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作者:徐文兵
在上一节,我们谈到了如何通过吃当令菜、本地菜,顺应天时、地利,最终实现“天地人”的共振“求和”。
那么,在这一节,我们来说说实现这种“求和”的关键,也就是如何把握住食物性味和个体体质的对应关系?
不同食材,不同“性味”
前面我们讲过,饮食的目的一是充饥,二是解馋,最高境界是过瘾。从中医的角度看,过瘾就是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就是通神、养神。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食疗来养神的关键不在于所食之物,而在于所食之味,也就是“食物的性味”。
中医养生学的哲学基础是“五行论”,即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会对应“金木水火土”相关五行,进而对人体的五脏产生影响。这一学说源于古代医书《伊尹汤液经》,相传作者是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
我们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就是最佳注脚。他原本是名奴隶,但因为善于烹调,知道食物的性味配伍,受到成汤的赏识。他还以调和五味为引子,帮君王分析天下大势和治国为政之要,最后被成汤任命为相,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伊尹汤液经》将食材分为“酸甜苦辣咸”五种性味。不同食材的性味经过合理调配,就能1+1>2,产生比各自为营更好的整体效应。这就像把发动机、轮胎等各部件组装成一辆车子,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功用。在中医里这就叫作“求和”。
因此,要学中医饮食营养学,我们就要知道食物的性味,为此我们要了解它在哪个季节发芽、哪个季节收获、在什么地方生长,如何炮制才能入药,入药后作用于人体哪个脏器,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中医说“顺其性曰德”,顺的就是性味。
下面,我们先来说酸味。酸和涩属于一味,酸到极处就是涩。酸涩的食物适宜泻肝胆,降肝火。酸味还能收敛心气,因此总出汗、爱走神的人,可以吃点去芯莲子,莲芯清苦可以泻心火,去芯后可以收涩。
接下来是甜味,也叫甘。甘和淡是一个味道,吃甘淡食物可以健脾。金末元初有个医学家叫李东垣,他写了一本《脾胃论》。当时战乱流离,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营养不良,李东垣让人们用甜食补脾胃,拯救了很多人。
甜食能救人命,但也会要人命。在现代社会,进食甜食弊大于利。比如甘味过多会削弱肾和膀胱的功能,导致排尿过频、骨质疏等问题。不过,如果大家吃辛辣拉肚子,或肝火旺盛,就可以吃点甜食来平和一下,减轻刺激。
这是甘淡同味,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焦苦一味。苦味能补肾和膀胱,所以我们喝水时加点茶叶,就能避免尿频;还有,苦味可以去心火,夏天人容易上火,嘴巴发苦,舌头长疮,这时可以吃点苦瓜、苦菊等苦物,清心去火。
接下来是辛辣味道。辛辣能补肝胆,让郁怒变成愤怒发泄出来,使肝胆得到舒展、生发。此外辛辣能泻脾胃,如果脾胃中有阴寒之气,吃点辛辣的东西就能中和一下。但正常情况下我们要少吃辛辣,以免破坏胃黏膜,导致胃出血或胃溃疡。
最后是咸鲜味道。这个味道非常重要,因为血汗同源。如果流汗或失血过多,心脏会受损;但如果食用太多盐的话,又会心火过亢、血压太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因此,晚上睡不着觉的人要少吃盐、少吃肉。还有,咸味太重会损害肺脏,导致人经常咳嗽,容易罹患肺癌。
五谷为养,食物之精华
好,讲到这里,可能已经有朋友发现了“五”这个数字在传统文化中的分量。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脏“心肝脾肺肾”……在中医饮食营养学中也有“五”,比如“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这种说法可能会让熟悉西方营养学的朋友们困惑,不是说要想保证营养,要多吃肉和蔬菜吗,怎么中医刚好颠倒呢?别着急,大家先看自己的牙齿,咬肉的牙是尖利的犬齿;嚼谷的牙是用来研磨的臼齿,显然人类的臼齿比犬齿数量更多。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牙齿会长成这样呢?中医认为,牙齿的形状和消化功能相匹配,人类吃五谷杂粮比较多,所以臼齿也就相应的较多,而且吃五谷杂粮,人比较舒服,也不容易生病。
所谓五谷,就是麦、黍、粟、稻、菽五种植物的种子。中医饮食营养学认为,植物、动物的不同部位,所含的元气和精神并不一样。植物最精华的东西,都含在种子里,包括种子的蛋白质结构,和植物其他部位的蛋白质结构完全不同。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吃种子里面的物质能量,并转化成自己的精气神时,所消耗的自身元气是最低的;而要消化其它部位,我们就得消耗更多的自身能量,就容易疲惫。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吃种子来补充能量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但很多人害怕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为了减肥不愿意吃主食,在中医学看来这是不合适的。虽然都是淀粉,但种子里含的淀粉更优质,和红薯、土豆这样的根茎淀粉性味不同。后者吃多了会让我们的血糖变高,但种子则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过,吃五谷也不能盲目,因为不同的谷类入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补益作用。比如肝气虚时,我们要多吃麦,尤其是莜麦。它的火性、温性特别大,适合肝气虚寒的人食用。反之如果肝火旺、血压高,我们就要吃性寒的荞麦或大米。
