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莱州府新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人们以各种独具特色的习俗,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凌晨:祈福迎新
新年的钟声敲响,莱州府的大街小巷便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一夜,很多人守岁到凌晨,只为在第一时间迎接新年。鞭炮声不仅驱赶了传说中的“年兽”,更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平安顺遂。
鞭炮声稍歇,家中的长辈便会带领全家举行简单而庄重的祭拜仪式。在庭院中摆好香案,放上寓意吉祥的供品,如整鸡、猪头、鲤鱼等三牲,以及寓意“岁岁平安”的苹果、象征“大吉大利”的橘子等水果,还有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长辈们点燃香烛,向天地神灵虔诚叩拜,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安康。
清晨:拜年纳福
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崭新的衣裳,在家长的带领下,向家中长辈拜年。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新年快乐”,而是要行传统的叩拜大礼。先双膝跪地,双手伏地,额头轻触地面,然后起身作揖,口中说着诸如“爷爷奶奶,给您拜年啦,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吉祥话。长辈们满脸笑意,一边说着“好孩子,快起来”,一边将准备好的压岁钱递给晚辈。压岁钱用红包包好,里面的金额通常是双数,寓意着好事成双,希望能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茁壮成长。
拜完家中长辈,家族成员便开始挨家挨户地向同宗同族的长辈拜年。一进家门,晚辈们就热情地拱手作揖,大声道贺:“新年好!给您拜年啦!”主人们则赶忙迎上来,一边说着“快进屋坐”,一边端上热气腾腾的茶水和各种点心,如自家炸的面果子、糖瓜等。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生活,分享新一年的计划和期望,浓浓的亲情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早膳:吉食祈愿
正月初一的早膳,莱州府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饮食讲究。饺子是餐桌上的主角,寓意着团圆和吉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上各种馅料,煮熟后捞起,吃进嘴里,就像把财富和好运都吃进了肚子里。为了增添喜庆氛围,包饺子时还会在其中包上几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除了饺子,面汤也是必不可少的。面汤细细长长,象征着钱串子,喝上一碗,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在煮饺子和面汤时,也有不少讲究。饺子要煮得完整,不能破皮,万一不小心破了,也不能说“破了”,而要说“挣了”,讨个赚钱发财的好彩头。煮面汤时,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煮出的面汤又香又浓,代表着生活富足、甜甜蜜蜜。
上午:出行迎祥
吃完早膳,一家人会根据黄历上的喜神方位,选择出门迎喜神。这是莱州府正月初一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相信,迎到喜神,新的一年就能喜事临门。出门时,大家都穿着鲜艳的衣服,面带笑容,充满了期待。一路上,遇到熟人都会互相拜年,说些吉祥话,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到达喜神方位后,人们会摆上香案,再次点燃香烛,向喜神虔诚祭拜。有的人家还会带上鞭炮,在祭拜结束后燃放,以表达对喜神的敬意和欢迎。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感受着新年的热闹和喜悦。
午后:庙会狂欢
午后,莱州府的不少地方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庙会通常在寺庙或村子的广场上举行,周边的村民们纷纷赶来,一时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上,最吸引人的当属各种传统表演。舞龙舞狮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舞龙者身着鲜艳的彩衣,手举长龙,在激昂的锣鼓声中,巨龙时而腾飞,时而盘旋,活灵活现;舞狮者则身手矫健,狮子在他们的操控下,或跳跃,或翻滚,憨态可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除了舞龙舞狮,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传统表演。踩高跷的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跷,在人群中穿梭自如,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跑旱船的演员们坐在装饰成船形的道具里,模仿着划船的动作,旁边还有艄公配合,表演得惟妙惟肖;扭秧歌的队伍则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手持彩扇或手帕,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扭动着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庙会上,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小吃摊前,摆满了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扑鼻的炸糕、甜滋滋的糖葫芦等,让人垂涎欲滴。手工艺品摊位上,则陈列着精美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独特的糖人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莱州府传统文化的代表。人们在庙会上尽情游玩,品尝美食,购买手工艺品,享受着新年的欢乐时光。
全天:禁忌避讳
正月初一这一天,莱州府的人们还有许多禁忌。首先,不能动刀剪,因为刀剪是利器,动刀剪被认为会有口舌之争,不吉利。如果非要使用刀具,也要提前在除夕准备好。其次,不能扫地泼水,担心会把财运和福气扫走、泼掉。如果实在需要打扫,也要从外向内扫,把垃圾先堆在角落里,等过了初一再清理。此外,这一天还要注意言语,不能说脏话、不吉利的话,像“死”“病”“穷”等字眼都要避免,只能说吉祥话,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希望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