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2025|中国汽车出海,风高浪大心莫急!

水滴汽车 2025-01-20 18:50:46

出海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要着急。不能光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揍”。

让中国汽车“卷”到全世界去!

高歌猛进的中国新能源大跃迁,在2025年到了需要展望更伟大前途的档口。

但是,龙蛇转换时刻全球市场波谲云诡,蜂拥而上的“大出海”战略,是否隐含着不可预知的危险?我们的预期是不是太乐观了?

1、增速放缓,出口不等同于“出海”

多方预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大约在580~630万辆,全球第一。

2022年超德国、2023年超日本、2024年再增长,实现大比分“遥遥领先”,连续“三级跳”显示了中国汽车气势如虹的后发优势。

即便中国汽车“黄金出海窗口期到来”的欢呼声很高,但与过去两年50%的高增幅不同的是,2024年全年增长率预计不超过25%。增速放缓意味着,出口高增长期并不能持续很久,“窗口期”之后可能很快就是“瓶颈期”。

日本汽车1980年代出口量一度冲到600万辆以上,但随之而来的贸易壁垒和竞争对手压力,使得速度放缓。

2024年后半程,全球性“关税”大棒开始指向中国汽车,欧美地区的贸易壁垒已经高高竖起,中国汽车“威胁论”甚嚣尘上。外部条件变化,似乎并不能支持出口继续大干快上。

需要澄清的是,“出口”与“出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442万辆,而他们海外基地生产量为1751万辆,这意味着日系车“出海量”是“出口量”的4倍。

德国车企同样,大量海外生产基地比如在中国合资车企生产的汽车,才是他们的海外征战的基盘。这体现了跨国车企全球化经营的“内功”。

对中国车企而言,汽车产品出口只是第一阶段。如果后续在品牌、服务,尤其是全产业链“出海”等方面,不能真正走出去,那么“出得去”却“立不住”,就可能被“打回来”。

从单一的整车产品出口,到真正具备“全球化能力”,中国车企差距还很大。德日美等跨国车企,从产品出口到品牌价值、研发体系、供应链、销售服务,能够完全适应海外市场的“本地化”深耕,才是最高境界的“出海”。

2025年至少应关注两大挑战:一个是宏观层面“特朗普2.0”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关税大棒不仅让美国市场难以涉足,且关联到墨西哥等泛美洲市场,欧盟市场同样会受到影响,而芯片供应链的震动或冲突,会直接影响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稳定性;

另一个是本地化经营,中国车企在品牌认知度、海外经营渠道触点、市场合规性风险等方面,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距离建立“根据地”还有不小差距。

德勤中国管理咨询合伙人刘宇瑞说,“产品卖出去,必须服务能跟上?当地的生态伙伴是否到位?海外架构怎么设计,能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进行决策?全价值链本地化适配,底层管理支撑体系如何协同?”这些都是待解难题。

显然,风高浪大的2025年,从出口到出海都应从长计议。

2、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处于热带的泰国距离中国不远,他们制定了激进的新能源汽车战略,预计2024~2025年导入17.5万辆电动车,到2027年产量达到50万辆,2030年电动车占比超过30%。

泰国市场能够辐射整个东南亚,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上汽等许多中国车企纷纷下场,甚至包括后来遇到大麻烦的哪吒。

但2024年金融动荡和债务高企,让这个热带国家突发“经济寒流”,前11个月汽车销量下降了30%。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能太夸张了,但中国车企必须面对短期的困境。

一位中国汽车车企泰国驻地负责人说,这里的一切都跟中国不一样,泰国人“低欲望”,国内大张旗鼓的营销和推广活动作用不大,很可能起反作用。

泰国车市是日系车天下,曼谷街头每隔3公里就是一个4S店,密集程度是北京3倍。中国汽车品牌让这里的广告牌报价翻番了,但中国车能否深入到泰国用户的心里,绝非短时期可以达到。

“有人说中国电动车会自燃,而且出事儿了厂家一概不管?”此类传言和不实说法,通过网上发酵有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这说明中国车的口碑和品牌构建,仍处于刚起步阶段。

在欧洲,本地工会不鼓励甚至严禁加班,中国员工996得不到认同,反而“让欧洲本地同事感到不舒服”。搭建本地化团队不是一朝一夕,这考验HR的精力和耐力,比如在北美市场招聘,询问候选人历史薪资或者要收入证明属于职业歧视,法规不允许。

俄罗斯天寒地冻,四驱车最受欢迎,对车辆底盘、耐寒性、防锈防腐蚀性都有更高要求,这对本地化产品重新调校提出更高要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市场表现出众,但同样面临零部件供应、卢布贬值等不确定风险。

