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阴霾并未消散,很多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都纷纷中招。同时流感也来添乱——10月27日,江苏省公布的9月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情况显示,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3574例,其中流感病例有8194例,超过1/3;10月30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10月16至22日,北京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依次是流感、手足口病和新冠。这次多种呼吸道传染病轮番来袭的原因何在?公众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摆问题: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可能共同流行
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提示,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而新冠疫情仍持续一定水平,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
近日也有报道指出,今年各地的呼吸道疾病都有所上升,尤其像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的病人不在少数,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仍然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对此,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张琪指出,反复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支原体抗体并非永久性免疫。
找原因:之前的防疫措施带来“副作用”对于这次呼吸道传染病为何来得如此猛烈,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撰文作出分析:“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和广泛的封控,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人与人的接触,切断了病毒传播链。但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疫情封控不可能永久延续,一旦封控解除,恢复正常社会活动,传染病传播链条自然也就完成重建。对一些传染病来说,感染机会的缺失对人类并非好事,会对整个人群产生负面影响。
“人体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的抗体会很快下降,通常只在一个流行季节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措施(比如戴口罩)导致新冠之外的呼吸道感染病例数也跟着显著减少,对这些病毒暴露的减少造成自然免疫水平降低。缺失感染机会更长时间后,人群的免疫屏障也变得脆弱,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作用不足。当严格的新冠病毒防护措施解除后,这些病毒会再次传播并感染脆弱和未接触过这些病原的人群,造成比以往更多的婴幼儿和成人感染。”
将上述观点简单概括一下就是,3年以来,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导致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机会少了,但同时也使得机体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的自然免疫水平降低了。这种感染机会的缺失达到一定时间之后,人群的免疫屏障也就变得脆弱了,通俗地说就是呼吸道变得娇气了。
用策略:“老一套”防护措施依然要用上面对今冬明春肺炎支原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风险大这一趋势,我们依然要把必要时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勤通风、多锻炼、及时接种疫苗等这些“老一套”的防护措施当做坚实的盾牌。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主任徐保平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预防支原体肺炎的疫苗,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避免感染很重要:
0 1 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 0 2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 0 3 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0 4 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0 5 搞好卫生,床单被褥等经常清洗,在太阳底下晾晒。 0 6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0 7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保证通风消毒,避免聚集性感染。
另外,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面,张琪建议,轻症的患儿好了以后,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不需要去医院复查。 因为医院里病原微生物载量较多,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重症的患儿在痊愈2周后,需要到医院复查,主要检查肺功能有没有损害。 对于肺部有实变的患儿,通常3个月、6个月要进行影像学检查,看是否留有后遗症。对于流感的预防,《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孕妇、6~59月龄(半岁~5岁)儿童等8类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应优先及时接种。
在接种剂次方面,对于流感病毒灭活疫苗,6月龄~8岁儿童,如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则接种1剂次。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无论是否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
鉴于今冬明春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该指南建议,18岁及以上人群可在1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以下的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仍大于14天。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