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三位心腹爱将全部牺牲,毛主席痛心高喊:错了!错了!

乐蓉评历史 2024-05-19 21:26:44

1928年底的那一次反围剿,毛主席记了一辈子。晚年时,他也常和一些老红军干部聊起往事,但每每提及此处,主席的话明显就少了许多,甚至只有一阵沉默,或一声长叹。

那年的井冈山,面临着敌人6个旅的重兵压境。层层封锁之下,粮食物资都无从补给,几千人困守那隆冬之际的深山,结局只能是饿死或者冻死。

临危之际,是毛主席运筹谋划,提出由自己和朱老总带着红4军28团、31团下山,向赣南出击,引开敌人的包围部队,而彭德怀则率领30团、32团留守根据地。

这一出“围魏救赵”,堪称毛主席军事生涯前期的经典之作。

朱毛红军转入外线作战后,顺利攻克大余、瑞金等多座县城,又在大柏地利用“口袋阵”全歼了追兵一个团。这一下,补给有了,士气也有了,形势一片大好。

但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则噩耗,却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井冈山丢了,32团没了。

32团的团长、副团长,全部牺牲。

主席向来是最乐观的,哪怕在革命最低谷的时期,哪怕自己屡次不被信任,被迫脱离指挥岗位,他都是逆来顺受,从不抱怨。但这一次,他握着战报的手一直在颤抖,甚至连着愤恨不甘地喊了两声:

“错了!错了!”

谁错了?错哪了?

一、他们只服毛主席

红32团的团长是袁文才,副团长是王佐。

袁文才和王佐名气并不小,他俩是结拜的“老庚”(同年出生的兄弟),也是井冈山曾经的“山大王”。如果不是袁、王二人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牺牲小我,主动让出井冈山这天险之地,也不会有后来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平江起义三支红军部队的顺利会师。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袁文才和王佐是有大功的人。

但鲜为人知的是,此二人之所以能投身革命,并非信仰马列主义,也不是佩服为穷苦人打天下的红军,而是单单只服毛主席。

当年秋收起义失利,总指挥卢德铭牺牲,部队濒临解散。是作为特派员的毛主席力挽狂澜,拉着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到了永新县的三湾村,并主动写信给井冈山的袁文才,表达与之合作,建立红色根据地的愿望。

袁文才何许人也?所谓绿林,其实也就是“匪”。

袁文才

所以当他看到毛主席亲笔信时,更多只是疑惑。这位毛先生哪路神仙?怎么会想到带着正规军跑来和绿林借地盘?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当时袁文才手下有位文书叫陈慕平,此人曾在武汉农讲所学习,听毛主席讲过课。他告诉袁文才,这位毛先生可了不得,很有能力,且平易近人,专门为农民伸张正义,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袁文才自己就是贫苦农民出身,也读过私塾,听完陈慕平这一番介绍,对毛主席陡生敬佩。但佩服归佩服,绿林有绿林的规矩,不管你是何许人物,总之你要占我的地盘,那不可能。

袁文才也不得罪人,他特意写了一封很有礼貌的回信:

“毛委员: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敬礼 !”袁文才叩。 ”

意思很简单,我俩不是一路人,井冈山不欢迎你们。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但毛主席接下来的举动,却让袁文才大为惊讶。

毛主席亲自来了井冈山。

袁文才闻听消息,如临大敌,当即在会客厅四周遍布伏兵,约好一有反常,就摔杯为号。

然而当他真正见到毛主席时,原本的那份恐惧,瞬间就缓和了下来。眼前来人一席布衣,也没带武器,隔着老远就开始热情挥手,操着一口湖南口音向众人问好。这哪里像是领兵打仗之人,分明就是个教书先生。

青年毛泽东

毛主席这回单刀赴会,只带了六七个人,抬着几只大箱子,里面有100支好枪,是送给袁文才的见面礼。

在那个年代,100支好枪可是重礼。换种说法,能够拿出100支好枪来送礼的人,其实完全有能力直接打下井冈山,而不是如此大费周章,亲自前来谈判。

毛主席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真诚。

那一天,袁文才和毛主席在井冈山的一座吊脚楼里,相向而坐,从上午谈到黄昏。这不是一次谈判,而是一次授课,毛主席是老师,袁文才是学生,而课题是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为穷苦人打天下?

