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舀,读作yǎo(读音:咬)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读:舀,抒臼也。从爪、臼。《诗》曰:“或簸或舀。”以沼切。意思是说:舀,指将臼中物用盛器装出来。字形采用“爪、臼”会义。《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有时扬簸有时盛舀。”

“舀”字的金文字形,顶部是“爪”字,即向下张开的手形,代表抓、掏之义;底部是代表石臼的“臼”字的变形,整体字形表示伸手从石臼里掏东西。

其本是动词,表示将盛器伸进石臼中掏出舂好的谷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形写成“采字头”,将篆文字形中的“臼形”写成“臼”,奠定了现代字形的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舀”字逐渐演变为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之义。后来词性又发生引伸变化,由动词发展为名词,表示舀水的工具,也称作“舀子”。
“舀”字更多的是在其他形声字之中作为声旁出现,如稻、韬、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