝期间跨越了那么多皇帝,为何无人敢对?朱元璋又是如何对的?

赵匡胤的崛起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本就是武将,现在成了皇帝后,更加掩盖不住想要征战的心思。

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各国上,在一番讨伐之后,南方的国家仅剩几个国家,其中实力最强盛的便是南唐。

当时距离李煜继承南唐后主的位置,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更别说,李煜之所以继位,还是因为当时他的兄弟都死了,已经无人可继了。

因此李璟临终之前,只能将皇位交到李煜的手中。可是没想到的是,李煜整日想的是风花雪月,根本无心朝政。

不仅如此,李煜所作尽是风花之词,他甚至还为青楼中的女子写诗。朝中大臣纷纷恨铁不成钢,希望李煜能够“改邪归正”。

但朝中文人却十分推崇李煜,认为李煜才是一代人的标杆,这根标杆竟然做到了皇帝的位置,实属他们的“楷模”。

因此,朝中分成了两派,一派致力于让李煜关心朝政,一派赞赏李煜,希望李煜能够继续这样。他们整日闹得不可开交,而李煜头疼不已,甚至称病不上朝。

有这样的皇帝与大臣,南唐怎会强大起来?于是在宋朝想要进攻南唐的时候,众位大臣都慌了,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南唐周边的小国纷纷前来拜见李煜,并表示他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宋朝军队的侵袭。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南唐多出力,毕竟“实力强,任务重”。

然而,就在众位大臣焦急地讨论的时候,李煜罕见地硬气了一把,选择了他所认为的最佳方案:投降,也就是俯首称臣。

为了向宋朝表示诚意,李煜派遣众人收集各种奇珍异宝,并立马给宋朝送过去。其后更是写信表忠心,却招致了赵匡胤等人的嘲笑。

因为在这封信中,李煜用“父皇”一词称呼赵匡胤,这让宋朝众人大笑不止。

但笑归笑,赵匡胤却并没有被“打动”,派遣多支军队将南唐包围。李煜见状只好派遣使者与宋朝进行和谈。赵匡胤会答应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好巧不巧,派去的人中有几个人是李煜文章的“狂热粉丝”。

俗话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赵匡胤只能按兵不动,坐下来听一听南唐的和谈条件。

然而,没想到的是,那大臣说的都是南唐后主多么有才,完全可以当宋朝的臣子,希望宋朝能够给南唐一个机会。

当谈及李煜文采的时候,那名大臣特地拿出李煜的一首《秋月》进行介绍,妄图通过这件事来给李煜加分。

李煜的诗多婉转柔和,确实是一个文人所作,但却不足以彰显皇帝的气魄。

赵匡胤听后,不屑地一笑,表示自己随意作出的一句都比李煜的好。

只见他说:“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天中万国明。”

众人听后赞叹不已,认为这才是有气魄之人所作的作品,相比起来,李煜所作过于柔了。

南唐的大臣们哑口无言,即便是想继续劝,却有心无力,因为在比较皇帝魄力的这一关,李煜彻彻底底地输了。

看南唐大臣还想纠缠,赵匡胤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让他们闭上了嘴。

就这样,南唐还是灭亡了,而宋朝继续在塑造自己的辉煌。

作为皇帝,赵匡胤的这半句诗也被记录了下来,至于为何没有做全,大概是因为赵匡胤随性而作,没有想法写后面的内容了。

但他不愿意写,后世的人愿意写。古人皆有对对联、对诗句的兴趣,甚至跨越时代的相对,更能体现作者的功底。

不过,赵匡胤所作的这首诗却迟迟没有后续,因为后世皇帝都不敢对。

虽然赵匡胤得位不正,但毕竟是开国皇帝,后世皇帝哪来的身份匹配呢?

元朝时期金人占据了半边天,他们根本不了解赵匡胤的意思,将有关宋朝的一切都弃如敝屣。

直到明朝时期,才有皇帝愿意写下下半句,他为何敢对?

唯一人匹配

仅仅这一句,将朱元璋豪迈之气显露。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谁敢说他不配。

相比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朱元璋才是真真正正地坐上了皇位,开创了一个朝代。

若说上半句诗用景物突出豪迈之气,那下半句更能体现朱元璋的大气,立志天下太平,着实是为民着想,而这一切都跟他的经历有关。

朱元璋从寺庙中走出后,便成了一名乞丐,到处化缘。然而当时天下大灾,普通人都活不下去,更被说乞丐了。

于是,在好友的相邀下,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而后,他带领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消灭了陈友谅的队伍,成功在南京建立了都城。

在此定都之后,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便是整顿吏治,还天下一个太平。他最为主要的便是惩治贪官,颁布法律,让百姓自行举报这些贪官。

不仅如此,只要贪官拿了超过60两的银子,没有任何余地,按例当斩。

朱元璋的狠辣手段立马见效,朝中官员安安稳稳不敢露头。在朱元璋的努力下,百姓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可以说,朱元璋对不起兄弟,但绝对对得起百姓。

张匡胤与朱元璋同为开国皇帝,都曾作下磅礴的诗篇,但实际上最不同的便是两人对权力的把控。

从两句诗中就能看出,赵匡胤有些理想主义,因此在治理朝政时过于柔和,即便是“杯酒释兵权”,也没有杀害一个人。

而朱元璋为了天下太平,必然见血。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必然见血。因此在整顿一大波的贪官之后,朱元璋开始针对开国功臣。

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人接连被杀。唯有自污名节,或远离朝堂的人才活了下来。

通过斩杀功臣,朱元璋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让明朝在专制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有的一切都掌控在皇帝的手中,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太平呢?

结语

赵匡胤与朱元璋同为开国皇帝,境遇不同,导致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二人虽都有豪迈气魄,但朱元璋更果断一点,俨然将王朝的各方各面都想到了。连王朝如何延续,都考虑了遍。而赵匡胤终究得位不正,连死去都悄无声息。

一首诗,由赵匡胤而起,到朱元璋而终,连接了宋朝到明朝,隐含着不一样的故事,这样的梦幻联动,果然精彩!

0 阅读:44
历史K先生

历史K先生

揭开历史迷雾,用心讲解历史,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