这就是麦入肝,接下来我们讲黍入心。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山西人喜欢吃的黄黏米;还有一种是秫,即高粱。徐文兵倾向于后者。如果一个人心火特别旺,整天欲望强烈、兴奋得睡不着觉,那么就多吃点高粱米,睡得会更香。
接下来是粟入脾,栗就是小米,是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种子。老辈人喜欢吃小米干饭,或者熬非常浓稠的小米粥,以滋补脾胃。孕妇产后最好也要喝几天小米粥,还要小火慢熬,吃最上面那层米精、米油,那是最滋补的精华所在。
还有,当肺气虚时,就稻入肺,用大米补肺。但水稻的寒性较大,很多人吃完容易胃酸,这时该怎么办呢?很简单,焖米饭时往里放几粒带辛温之气的孜然或者一段桂皮,米饭做熟后桂皮可以挑出来,孜然则可以直接吃。
最后,肾气虚时就要吃点菽,就是豆子。但豆子不太好消化,哪怕打成豆浆后也不行,喝完会胀气。正确的吃法是点上卤水做成豆腐,或发酵成酱豆腐,都更容易消化。但如果是有慢性肾炎的人就不要多吃豆制品了,因为这反而会加重病情。
五畜、五果和五菜
前面我们讲的是“五谷为养”,接下来聊聊“五畜为益”。古话说“食谷者慧”,就是说吃五谷的人性情平和通透,情欲和情绪都控制得很好。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红尘中,要想活得更鲜活更有滋有味,那就得适当吃点肉解馋,中医叫作“五畜为益”。
五畜中的第一畜是羊,入肝脏;第二畜是鸡,入心;第三畜是入脾的牛;第四畜是入肺的驴;第五畜是入肾的猪。现代人吃驴肉较少,但鸭肉、鹅肉也有补肺的功效,所以秋干气燥的季节,人们习惯于煲点老鸭汤来润肺。
需要提醒的是,五畜身上的部位不同,其性味也不一样,比如说猪蹄。中医认为猪肉是阴性的,但猪全身几百斤的重量都压在四个蹄子上,其力道和劲道是其它部位无可比拟的。所以猪蹄是阴中之阳,尤其是前蹄阳气更足。
这就叫“五畜为益”,要大家适当地吃点肉,既滋补也解馋,日子过得也更有滋味。
接下来我们来说“五果为助”,就是说水果是打辅助的,在五谷、五畜吃多后有助于消化。这是因为水果大部分是酸、甘、寒性的,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
吴承恩在《西游记》讲到,唐僧肚子饿了时,孙悟空就摘回一堆桃子给他充饥。桃子美味解渴,但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光吃桃子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水果只能作为点缀、辅助,不能当主食敞开肚子吃,否则身体湿气变重,就会生病。
但如果一个人嘴馋得厉害,就想吃水果,该怎么办呢?正确的做法就是吃完水果后吃一点姜。因为姜是辛温之物,可以平衡并化解水果的一部分酸寒之性。有些人喜欢边喝酒边吃水果,说水果能解酒,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水果的寒性加上酒精,会严重损害人体的肝脏。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尽量不要吃反季节水果。老话说“梨不见犁”,梨是秋天的应季水果,不要放到春耕的时候吃。还有就是多吃本地水果,因为外地水果往往没等熟透就摘了,在长途运输中捂熟,无论风味还是营养都失去了很多。
最后我们讲讲“五菜为充”。这里的“充”是充饥的意思,就是说古代遭到饥荒没有粮食吃,只能用蔬菜充饥,所以吃菜是权宜之计,不能当主食。不过我们如果吃多了五谷或肉时,也可以用吃蔬菜来疏通,这时蔬菜起到和水果一样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很多城市白领为了减肥瘦身,喜欢以蔬菜水果为主食。比如流行一时的沙拉轻食,就是以各种颜色的果蔬为主,掺着少量的鸡胸肉、三文鱼、白煮蛋和一小团藜麦饭。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看,这种吃法可谓是本末倒置。
徐文兵曾和一位来自法国的女患者共进午饭。徐文兵点了一份拉面,而女患者则拿出了三个保鲜袋,分别装着切好的青椒条、黄瓜条还有小番茄,都是生的,并且说生吃能减肥。徐文兵开玩笑说:“您这是把自己当兔子养了!”
事实上,除了大葱、韭菜等少数蔬菜,大多数绿叶菜的寒性都较大,只有焯熟或炒熟后人体才能消化吸收。还有,光靠蔬菜是无法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元气的,所以在饥荒年代,人们哪怕能靠蔬菜填饱肚皮,但身体虚得连楼梯都爬不上去。
那讲到这里,或许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医要强调“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了。我们的人体有元气,而五谷中藏着谷气,饮食滋味就是用人体元气“化掉”谷气的动态平衡过程,所以五谷一定是主角,其它都是配角。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身边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人体的元气却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吃得节制,吃得营养,吃得均衡,如此才能吃出精气神,吃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