毛主席告诉袁文才,干绿林的人,结局都不好,最终只能被消灭。要想长久生存下去,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为劳苦大众谋利益,这才是农民武装的唯一出路。

彼时的毛主席还很年轻,刚30出头,他性格洒脱,说话很有感染力,身上甚至还透着些江湖侠气。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让袁文才心服口服。他不仅爽快答应让红军上山,还亲自写信给好兄弟王佐,让他前来共同迎接红军。

王佐是个直人,做过裁缝,练过武,纯粹的绿林性格,袁文才是他大哥,袁文才服谁,他就服谁,没有二话。

王佐

就这样,毛主席不仅给红军找到一块有民、有寨、有险的根据地,还顺带招安了井冈山近千绿林。他和袁文才、王佐两家的关系也几乎不分你我,往常都称他们的妻子为嫂子。每当毛主席在王佐家开会,王佐的发妻兰喜莲都会为他炖鸡熬汤。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比毛主席更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民,包括农民出身的绿林。在旧中国,甚至可以说不了解绿林就不了解农村。

也正因为毛主席了解绿林,才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带领红军在井冈山站稳脚跟,一是没有这个眼光,二是没有这个能力。

但问题的矛盾点恰恰也在于此,毛主席的远见是唯一的,并不被当时的大众所理解,这也注定了一些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二、毛主席的三手准备

在毛主席的亲自改造下,袁文才、王佐带领的这一批人,其实已经开始摆脱绿林的习性。他们有了自己的番号—红32团,袁文才当了团长,王佐是副团长,跟寻常红军官兵并无区别。

在打仗方面,32团的战斗力并不逊色那些主力团。这些井冈山子弟熟悉地形,打小就能翻山越岭,是天生的山地战专家。也正是靠着这批子弟兵,毛主席才能数次打退敌人的重兵围剿。

包括到了最后的第三次反围剿,毛主席也是信心十足。唯一的变动,就是他需要暂时离开井冈山,前往外线引开敌人。

在兵力安排上,毛主席和朱老总带走了28团、31团,留下了30团、32团。

为什么这么安排?

首先30团是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刚带上山的部队,人生地不熟,不好直接拉出去打仗。32团大多都是井冈山人,也不愿远离家乡。

而之所以毛主席和朱老总都要下山,是因为带出去的28团、31团,是由南昌、秋收起义改编而来的部队,向来都是只服自己的老首长,一个人恐怕镇不住,必须两人同时都在。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的红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因为来历不同,相处时间短,山头思想肯定还是有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山头,就是湘赣边界特委。所谓特委,就是负责管理根据地的机关,成员多数为井冈山周边县城的干部。

所以在毛主席走后,井冈山实际存在三股力量:平江团、井冈山团、特委。

而最后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三方。

在毛主席即将下山前,突然收到了一封从苏联传来的指示文件,其中最关键的是这样一句话:

“对于参加红军的绿林,起义前可以同他们联盟,起义后则应解除其武装,并消灭其核心人员。”

这样的指示,看起来没有道理,甚至有些过河拆桥的意思在。但在那个年代,这又确实是血与泪的教训。当年的那些绿林武装,大多立场都不坚定,可能早上加入红军,晚上就投靠了敌人,所以利用完了就消灭,虽然于情于理都不合,但确实一劳永逸。

而此时将这份文件发往井冈山,很明显就是针对袁文才和王佐。

毛主席在传达这份文件时,因袁、王当时都在场,所以有意跳过了关键的一段话。直到两人离开后,才给其他人作了补充传达。

大家听罢,一个个面面相觑。

对此,毛主席也表达了自己的不理解,他的语气甚至带些愤怒:

“你们听明白了吧?就这一段,我开始没念。真不晓得他们搞么子呀?弄出这一条指示来。要是老袁、老王晓得了,还不知有啥事?你们几个议一议,该咋办?”

