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城市上空,透视华为云的“底色”

科技正能量 2023-03-17 21:51:55

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初,31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当中,也对智慧城市推进路线图,进行了详尽的部署。“一网统管”体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数字化水平,和加强数字治理服务能力等条款在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有明确的指示。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就有其独具魅力的一面。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武汉模式”将“一云三谷”(云总部、光谷、星谷、网谷)打造成为了这座城市数字化的新名片。

近年来,武汉市建设了集政务云、信创云、企业云于一体的“武汉云”是全国第一朵城市云,目前已有400多个政务系统上云运行。当前,“武汉云”已经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云课堂、智能就医、电子社保卡等。

在其背后,则是华为云帮助武汉,通过云原生2.0及分布式云技术,加速武汉全领域数字化智能升级,助力武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治理独具特色的“武汉模式”。

01

华为云“城市一朵云”,“漂浮”在智慧城市上空

在武汉,江豚的微笑回归让我们有感于长江美丽生态的回归,而这背后就有“武汉云”的鼎力支撑。“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正从政务服务改革向城市综合治理纵深演进,政务云作为智慧城市的云基础设施,正在向以集约化建设为主的城市云方向演进。作为全国第一朵城市云,武汉云体现了“一城一云”的建设理念,通过云原生2.0及分布式云技术,加速武汉全领域数字化智能升级,助力武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治理独具特色的武汉模式。”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透露。

2021年,华为云凭借“一城一云”理念,以“云网合一,云数联动”为构架,助力武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武汉云。依托武汉云平台,武汉市建立了长江禁捕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完美解决了禁捕区重点水域24小时高点监测、违法行为AI智能预警以及实时执法记录回传等多个问题,实时关照流域水生生物,凭实力保护长江武汉段的生态系统。“云上”实时监控,让长江十年禁渔有了24小时的全天守护,也让江豚得以回归,微笑绽放。

此外,依托武汉云,武汉还成立了武汉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联合体及数字经济总部区,目前已经有50多家企业加入产业创新联合体,共享创新、金融、政策的支持。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相关数字经济发展。据了解,截止2023年2月底,武汉云已服务76家单位,其中市直委办局单位49个,区直委办局单位9个,15个信创,17家企业单位,共计400+业务系统,3246云主机。

每一个优秀的智慧城市上空,都有一朵云。华为云凭借过去服务智慧城建设积累的深厚技术方案、运营服务、生态资源和实践经验等,已经为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城市染上了华为云的“底色”。

在上海黄浦区,智慧城市“一网统管”继续做精做细做实的过程中,尤其要在细微之处下好功夫,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要激活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在其背后则是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对推进城市治理的有效支撑。

在长沙,基于“城市一朵云”解决方案,华为云助力长沙构建起“全市一朵云”的政务云体系,以“一主多辅”“多云融合”“自主创新”的新模式,实现了智慧治理、惠民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的多项最佳实践。目前,长沙政务云已支撑起长沙市数字化防疫平台、“我的长沙”APP、“12345”热线、视频云平台、智慧园区等诸多系统,为全市78家单位、397个政务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安全、稳定、敏捷云底座。

在深圳,作为沿海城市,市民时常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深圳市气象局正与华为云合作,携手打造“气象+云+AI+5G”的全领域深度合作模式,推动超大城市气象精准预报及智慧城市气象服务的突破性创新,基于华为云AI,致力研创更精准的灾害性天气预测模型,通过海量历史数据学习推算云团变化和移动规律,让天气预测更精准,保证了市民和企业提前接到天气预警,避免出行遭遇风险。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上达日月星辰,下抵江海湖泊,华为云将数字化技术,转化成为一种能力,使其融入不同城市的不同行业场景,赋予政企客户的数字化转型更多创新的力量,这种价值的展现,才是数字经济时代,一家云服务商应该带来的正确的价值观。

02

在更长的时间线上,读出华为云的时代之变

早在20年前,华为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并且始终聚焦自己擅长的事情,通过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好技术及研发的过程,通过感受市场压力响应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快速改进,并时刻保持市场的敏锐度。

华为战略的每一次转向,事实上都已经在技术后台上投入很久,并久经验证。就像是华为在2011年才决定进军企业业务,但华为的对IT基础技术的储备其实可以追溯到2007年之前。

华为云亦是如此。正因为多年的技术研发沉淀,才有了芯片级创新、AI开发框架、数据库等多元化的能力,包括对云基础设施计算、存储和网络也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这些能力构成了华为云的技术底座,让华为云迅速形成了全栈的云能力,得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华为云也因此用如此短的时间,走到云市场的中心。

我们知道公有云的初始,是互联网巨头的技术能力外放,其实对华为云何尝不是如此。

早在2012年,华为自身就开启了向云转型的步伐。全球化结构的华为,通过不断的云化,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企业上云范例。如今我们看到华为云为企业提供的云服务,大部分都是华为云转型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业务验证过的。

而从整个云计算市场发展来看,全球公认的公有云起点是2006年,云计算起初的十年一直在各大科技巨头无序的竞争中成长,正因为这种无序化,让企业级客户望而却步,谈云色变。所以,初代云计算巨头通常以互联网企业为主,而互联网行业,电商业务、游戏等业务的属性和特点,因其对云的资源利用、服务方式有极高的契合度,而成为了第一批上云企业。

而在2017年前后,随着云计算在IaaS层技术框架的成熟,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开启,同时部分大企业在上云后构建起更强的创新力形成了市场标杆,企业上云逐渐成为一条市场主线。

面对云计算赛道的转换,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的爆发,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华为云在2017年成立了。

2018年,华为云启动AI上云,发布城市智能体,主打差异化;2019年,面向政企市场加大投入力度;2020年政企战略升级,华为云Stack等新品逐渐上市;2021年,强调伙伴价值,打造政企智能升级新标杆;2022年提前完成世界五朵云的承诺……,每一步华为云都踩得既稳又准。

所以,要理解华为云的飞速成长,应该从更长的时间线来判断。华为云跑出的加速度并非来自于简单的市场运作,它的基础是华为的技术积累,云转型的体验,和对企业级市场、客户的深入理解等综合因素的集中体现。

客观的说,过去的云市场,比的是技术能力的积累,资源的整合,是通用云服务之争,解决的是如何上云的问题。而未来的云市场比的是韧性,比的是解决政企客户复杂问题的能力,是马拉松式的服务长跑。在云计算2.0时代,政企客户深度用云,云服务商角逐,拼的是技术实力、服务政企客户的经验积累、当然还有服务能力,谁赢得政企市场,未来中国云市场,谁将笑到最后。

0 阅读:17

科技正能量

简介:相信文字有力量改变世界,坚持科技改变生活的正面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