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捆绑式出海”是另一条路。比如长安汽车海外战略,就同福特、马自达、铃木有合作,最新款长安马自达EZ-6直接用马自达品牌和海外渠道,反向把长安先进的三电智能化技术“卷”向了全球。

同样,吉利旗下品牌的出海,可能借力沃尔沃、宝腾、莲花、奔驰等老牌车企的全球布局,他们与雷诺集团合作的新车型已在韩国上市,还有可能进入北美。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也许是中国汽车“出海”征途中更本质的问题。把战线推进到不同的市场,必然遇到不同的规则、不同的壁垒、不同的需求,走出去简单,站得住需要时间。

“汽车一哥”丰田在欧洲市场经营了50年,目前市占率不过9%。2024年中国系品牌在欧洲销量占比接近5%,电动车大约11%,已经相当快了。

表面的对手或敌人是有限的,真正出海要战胜我们自身内在的局限性。“心里没有敌人才能做到无敌,心里没有自我才能找到真我”。卷向全球的“大出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非常考验中国汽车人的心态和策略。

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立志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中国车企必须走向全球。跨国汽车巨头们,海外业务比重往往超过一半。

丰田2023年全球销量为1123万辆,本土销量223万辆,8成销量在海外。大众集团2023销量923万辆,在德国不足100万辆,占比12%,整个欧洲市场占比四成,在中国单一市场销323.6万,超过三成。现代-起亚集团2023销量723万辆,本土销量120万,83.4%份额在海外。

汽车巨头在中美欧三大市场都有生产基地,“在当地、为当地”,融入当地是“出海”大目标。

2024年11月,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首款产品EBRO品牌S700下线,奇瑞在欧盟市场获得了立足点。奇瑞全年销量是260万辆,出口114万多辆,占比44%,可算是中国车企的“出海一哥”。

他们目前有10个海外基地,业务遍及180个国家,“In China,For global”(在中国,为全球)是奇瑞出海理念,通过针对海外市场的法规、产品适应性、产品竞争力进行本地化开发,为当地消费者“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董事长尹同跃对中国车企“跃跃欲试”杀向海外提过醒:“出海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要着急。不能光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揍’的时候,奇瑞也吃过了很多苦,摔了很多跟头。”

在很多场合,尹同跃指出“出海”车企心态要正、目标要稳,“到一个市场去,不是把中国的产品端出去就行了,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法规,当地的使用习惯,再一个就是不能吃独食,不要做掠夺者,而要做施肥者,增强肥力,不要去到人家就是掠夺人家的市场,掠夺人家的人才。”

长城汽车2024年全年总销量微增达123万辆,但“出海”有亮点,全年海外销量45.31万,同比增43.39%,占比达36.74%,增速相当快,比重仅次于奇瑞。

眼下长城专注于越野车和SUV市场,坦克是打开海外市场的当头炮,哈弗是主力军团。“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就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天命。”魏建军多次提及出海,但对中国汽车出海的成绩不乐观,满分10分的情况下,只能给3分。

一方面,他对中国车企在海外“卷价格”多有批评,另一方面,魏建军认为中国车企正处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的转折点商,溢价还不高,能够传递的品牌价值有限。

“只有达到汽车文化的阶段,才达到了最高高度。”魏建军2024年在直播中说,出海的中国车企不能只追求“科技与狠活”,光是一味便宜,不能征服全球消费者。

以新能源国内称雄的比亚迪,“出海”之战正在打响。2024年海外销量近42万台,占总销量9.8%。比例不高,但增速飞快,2021只有1.5万辆,2022增长194%达4.5万,2023增337%达到24万,2024又接近翻番。

相对而言,比亚迪出海展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在匈牙利、泰国、巴西、巴基斯坦建厂,也有报道说在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印度、摩洛哥、越南等地,比亚迪有落地意向。

大多数中国车企出海都有所侧重,比如长城专注俄罗斯,奇瑞在巴西运营良久,长安、吉利汽车更看好东南亚,比亚迪出海展现出更大的手笔,处处都是他们的舞台,可谓全面开花。

相比最重要的竞争对手特斯拉海外基地只在上海和柏林,比亚迪“出海”对局部市场渗透更精进、布局的颗粒度更细,这种“无论走到哪就把工厂和供应链带到哪”的风格,只能让人想起当下“汽车一哥”丰田。

比亚迪会是汽车业“未来一哥”吗?

有人说,中国的冰箱彩电等白色家电已占有全球比重超60%,属于“碾压性局面”,中国汽车大目标必然是同样的,从2025年始,装备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中国汽车,必将迎来自己的“大航海时代”。

但此时此刻不应忘记那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0 阅读:0
水滴汽车

水滴汽车

构建汽车宇宙大局观,相信你爱的才是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