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指挥作战,为何四野就没人不服林彪,三野却总有人顶撞粟裕

历史的小书生 2024-08-02 02:34:37

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前言

毛主席评价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

毛主席评价林彪“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新中国将星如云,涌现出了大量战功赫赫的战将,人们对每位将军元帅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但要说起其中最闪耀的,大家脑海中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两个名字:林彪和粟裕。

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和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当之无愧的两支强大军队。他们率军解放了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天生的将帅之才,有不可磨灭的不朽勋章。

粟裕和林彪在军事指挥方面十分谈得来,尤其是一向不爱说话的林彪,在与粟裕谈起与军事相关的内容时,便滔滔不绝,像变了一个人。

相比于外界争论林彪和粟裕究竟谁更胜一筹这一问题,林彪和粟裕本人却并不甚在意,反而多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味道。

同样被誉为“战神”,同样是指挥作战,在四野内,林彪威望甚高,就连有名的“暴脾气”刘亚楼都很佩服他。

再看看形成鲜明反差的三野。指挥作战时,总有人敢顶撞粟裕,宋时轮曾在会议上当众反对他下达的作战命令,“暴脾气”许世友更是摔电话、不听指挥。陈士榘、谭震林还曾越级上报或写信批评过粟裕。

为什么林彪和粟裕在所属部队内却得到了下属截然不同的对待呢?要想得到这个答案,自然要从内因和外因来分析。

从内因上看,两个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他们在军队与战友相处时的不同。

林彪性格沉闷,不爱说话,不愿跟人寒暄,由于身体原因也不爱喝酒。每次遇到原则性等重大问题,他总是很果断,更不会顾及私人情感。

林总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显得冷漠,甚至不近人情,但在战争年代,这样做却让手下的人养成了严格遵守军队纪律的习惯。同时,也让他在四野的威望更高,没人敢顶撞。

反观粟裕,在面对这些争论时,他的态度总是“和平”为主,这跟他“不争”的性格特点有关。

1946年底,山东、华中两部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治委员,陈士榘任参谋长。

根据中央指示,两部将对鲁南之敌发动进攻。但具体先打哪支再打哪支中央并没有干涉。

于是,华东野战军召开了会议,讨论具体作战方案。粟裕提出先打整编74师,但陈士榘却表示应该先打整26师。

会上,两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陈老总也很头疼。虽然他本人也倾向于陈士榘的建议,但两部刚合并,华中野战军要求先打整74师,战士们积极求战,陈老总不愿当场给他们的热情泼冷水,更不愿影响全军团结。

于是,陈老总决定会议结束后,找他们做工作。然而,还不等陈老总开展工作,陈士榘便一纸电报汇报到了中央。越级上报,丝毫不给粟裕面子。

三天后,中央复电,表示先打整编26师。粟裕得知后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因此向陈士榘找茬,反而积极配合作战。

当然,粟裕这样做是出于服从中央命令,也是顾全大局,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难以建立威信。

正因如此,类似这样顶撞粟裕的情况还发生过几次。

1947年8月,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任10纵司令员的宋时轮正率部在梁山打阻击。期间,国民党精锐第五军突袭10纵,为了避免使10纵处于腹背受敌的处境,在取得陈士榘的口头同意后,宋时轮率领10纵北渡黄河。

虽然10纵的主力顺利转移,但也仍然损失惨重。4000多支前老百姓和1500多名指战员被留在了对岸。

毛主席得知后,怒批宋时轮“私自北渡,是一次极大错误。”

宋时轮找陈士榘希望他能够出面解释,自己是奉他的命令才北渡黄河的,并非私自。但当时陈士榘也因自己受到批评拒绝了帮他解释。

宋时轮心中既委屈又不满。这时,济南战役已经进入了部署阶段。会上,粟裕宣布由宋时轮的十纵打阻击。一听又是打阻击,不是主力,宋时轮突然控制不住情绪,直言“部队需要休整”。

粟裕被当众顶撞后,也变了脸色,便批评了几句。

没想到,宋时轮当即拍着桌子,愤怒地说道:“不干了,我去后方休养。”

