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留下了成吉思汗孙子的生命,也捍卫了华夏男儿的忠勇本色

三行见山 2020-03-15 13:16:21

今人的思绪不乏对古时候的情境有所向往,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是令人津津乐道,那是催生英雄和勇士的土壤,难免想象自己回到那个时候,必定成就一番大作为。不过,真正置身于其中的时候,面对的却不仅是引刀成一快的豪气,而是需要抛头颅洒热血,需要历受身心家国的多重磨难,需要承担不可预见的艰难险阻。即便如此,为了国家尊严,为了家乡父老,亦是不断涌现出华夏热血好男儿。

有一处,更是应该令后世铭记瞻仰,那便是南宋末年守卫钓鱼城及其守卫者们。是时,国家风雨飘摇几无翻转可能,北方强敌铁骑来势汹汹,但他们始终坚持真男儿硬汉子的本色,艰苦卓绝的守卫了四十余年,在那样人均寿命不是很长的年代,大抵可算是穷尽一生了。

话说南宋末年,朝廷腐朽的已至国之骨髓,无可救药,抵御外辱的能力几乎为零,再加上蒙古国东征西讨,势力一天天壮大,大宋的命运岌岌可危。公元1235年,蒙古国铲平了周边的邻国,开始专心对付中原南宋这块肥肉,一场抢夺江山、保卫家国的战争正式打响。蒙古骑兵一路南下,南方地势平坦,更加有利于骑兵开进,他们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三面围攻战略,分别从京湖、两淮以及四川开始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南方的富饶世界。原想着南朝既无天险屏障,又是重文轻武,总比西北方向那些悍勇之国容易征服一些,不料朝廷虽然腐朽,武力不济,却气节犹存,靠着心存忠义的忠勇将士、饱含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撑起了南宋的最后几十年,也让入侵之人见识了华夏儿女的顽强血性。

其时,独守孤城数十年的事迹,发生在西路的四川战场上。来敌虽然勇猛,但西南多崇山峻岭,不能像平坦地势冲锋无阻,一定程度减弱了来犯之敌的攻势。当时主政四川的首领颇有大将之风,做好了坚决御辱的心理准备,冷静而又积极的部署,利用地势之利,扬长避短,不断优化调整阵地防守策略,随着战事的深入,充分因地制宜,利用巴蜀地区“蜀道难”的严峻地势,凭借着险要的山体自然走势作为防守屏障,在山隘险地建筑城寨,形成环环相扣的重叠关卡,多次出色的指挥了守卫阻击战。而重要关卡之钓鱼城则更是易守难攻,此地三面环水,整体地势非常险要,又可以与四川多地相连通,实在是战略要地之中的咽喉。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历来以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著称,后勤保障相对稳定,打持久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也依托后勤补给形成了有利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僵持之态势。此后,进犯者也不断调整着进攻策略,看准了钓鱼城这咽喉要塞,明白只要打下这个关口,这一路进攻便基本胜利了。于是集合精锐力量,不遗余力的进攻,妄图快速通关。不过事与愿违,面对这样一块战略硬骨头,横行天下的草原雄鹰强攻并不凑效,无数的草原勇士们把性命留在了这里,当然,守城将士们也是损失惨重。

战事继续僵持,时任大汗的蒙哥高傲的举起马鞭指向钓鱼城头,城下的战火又迅速升温。这一次仍然没有如愿得逞,进攻依然不顺利,恰老天也来帮忙,酷暑来临,对于生长北方怕热耐寒的蒙古人来说可畏天时不利,士兵大量生病,后勤补给也逐渐供应不足,整体战斗力快速下降。焦虑的蒙哥进退两难,只能求速战建功,不想在探查城内虚实的时候被飞石砸的身受重伤,无功而返。不久之后,蒙哥伤重不治撒手而去,只留下攻下钓鱼城后屠尽城池的恨恨遗言,蒙古军的士气大受打击,进攻之势再次低伏,钓鱼城又赢来了缓冲的时间。

蒙哥死后,蒙古内部权贵为争夺尊位而形成内耗之势,大部分队伍都撤回北边,为南宋赢得近二十年的喘息之机,不过可惜并无英明神武的君臣把握时机。而后忽必烈登场,他勇略兼备,较其长兄更有冷静的头脑,早就对中原的战争形势成竹在胸。经过他的调整部署,蒙古军进一步占据了全面的主动权,天下大势尽在掌握之中,虽然西路进攻不顺,但是中路东路屡屡得手,终于逼得崖山一纵,宋室倾崩。

即便如此,没有外援的钓鱼孤城防卫依旧是固若金汤,可惜再顽强的抵御也抵不过大势所趋,面对江山尽失、国家败亡、民众俯首的局面,守卫的将士们明白钓鱼城注定走向绝路,再加上忽必烈也做出降后不杀钓鱼城军民的承诺,于是这群好男儿为了全城百姓不被屠戮,开城投降,但三十余位守城将军却甘愿自尽殉城,一段悲壮可歌的故事就此落幕。

5 阅读:57

三行见山

简介:搜寻历史小姑娘的一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