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评分,汉口本地土著强烈推荐

四食评生活 2025-01-02 17:22:33

“汉口推荐一家地道点的馆子,环境不要太差”。我问一个武汉的同学,他号称“武汉通”。

同学说:“汉口好吃的都是苍蝇馆子啊”。过了一会,发来一个地址,我上大众点评一查,评分3.8,差评15条,看上去不太靠谱的样子。

同学好像顺着网络看穿了我的心思,又补了条消息:“这家强烈推荐,不要看评分,汉口本地土著推荐!”

我略忐忑选了这家店,因为看评价说服务挺差,但实际到了后,服务员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姐,还挺热情的,给我们安排了二楼的一卡座,晚上七点半到的,但是这一桌已经翻了三台了。

这是一家开了近三十年的老店,做的口味都是老武汉的味道,什么是老武汉的味道呢?我想是一种回忆吧,能唤醒二十多年前在武汉求学的时候下馆子的口味,除了厨艺的传承,更是坚守的情怀。

武汉的夏日是小龙虾的天下,到了冬天则是锅仔的天下了,就算你去装修豪华的武汉餐馆,冬天点菜也能看到桌上全是一个个小火锅。

羊肉火锅,用红萝卜炖煮那味儿就对了,羊肉食材甚好,肥瘦相间,结实弹牙,也很入味。

干子鱿鱼烧肉,用的是豆干、干鱿鱼和猪肉。豆干很嫩,猪肉的肉味很正,肥油已去腻,所以吃起来显得更紧,干鱿鱼的海鲜干货味给豆干和猪肉增香不少。

焖鸡爪,鸡爪和鸭掌都焖得很软糯,姜片带来的辛辣正好驱散了寒冬。

藕汤是惊艳之作,有藕的粉糯也有肉骨头的鲜嫩,更让人喜欢的是汤的醇厚,带些奶味,诠释了什么叫水乳交融。

正值武汉吃红菜苔的时节。湖北人说,过年前吃红菜苔,年后则吃白菜苔了。武汉的菜苔总是如此脆嫩,这里的红菜苔加了些许湖北腊肉一起炒,湖北的吃货行家一看就说“这炒法很湖北”。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这是家汤馆,我们竟然没怎么点汤。我很纳闷,为什么这样的馆子,环境干净整洁,服务员大姐很热情,菜的味道也很在线,这些差评哪来的?或许是小店接待的都是老街坊和熟客,不缺客源,也就没花什么心思做营销了吧。

汉口还有很多苍蝇馆子,味道不错。服务其实并不能说差,只是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一直以来有着码头文化,本地人性子直,甚至有点火烈,所以忙起来,听语气就跟吵架骂人一样。外地人来了不明就里,也就把这一概而论为服务差了。

想逛个有烟火气的武汉,还是得去长江边上一带。群里有位武汉的热心网友,特别喜欢逛汉口的苍蝇小馆,给我推荐了一大堆小店,我精选了一些,因为住在武昌,中午打车前往大成路,开启武汉的市井烟火之旅。

大成路有名的小店颇多,是过早圣地。

路口就有一家矮子馅饼,这家发源于荆门的馅饼店,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少连锁,刚出炉的馅饼口感极佳,因为我在荆门和汉中都吃过,于是略过这家继续闲逛。

途经“小秋水饺”,这家在我收藏夹待了四年的店,这次还是没去吃。因为店里排队的人太多了。水饺和粉面的窗口分开,但是大家排队多在粉面的窗口。

快过年了,排队等着灌肠的人把人行道给堵满了,要说这湖北的香肠是一绝,有湖北的亲友一定要厚着脸皮找他们寄点,那滋味美的谁吃谁知道呢。

整条街的美食基本不用做太多攻略,看中哪家店,看看评价,若是开得有一些年头了,正好又是自己吃的,那就去试试。

我很惭愧,以前在武汉很少吃糊汤粉,这次疯狂恶补。

看到“王记鲜鱼糊汤粉”屋子里有一排老年人坐着吃粉,于是我来了一份,再加了一根黄金搭档的油条。油条的碱味很重,不过挺脆,泡在糊汤粉里吃还不错。附近据说还有另一家糊汤粉很有名,只是到中午的时候已经卖完关门了。

