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之战后,我军为何围而不攻?肖锋故意不取金门又是为何?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14 14:22: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49年10月,福建沿海的金门岛战火四起,解放军已在岛上血战三天,伤亡惨重,却迟迟未能攻下。

为何解放军成功抢滩,却迟迟不见增援?到底是潮汐误算,还是另有深意?这场围而不攻的金门之战,究竟隐藏了什么战略考量?

潮汐误算,致命的时差

1949年10月,福建沿海的金门岛在几天时间内成了腥风血雨的战场。当时,解放军第28军接到指令,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金门,目标就是孤立无援的国民党守军。

要说我军当时的气势,那可是冲天的。刚拿下厦门,全军士气高涨,不少指战员心想:“不就个小小金门岛吗,拿下来过个新中国的红火年!”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万事俱备,只等“海风”的时候,却出了岔子。

原本制定的登陆时间非常精准。解放军登岛计划分为两个梯队,趁夜抢滩,争取一夜之间全数登陆。可就在行动当天,受制于潮汐影响,运输船只迟迟未能出发。

第一个梯队好不容易抢滩成功,却没想到返航的船队遇上低潮期搁浅,彻底卡在了岸边。后续的梯队眼巴巴地等着登船,船却纹丝不动。就这样,前方的先遣部队硬是被孤零零地“留在”了金门岛上,孤军作战的局面就此形成。

登岛的三团解放军分散在10公里的海滩线上,登岛后立刻按照命令“向里猛插”,可是刚推进没多久,天亮了,敌人反应过来,眼看国民党守军成群结队扑了过来。

这下好,解放军的队伍一半还没上岛,岛上部队只能凭着手头的弹药跟敌人拼命。要知道,登陆作战最怕的就是滩头阵地巩固不住。

要是没了后续兵力支援,就好像一支箭射出后没带弦。海岸边,第一梯队孤立无援,敌人一边用炮火封锁滩头,一边不断压迫我军向内陆退去。

这一来二去的时差失误,直接让原本一场胜券在握的战斗成了“死局”。金门的滩头,本是解放军占据的先机,却因为潮汐误算和船只调度失误,活活成了“绞肉场”。眼见战局不利,岛上的指挥员们只有一个信念:“多坚持一分钟,增援就多一分可能。”

战士们不顾一切地死守滩头,弹药用尽,便与敌人展开肉搏。刀枪棍棒,只要手边有的,全成了武器。激战至夜,山坡上的泥土被染成了深红,但滩头依然未被我军巩固。

拼死一战,后援难至

三天的激烈拼杀中,滩头上尸横遍野,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国民党军队集结了重兵,从三路发起反攻,不仅有陆军猛攻,还有空军支援,甚至出动了数十架飞机进行狂轰滥炸,炮火声震耳欲聋。

此时的解放军官兵们面对敌方的猛烈攻势,没有一人退缩。他们缺乏弹药,没法对空攻击,只能凭借山地地形,一步步地死守。然而,由于船只损毁、通信不畅,后方援军根本无法上岛支援。

到第三天傍晚,岛上的解放军已经完全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孤岛上的指挥员们深知,凭借现有兵力,坚守是没有胜算的。

但为了不让敌人轻易获得战果,战士们决定血战到底。记载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动容:在古宁头一带,少数残存的解放军战士围成一个小圈,彼此交替掩护,宁死不屈地与国民党军进行最后的抵抗。

面对不断冲来的敌人,解放军战士们挥舞着最后的刺刀,誓死守卫阵地,甚至连团长都亲自上阵,与敌人短兵相接,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

另一方面,国民党方面的援军并不缺乏。守军不断得到兵力和物资补充,加上地利优势,逐渐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

第118师的增援部队迅速在岛上形成合围,并依靠坦克、火炮和空中火力的协同,将我军压制在滩头。解放军的部队虽然英勇作战,但终究无法抗衡敌方数量优势的合围。

有人不禁疑惑,为何解放军在岸边围而不攻?其实,战局到这里,围困已然失去意义。部队的船只被毁,后续兵力无法补给,围而不攻不过是徒劳消耗。

金门岛的地势和潮汐变化成为了天然的壁垒,而国民党军队的立体火力封锁,让后续支援彻底成了泡影。

为何不取金门?背后的深意

在战役失利后,有人质疑,为何解放军在拥有强大战力时,不选择更大规模进攻以求取胜?其中隐藏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金门一役后,解放军的高层对渡海登陆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东南沿海,渡海作战远非传统的陆上作战方式可以比拟,海运补给、潮汐变化等因素一再暴露出战术缺陷,给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阻碍。

而这一战也让军方认识到,单靠有限的部队和装备无法实现真正的“围而攻之”,一味追求战果,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牺牲。

尤其是对于肖锋这样的指挥员来说,不取金门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考虑。东南沿海一带,国共两军早已形成拉锯,金门岛对战略局势的改变实际意义并不大。

即便攻占金门,短期内也难以对整个台湾形成威胁。肖锋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战役策略上更为保守。

另一个原因是,我军此时的主要目标并非金门,而是全局性解放。再看战后分析,金门的地形复杂,且登陆作战需求极大补给,取下金门并不等于“插旗”胜利,反而可能拖延整体进程,削弱了对于台湾其他岛屿的控制能力。

此役过后,解放军重新规划台海战略布局,将进攻方向暂时转移至其他更具战略价值的目标,而不是在金门岛一棵树上“吊死”。

战后的检讨中,肖锋也认为,解放军若强行取下金门,极可能被拖入长期战,这将使得本应尽早完成的全国解放计划延缓。

金门岛在短期内的得失并未影响大局。正因如此,解放军最终选择围而不攻,不再贸然增兵,也让金门之战成为“局部作战的最终极限”。

金门之战的失利,让解放军对渡海作战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战争不仅仅是战术和勇气的比拼,更多时候,成败的关键在于战略方向和全局思维。

金门之战后,我军在东南沿海的布局得到了调整,也为未来的台海战略留下了重要的经验

参考资料

尘封60年后,揭开金门战役的“迷雾”.光明数字报.2012-02-15

金门战役_百科

0 阅读:0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