毛主席自己的意见很明确,那就是这两人都是功臣,动不得。

朱德、陈毅、谭震林,他们和毛主席的想法是一致的,同袁文才、王佐打了这么久的交道,一直并肩作战,自然清除两人不可能有异心。

彭德怀因为初来乍到,对情况不了解,所以没有发言。

唯一支持这份决议的,只有代表边界特委的王怀、龙超清。

王怀

这是两个较为矛盾的人物。

当年袁文才刚在井冈山起兵时,曾攻打县城救出过一批革命干部,其中就有王怀。而龙超清则是帮助毛主席招安袁文才的重要中间人。

此二人,都和袁文才有着很深的渊源。但偏偏现在,又是他们支持除掉袁、王。

为什么?

根源还是当时特委的立场,以及根深蒂固的土客矛盾。

“土”即土籍(井冈山原住民),“客”即客籍(北方移民),王怀、龙超清,包括大多数特委成员都是土籍人,而袁文才、王佐是客籍人,其红32团的官兵也多为客籍人。

土客矛盾,说白了就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争夺生存资源的矛盾,这并不是井冈山的特例,而是当时全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争夺粮食、地盘,土客曾多次大打出手,哪怕是在参加红军后,争执依旧存在。

为了调解矛盾,毛主席办过两期训练班,不仅亲自授课,而且逐个谈心。包括在关键干部的任命上,都采用土客轮换的制度,但都是收效甚微。几代人的恩怨,根深蒂固。

有毛主席在,还能压制土客双方,但如果毛主席这位中间人离开了井冈山,又有这样一份苏联来的文件,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

军情紧急,没有时间过多考虑,红军必须尽快下山。毛主席为了顾全大局,也在离开井冈山前做了三手准备:

第一、 向袁、王二人隐瞒这份文件的存在,不让他们有所顾忌。

第二、 将袁文才调任红4军参谋长,让他跟随自己下山,王佐则带领32团留守井冈山。只要两人不在一起,就闹不出多大的事情,特委自然也不敢有所行动。

第三、 留下宛希先。

毛主席亲自护着袁文才,而宛希先则是留给王佐的一道护身符。

宛希先当时很年轻,只有23岁,但对于毛主席来说,他是一个拥有特殊意义的人。

宛希先

秋收起义时,宛希先只是连长,因为并非军校生,所以论资历、威望,自然都比不过卢德铭、余洒度、陈浩这些黄埔子弟。但宛希先有一点是其他人都没有的,那就是远见。

起义失利后,毛主席要把队伍拉去井冈山,多数人都不同意,认为往山沟里转,革命不可能成功,但宛希先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毛主席。

在最困难的阶段,宛希先一直充当着毛主席的左膀右臂,他意志坚定,能力强,指挥作战、整军练兵、建设根据地,无一不精,而且常能临危不乱,解决棘手事件。

可以说,宛希先就是毛主席最得意的弟子,也是他留在井冈山的“接班人”。让彭德怀负责军事,宛希先统筹全局,按理说是万全之策。

但最终,意外还是发生了。

三、历史的悲情

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因为一个巧合而出现转折。袁文才的命运也是如此。

从离开井冈山,到出击赣南,一路上都很顺利。但就在部队的一次休整过程中,袁文才心血来潮,想去找担任前委秘书长的刘辉宵聊天,结果去了发现院子里没人,只有一些发了潮的文件晒在太阳底下。

可能就是那么不经意地多看了几眼,偏偏就看到了那份文件,也看到了那段要命的话。

那一瞬间,袁文才一定是绝望的。

他明白了毛主席为什么要带他下山,也明白有多少人指着这份文件要他命。

此时的袁文才,有很多种选择,但他却选择了最错误的一种。

在部队南下至广昌苦竹坝时,他留下一张告假条,化装成商贩,于深夜不辞而别,返回了井冈山,并将这一切都告诉了王佐。

袁文才像

或许作为绿林出身的袁文才,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必然的,因为只有回到自己的地盘,他才会感到安全。但袁文才确实过于冲动,如果他在走之前去找毛主席谈一谈,可能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他这一走,就等于自己编了一根大辫子让对手抓住了。

