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动武倒计时,中国帮伊朗说了句公道话,劝美国“悬崖勒马”

潇湘十二楼娱乐 2025-04-02 21:04:32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1日,一封来自白宫的信件将美伊对峙推向新高潮。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披露,美国总统特朗普于3月19日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伊朗在60天内与美国达成新核协议,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这一“最后通牒”式的威胁,不仅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也引发国际社会对战争风险的担忧。

同时,中国外交部于3月22日公开呼吁美国“停止极限施压”,强调“单边霸凌行径已成为全球危机的根源”。

面对特朗普的倒计时威胁,中国为何选择此时发声?中俄伊三国的联合行动能否阻止美国的军事冒险?

3月18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控伊朗“操控胡塞武装袭击红海船只”,并威胁“每一颗射向美国的子弹都将被视为伊朗所为”。

三天后,他通过信件正式向哈梅内伊施压,要求伊朗在核协议、弹道导弹研发及地区影响力等问题上全面妥协。

信中明确提出,若伊朗拒绝谈判,美国将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

伊朗的回应同样强硬,3月20日,伊朗外交部召见英、法、德三国大使,谴责其“与美国勾结滥用安理会机制”。

哈梅内伊则在公开演讲中称,“与霸凌者谈判只会损害国家尊严”,并强调伊朗已具备“全面战争”的防御能力。

为展示实力,伊朗革命卫队于3月21日在伊伊边境展开大规模军演,部署反舰导弹与无人机部队,模拟“抵御外部入侵”。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俄迅速行动,3月19日,中俄伊三国副外长在北京举行闭门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任何国家以武力威胁解决伊核问题”。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次日表态称:“中东事务不能绕过中俄,美国的单边行动注定失败。”

中国的外交斡旋不止于此,3月22日,中国外长王毅与伊朗代理外长巴盖里通电话,重申“支持伊朗捍卫主权与民族尊严”,并呼吁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分歧。

这一立场与2019年伊核危机时中方态度一脉相承——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曾直言“美国单边施压是危机的根源”。

中俄的联合行动不仅体现在外交层面,3月18日至20日,三国海军在阿曼湾举行联合军演,中国052D驱逐舰、俄罗斯巡洋舰与伊朗快艇协同演练反潜与防空作战,被外界视为“向美国展示战略威慑”。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博弈。

经济上,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切断伊朗石油出口(2024年伊朗GDP增速仅2%,通胀率高达31%),但此举也推高了全球油价,间接利好俄罗斯能源出口。

军事上,尽管美国向中东增派“林肯”号与“罗斯福”号航母,但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显示,对伊朗发动地面战将“耗费数万亿美元并陷入长期泥潭”。

盟友态度的分化进一步削弱了美国行动力,3月21日,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与中国外长通话时表示“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危机”,与美英的强硬立场形成对比。

而以色列虽多次威胁打击伊朗核设施,但其国内政局动荡(内塔尼亚胡因加沙战争遭民众抗议)使其难以承担战争风险。

中国对伊朗的支持,既有战略利益驱动,亦包含对国际秩序的维护。

经济层面,中国是伊朗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承诺对伊投资4000亿美元,涉及能源、基建等领域。

2024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占比达44%,任何地区动荡都将冲击能源安全。

道义层面,中国多次强调“反对单边制裁”与“尊重主权完整”。

3月2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安理会闭门会议上指出:“将伊核问题政治化只会加剧对抗,对话协商才是唯一出路。”这种立场与美国的“胁迫外交”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始终拒绝成为美国的“传声筒”。1月至3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等多次要求中国“劝说伊朗克制”,但均遭中方冷处理。

中国学者指出:“美国试图将中国拖入中东泥潭,既为分摊压力,也为离间中伊关系。”

截至4月2日,距离特朗普设定的60天期限还剩57天。伊朗内部仍在激烈争论——改革派主张“以谈判缓解经济压力”,而强硬派坚持“用战争凝聚民心”。

美国的选项同样有限:若发动战争,可能重蹈阿富汗覆辙;若放弃施压,则威信受损。

国际社会的斡旋成为关键变量,4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特朗普通话,提出“愿协助促成美伊直接对话”。

中国则推动重启伊核协议联委会机制,试图将各方拉回谈判桌。分析人士认为,中俄的介入为伊朗提供了“战略喘息空间”,但能否彻底化解危机,仍取决于美国是否愿放弃“零和思维”。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决定中东是走向“新冷战”还是“多极共存”。而中国的角色证明:在单边主义横行的时代,坚持多边对话仍是避免灾难的最优解。

0 阅读:99
潇湘十二楼娱乐

潇湘十二楼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