逛完大成路基本就到长江边上了,爬上长江大桥可以远眺黄鹤楼,大桥的北面就是司门口,户部巷也在附近。

想当年读书的时候没钱,但是精力好,有时候去八一路的钱柜KTV唱个通宵的歌,然后坐上早班公交去户部巷过早,再打着饱嗝坐上“521路”公交回学校。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惜户部巷已不似当年了。

沿着江边走,可以坐一块五毛的过江轮渡,江对面就是汉口的地标“江汉关”。

这儿是江汉路步行街的开始,我们暂时不去步行街,而是沿着江边“租界时期”的老建筑,一路走向“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一带都是民国时代的旧建筑,现在改造得颇有文艺气息。“巴公房子旧址”已经成了最热门的打卡点,不论白天和晚上,在这里拍照的人没少过。

一条街的咖啡馆和甜品店,坐下来喝一杯,打发一下午的闲暇时光。

方圆一公里都可以漫无目的逛逛,看看冬季红艳艳的枫叶,节日将至,街上也有了一些氛围感。

汉口最不缺的就是小吃店,热心的群友推荐我去“兰陵路”试试。

兰陵路上的“刘记三狗牛肉面馆”,我并没有去吃牛肉面,而是来了一碗牛肉炒豆丝。

豆丝是武汉名吃,黄陂特色,豆丝是用绿豆和大米制成,大米是主料,但是比较谦逊,将命名让给了绿豆。

豆丝有切成细条的,也有切得比较宽的,就好比在武汉吃粉,会问你要细粉还是宽粉。

看似其貌不扬的炒豆丝,实则入味三分,开胃得很,豆丝有些软糯,那种微微糯的口感让人感觉十分绵柔,加上锅气的加持,师傅炒功可见一斑。牛肉切成小块,很弹牙,不是新鲜牛肉做不到这份儿上。

“王记生烫牛杂面馆”让我才吃完豆丝,又忍不住进店来碗粉。这家还有葱油煎饼,平时排队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煎饼先煎后烤,能更好地让油腻滤掉,让煎饼更酥更脆。隔壁家也有煎饼,于是各买一个对比一下。隔壁的更厚一点,但论调味和馅料,我更喜欢店里的。

生烫不容错过。牛肉和猪肝都有腌制过,滚水一烫,火候得把握精准,如果卷起来,说明烫老了。如果咬下去带血丝,那还是生的,不敢吃。烫得刚刚好的猪肝那滑嫩的口感,能改观你对猪肝的认识。

我们往江汉路步行街走去,曾经整条街都是专卖店,也是二十多年前武汉的商贸中心。现在网红感挺重,穿过鄱阳路的小吃街,想找洗手间,到了烟火巷,还好底下有个茶馆,上面写着“公共厕所免费使用”。

这个茶馆在地下一层,也算是闹中取静,若不是天色晚了,还真想在这里喝上一盖碗茶。

“王记牛杂馆(江汉三路店)”可以说是我心目中武汉小吃“白月光”,二十多年前过江到汉口吃的第一碗牛杂粉就在这里。多年后看到店还在,尝了一口,满怀热泪,味道还在那就对了。

汉口逛吃的最后一站就是藏在巷子里的“小方汤包”,在江岸区渣家路30号。店面很窄,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招牌也是一个简易的灯牌,被蒸汽笼罩。

这是家夫妻店,夫妇俩一人擀皮一人包,丈夫还要负责蒸汤包和调料。

汤包只有三种馅:鲜肉、香菇和西红柿,我们实在太饱,问能不能三拼,虽然他们没这样拼过,但是还是给我们现拼了一笼。

汤包上桌,每只汤包留了个小口子,细心的男老板拿来一小碗醋,泡着姜丝,说喜欢喝醋的,可以把醋用勺子灌进汤包,然后顺着小口子先把汤喝了,再吃汤包。

汤很鲜美,包子皮软弹弹的有些劲道不易扯烂,里面的馅也很鲜。

平凡的小巷子里深藏的美食,让人太有满足感了。

长江一带的夜景很美,我们直接坐地铁到鹦鹉洲长江大桥。

这座设计感极强的长江大桥,让武汉的夜,更迷人了!



0 阅读:138
四食评生活

四食评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