宋时轮战前当众顶撞粟裕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朵里后,毛主席当即要撤了宋时轮的职。粟裕十分宽容,主动保下了他。让毛主席撤回了命令。

战后,宋时轮自知有错,主动做了检讨。这件事便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在这件事情上,粟裕处理得十分大度宽容,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让他在很多人心中没有那么威严。

从外因上来看,这又跟两人在党内的资历、战斗风格有关。

从资历上来看,林彪在党内的资历老,地位高,但粟裕却经历了不少波折。

粟裕和林彪都是在1907年出生,粟裕还比林彪大了近4个月,但两人的成长轨迹却截然不同。

粟裕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便上学读书,1925年考上省立二师后,粟裕作为进步学生被转移到了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正式转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来看看林彪,1923年,林彪便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接触到了革命工作,并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又经中共组织安排,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军校期间,林彪展现出了在军事指挥方面独特的天赋,就连蒋介石也想拉拢他。不过,林彪并没有心动。尤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林彪依然态度坚决地随叶挺的独立营前往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粟裕和林彪都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粟裕随大部队离开,林彪随朱德驻守三河坝。为了避免全军覆没,朱德和林彪又挺进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共同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支队伍回合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也正式成立。

1928年1月,粟裕也来到了井冈山。但在红军时期,相比于“中流砥柱”林彪来说,粟裕则显得要黯淡许多。

在井冈山立足的过程中、到之后的几次反“围剿”战斗中,林彪率领部队打赢了多场重要战役,歼灭了大量来犯敌军。

这样的战绩和指挥才能,让林彪在井冈山上收获无数赞誉,地位得到快速提高,升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时年23岁。

之后,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林彪又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1932年,年仅25岁的林彪出任红一军团军团长。随着打了越来越多的胜仗,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中央根据的残酷斗争中,林彪一步步成长为军团长,这也奠定了他在党内的重要领导地位。

在如此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年龄尚小的林彪在思想上也曾有过动摇,向毛主席发出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

对于林彪的悲观态度,毛主席特意写下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极大鼓舞了林彪,他在我军高级指挥员的位置上依然坚持着武装斗争。

长征途中,林彪又同主力部队之一的红一军团共同战斗在第一线。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革命陷入最低潮的时候,还是在我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中。无论是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历次反“围剿”斗争中,亦或是艰苦卓绝、遭遇无数次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都能够看到林彪的身影,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一方面来说,林彪甚至可以看作是朱毛在军队的代言人,他虽然年纪小,但资历老,地位高。

尽管抗日战争中有几年在后方疗养身体,但平型关大捷一战成名。此战意义重大,不仅被全国各大报刊刊登转载,而且让作为指挥官的林彪成为了全国的知名人物。

平型关大捷后,林彪便被送往苏联养伤,直到1941年2月,他再次回到祖国。回到延安当天,毛主席亲自前往机场迎接他。这在党内可是极为罕见的,足以看出在毛主席心中,林彪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当然,林彪自然也没有让毛主席失望。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统帅的四野在解放全国的战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能力更是毋庸置疑。

因此,在这样一个既有资历,又有军事指挥才能的老首长手下作战,又有哪个部下敢随意顶撞呢?

反观红军时期的粟裕,他最高也只担任过偏师军团的参谋长。虽然在反围剿斗争最为严峻的时候,粟裕也在军事指挥上逐渐崭露头角。

但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粟裕因受了伤被送到了医院治疗,等到他伤愈归队时,红军已经准备进行长征。

长征开始后,粟裕被留下来吸引敌军注意,帮助红军主力部队顺利转移。作战任务下达后,粟裕知道,自己这次凶多吉少,随时都会没命。尽管如此,他仍然率领红十军积极作战。

在战斗进行到最严峻时刻,粟裕率领的红十军几乎要全军覆没,在这样残酷的战斗环境中,粟裕绝地逢生,发挥运动战的优势,使得剩下的部队顺利转移。此后,他一头扎进了闽浙赣苏区,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部队不仅没有全军覆没,甚至还不断扩大。

1937年5月,在久未取得联系后,毛主席等领导又收到了红十方面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这让大家悲痛不已,粟裕等同志成为了革命烈士。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1938年初,粟裕却率领壮大后的抗日游击纵队开赴皖南,并加入了新四军的战斗行列。

