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图南(王阳饰),德国留学,金融专业高材生,“三民主义”忠实拥护者,属于民国时期的 高知分子。
他爱国,有抱负,更有信仰,认为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唯有经济强大,才能国富民强,不再被欺负。
为了能更好的去理解为何他冒着生命危险,也一定要回收关税保管权,我这里大概解释一下。
回收关税保管权,迫在眉睫
关税的作用是可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关税,来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那么价格过高,老百姓自然不会买账,以此来保护本土同类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对本土的实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追风者》的故事背景在1930年的上海,正值民国时期的中期,处于北伐战争成功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时候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的收入,为军费输血是当时国民党高层首要的政治任务。
这里大致说一下,还记得清政府割地赔款的时候,由于凑不够白银,便把关税保管权交给了列强吧,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关税自主权,还谈什么国家,所以沈图南才会在电话里对宋先生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说个很通俗的例子,国外也卖棉纱,国内的民营企业也卖,当时的中国,实业处在发展期,一个壮大的实业是可以拉动国内很多板块的经济,比如辅料类,运输类,人工等等。
可一旦国外商品低价倾销,就很有可能将国内实业逼的走投无路,而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棉纱厂倒闭,工人失业,辅料厂缩减等等。
影片中魏若来也提到过,包租婆周姨开了一家洗衣店,但是利息过高,等于赚的钱还是还给了银行和钱庄,由于当时的关税政策,导致大量的资金都在外资银行,所以国内实业,民营资金周转不开时,只能按照高利息借款。
于是他力推关税的改革,甚至为此不惜向上峰宋先生承诺“沈家人丁兴旺,不需要图南传宗接代,出现问题,图南一人承担。”
可是自古推动改革,往往会以流血杀头收场,被车裂的秦代商鞅,被贬官的北宋王安石,虽然变法让国力增强,但是触动了大资产,大贵族的利益,这些人要出口恶气,变法之人总要背锅的。
体制的腐朽,注定沈图南会成为资本下的牺牲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沈图南力推改革,必然触动了外资列强的利益,以及跟着外资一起发国难财的本国资本主义,被刺杀在所难免。
我觉得这点上的沈图南是早就料到了,但是他肯定不会想到的是,他以为自己效忠的党国不说完全支持他,至少不会背后捅刀子,可悲的是,事实很残酷。
当时的四大家族掌控着民国的经济命脉,说简单点,就是垄断,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网上自己查看,我就不过多解释了。
而其中有多少财富是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破不说破,不然为什么历史课本里会含蓄的说当时很多资本家都在偷偷的发着国难财呢?
这四大家族里有两家就掌管着政权和财权,沈图南想要冲破这一层桎梏,是千难,是万难,就像走钢索的人,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而后面的历史,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图南兄是无法预料的,何其悲壮!他终究还是会重蹈自古改革壮士的老路。
为什么我的主题用的悲剧,而不是悲壮?
如果说沈图南被信仰所抛弃,但是他问心无悔,可谓是一名悲壮的英雄,但是他同时也被爱徒和亲人伤害。
需要申明一下,我这里的所谓的伤害不涉及任何的政治立场,而是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分析,希望大家不要带有偏激的想法去理解。
魏若来身上有一种红色的气质,这个决定了他和沈图南会渐行渐远,甚至发展到敌对的关系。但是沈图南对他明面上是上司,下属,老师,学生,但实际上魏若来是他的知己,伙伴,战友,出生入死的兄弟,是他这一路孤军奋战唯一的依靠和力量。
可是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魏若来必须与他分道扬镳,甚至会把他辛苦构建的理想之塔给推倒,在情感上,沈图南必定会被伤害。
而自己视若珍宝的妹妹同样也在“出卖”自己,一旦沈近真的政治身份被公开,她肯定会离开自己的亲哥哥,这种亲情的割裂与不舍,犹如剔骨之痛,让人无法呼吸。
而身边两位亲近之人的身份,注定了沈图南在国民党内部无法辩证自身的清白,众叛亲离。
当然如果编剧对他足够仁慈,可能会在一切没有揭穿之前,安排他在信仰没有崩塌之前离世。
如果编剧足够残忍,可能会让他背弃自己的信仰,成为像《叛逆者》里的陈默一样。
沈图南最后会如何呢?让我们继续追剧吧!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1]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 [2]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3]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