不难想象,当袁文才突然回来的消息传到特委,王怀、龙超清等人会是怎样的反应。很明显,文件的事情已经泄露。那既然如此,只能先下手为强。况且此时袁、王二人都在井冈山,毛主席又远在广昌,这是唯一的机会。

但可袁、王掌握的红32团有1000余人,700余条枪,这可不是用嘴巴就能消灭的。

为此,特委定下了一条狠辣的计策。

他们先是假传情报,说是32团要攻打永新县城,通知正在茶陵的宛希先火速赶回增援。

宛希先虽然想不通为何突然会打县城,但军情紧急,他也不敢怠慢,立即率部赶回参战,为此还在路上遭遇了敌人阻击,耽误了几天。结果刚赶到特委的驻扎地,王怀等人就指斥他不服调度,贻误战机,不容其分辩,就将宛希先关了起来。

宛希先是聪明人,很快就猜到了特委的意图。情急之下,他趁看守疏忽,用力掀掉土屋的木窗,逃上了山,想要去通知袁文才、王佐。

当时天黑,山路崎岖,宛希先急得转来转去,始终不辨方位,最终被赶来的特委发现。

此时的王怀等人,完全已经失去了理性,他们害怕宛希先再次逃走,如果让袁文才、王佐知道情况后,那么遭殃的就是自己了。为此,他们最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志。

宛希先,这位红军中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家,就这样陨落在大山深处。

很快,特委又故技重施,谎称毛主席要在永新整编部队,让袁文才、王佐的32团配合30团攻打吉安。

袁文才不知是计,并和王佐带着人马去了永新。特委也是把戏做足,一面杀猪宰羊,犒劳红32团,一面连夜派人赶到安福,向彭德怀汇报,说袁文才、王佐带着部队要去投靠敌人。

从睡梦中被叫起的彭德怀一开始并不相信,因为他和王佐合作守山,彼此印象都不错。特委见彭德怀犹豫,便又编了个理由,说王佐和特委向来不和,这回带着部队就是要闹事,必须派人去阻止他们。

为了控制事态恶化,彭德怀也是只好派人跟着特委去永新。但最后,彭德怀特别强调到:

“不得抓人,只负责控制永新的浮桥和军事要点,等情况弄清后再做处理。”

虽然彭德怀有言在先,但特委目的也只是让30团牵制住32团,对于袁文才和王佐,他们可以亲自动手。

就这样,特委冲进了袁文才住处,举枪便打。住在旁边祠堂里的王佐听到枪声,急忙钻暗道逃走,逃到城外,见浮桥已被撤除,便泅水过河,也被赶来的特委从身后开了一枪。

王佐像

红32团其他官兵除少数逃脱外,都被缴械,连长以上几无幸免。士兵除部分被补充到30团外,其余都被遣散。

一天之内,红军三位骁将全部牺牲。而他们中两位是毛主席亲密的“兄弟”,一位是毛主席器重的“弟子”。

特委自以为得计,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

噩耗传到井冈山,群情错愕。王佐的三哥王云隆因故没去永新,逃过一劫。愤怒之下,他拉着一帮曾经的绿林兄弟跑去投靠了敌人。

井冈山防线彻底瓦解。

在敌人的强势围攻下,井冈山丢了,特委也被打散,王怀、龙超清最后也都牺牲了。

直到1949年,四野48军142师才再次收复井冈山。从历史沿革来说,142师就是当年的红31团的一部分延续。兜兜转转,19年过去了。

只有毛主席,仍一直念念不忘井冈山的这段历史。

1965年5月,毛主席再次登上井冈山,为老区百姓带来了数百件衣物和2.5万公斤粮食。

他还特地将袁文才烈士的妻子谢梅香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地称她“袁文嫂子”。王佐的妻子兰喜莲则以烈士遗孀的身份住进了井冈山光荣敬老院。他们的子女袁耀烈和王寿生也得到了国家的特殊关照。

而在井冈山上,毛主席还提到了宛希先,他无不感慨的说到:

“实践证明,宛希先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志。”

宛希先像

后来,在井冈山雕塑园内立起了一座年轻红军将领的雕像,那就是宛希先。

0 阅读:25

乐蓉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