在得知粟裕不仅没有牺牲,反而还带回了一支更加强大的部队后,毛主席等人高兴不已。

抗日战争时期,在林彪前往苏联后,粟裕精妙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能力才渐渐开始被更多人看到。粟裕率军南征北战,战功显赫。但这一时期,粟裕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新四军的师长。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出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但军中许世友、宋时轮等人在党内的资历上跟粟裕并没有多大差距,而且他们一直在八路军主力中担任着重要职务,难免有些心高气傲。因此,有不服粟裕、公开顶撞粟裕这样的情况也并不是很意外了。

从作战风格上来看,林彪更倾向于面面俱到,统帅全局,有足够获胜的把握才会动手,而粟裕则棋行险招,专注于军事,敢于冒险。

粟裕的军事作战风格简直可以用诡异来形容,这完全是通过战场的磨练练出来的。因为他曾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孤军作战,要想在数万国民党军的包围下活下来,他必然会兵行险招,否则,早已死在敌人的手里了。

在粟裕指挥作战的战役中,最能够体现他的作战风格的当然要数孟良崮战役。

1947年3月,国民党将之前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对陕北解放军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在这一情况下,华东野战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尽快摆脱这一不利局面,粟裕先后五次制定作战计划,但均没有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根据毛主席“要有极大耐心”“总有机会歼敌”的指示,粟裕不仅没有气馁,反而积极地关注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5月10日,根据敌人的行动,粟裕作出了攻打敌7军和48师的决定。然而,11日晚,正当华野各部根据战前部署向沂水前进时,华野指挥部却收到了情报系统传来的一份机密情报。

敌情突变,华野该如何行动,粟裕陷入了思考。但由于时间紧迫,要求他必须快速且准确地重新制定计划。

最终,在通过对敌军形势的仔细分析和判断后,粟裕决定来一招“猛虎掏心”,歼灭敌74师。

在听完粟裕有理有据地分析后,陈毅沉默片刻后,狠狠地说道:“那就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歼灭整编74师。”

相关作战命令立即上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很快,粟裕便收到了“同意”的复电。华野各部又根据新的作战命令立即重新部署。

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经过三天激战,蒋介石引以为傲的“王牌军”整编74师被华野全歼,敌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一举盘活了华东战局,我军迅速扭转了不利局面,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场战役胜利后,就连毛主席都感叹“除了蒋介石没想到,还有一个人也实在没想到,这个人就是我。”

粟裕在下达作战命令时,很少会深入和将领们讲述作战用意,这当然也跟战场情况紧急有关。

然而,下面的将领们只知道作战命令,却不知道这仗为什么打?怎么就能打赢?这就导致在粟裕看来是战机的作战,在将领们眼中就是冒险,甚至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孟良崮战役前夕,原本许世友是奉命前往沂水西南与兄弟部队一起作战的,然而,就在他率领部队走出数十里后,却突然收到了返回出发地的命令,并要求他们完全控制位于坦埠东南的制高点。

许世友收到新命令后,当即在电话里跟粟裕发了火:

“你们就只晓得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都是两条腿。”

说罢,许世友当即摔了电话,又奉命立即返回原地。在指挥部的粟裕听到许世友的牢骚后,也很生气,久久望着被挂断的电话不说话。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许世友,毕竟他并不知道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粟裕也只是单纯下达命令,并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简单的解释。

相比于粟裕的敢于冒险,专注于作战指挥,林彪则属于是“掰碎了揉开来”。

每次作战会议上,林总都会反复向部下讲述作战战术和战略,要求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为什么能打赢。

作战命令下达后,林总也还会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打电话强调作战命令、说明当前形势等。遇到敌情突变的情况,他也会立刻重新制定作战计划,并在新的作战计划中考虑到前线作战的每一部分。

因此,四野的许多将领在作战会议上,通过与林总的军事交流,在心中更对这位军事天才有了敬畏之心,也更是从心底里对他服气。

在毛主席心中,粟裕和林彪一将一帅都是肱骨,他们的战绩和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2

历史的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