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踩完的坑,老年人再踩一次

猴姆小馆 2025-01-07 17:09:37

因为做了不少中老年人为主角的短剧,而且主题都比较抽象,所以在网上形成一点舆论。今天主要谈一谈这个话题。

短剧的投资比较低,拍摄周期又短,所以回本很快。而且剧本大多可以来回套用,我前几天看了两个短剧(大致扫了一下),都是关于「天才少女姜萍如何在世界级数学大赛上虐杀美日韩三国选手」的故事。

这其实就代表了,短剧本身是个捞一票就走的项目,没有人能真的把它做起来,也没有人真的想把它做起来。虽然很多噱头,包括国外短剧也火了,某个短剧营收几千万等等,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类似于骗局的消费陷阱,与其他的大多数骗局一样 :青年人先了解,先踩,然后到了信息渠道更闭塞、甄别能力更差的老年人来踩一轮,最后彻底把坑给填平了,这个事就算了了。

有时候人会有一点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就是你看得出很傻逼的东西,觉得别人一辈子看不出,甚至以为这个是未来的风口。上一次类似的情况是找一些长的比较像明星的山寨模仿秀开直播,而且动不动就是以「你后半辈子的财富密码就在这里了」之类的截图传播在各大聊天群。但实际上这种东西热度是有限的,能偶尔出来几个坚持下来的,都是长的又像又有点才艺的(比如有个模仿黄家驹的王某),光长的有点像,播一两次以后就没热度了。但在那些凑热闹的人嘴里,好像只要开直播,这人能吃一辈子。

这个潜台词,其实就是「这个世界已经傻逼到了这个程度」,而自己则是没受骗的一员。犹如精神病院里唯一一个清醒的病人,在哀叹群体性疯狂已经难以抑制。

其实短剧这个东西是消耗情绪、竭泽而渔的形式,它不符合人类真正的观影习惯,跟短视频情况还不大一样。因为短视频适合随时切歌,大数据算法下有比较精准的碎片化时间安排,不会一段时间里一直给你放同样情绪激烈的东西。而短剧的付费密码就是「通过让演员演成傻逼,令观众产生怒火,希望看到结局到底如何收场」。绝大部分短剧,每一集都是在讲「这个阶段的傻逼行为如何收场」的事情,核心逻辑很类似于短视频里勒西瓜、滚瓶子的表演。

所以王晶之前做短剧就仆街了,因为他的剧本底层逻辑还局限于「工人阶级白日梦」的阶段(因为用的就是他自己九十年代电影的剧本),没有彻底把自己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让观众通过付费来治疗他。

国产短剧现在走的路线,是一种黑红路线,它不计较故事到底合不合理,而是希望用更大的噱头来出圈。所以一开始这类短剧在瞄准中老年妇女的时候,其实是用「丧偶霸道总裁爱上五十岁的我」这类题材,来吸引受众。可现在药量却加大了,变成了「27岁霸总爱上快绝经的保洁」。

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老年人的审美习惯,如果真的老年人在做春梦的时候喜欢27岁小伙,秀才就不可能红,靳东也不会是她们的偶像。每个阶段的审美习惯其实是跟其成长经历、自我定位息息相关的,正如峰哥埋汰靳东时说的,「大妈们都觉得自己以后离婚了得找一个靳东这样的帅弟弟」,这个就合情合理。但找一个小鲜肉,这并不是大妈们的审美。

而之所以这么拍,恰恰就是因为没活儿了,想通过话题性吸引更多原本不属于受众的群体进行审丑性消费。一个行业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很难用道德去指责它们骗傻子不对,因为这是连傻子都骗不到,希望大家把主创当傻子来赚点看病钱而已。

我相信电影跟电视剧在未来的社会,都会显得很老土,很冗余,ai技术未来应该能在影视行业颠覆人类的观影习惯。具体方向我当然不晓得,但短剧会越来越糊,或者成为一种亚文化,一个影视门类里不大重要的环节,用来给没什么演技但长的过得去还有点土老板资源的新人练手。而且审核会比现在严格得多,现在长篇累牍对于这种短剧价值观的批判类文章,并不是「社会审美要毁于一旦」的绝望呐喊,恰恰是短剧要死的先声。

也许你觉得我说的是错的,这无所谓。一年以后再看,短剧市场会不会像现在这么坚挺,还有没有人把它当成一个社会现象。最重要的,是它会不会取代电影跟电视剧。

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不是预测战争,战争你看不到背后的阵营逻辑,这个短剧的逻辑则很一目了然,就是任何人都可能是傻逼,但想让一部分人一直坚挺的做傻逼,这需要权力支持。而权力没必要扶持这类垃圾短剧,让老太太相信霸道总裁一定会爱上自己。

我是猴姆。

0 阅读:3
猴姆小馆

猴姆小馆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