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和胆囊的问题虽为不同疾病,但存在一定关联,如胆囊问题可能引发胃病等,临床上经常有人分不清。
(一)胆囊疾病对胃病的影响胆囊收缩功能不全等胆囊问题确实可能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胃病。据医学研究表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肝胆疾病会引起胃肠道的分泌紊乱,促使胆汁分泌增多,反流入胃。例如,患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病人由于胆汁排泄不畅,容易造成胆汁反流。胆汁反流是一种很临床常见的情况,长期反流会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粘膜的糜烂、充血、水肿甚至溃疡,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的饱胀不适、反酸口苦等症状。
此外,胆囊摘除术后,胆汁无处储存和浓缩,也可能会反流入胃,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这种胃炎主要与肝胆疾病、胃肠道手术、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影响、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胃酸、胃泌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十二指肠的功能异常,进而出现胆汁反流性胃炎。而平时生活中过于焦虑和紧张,生活压力大等精神因素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二)胃病对胆囊疾病的影响目前来看,胃病一般不会引起胆囊疾病,但积极治疗胃病可预防引发其他疾病。胃部疾病的种类非常多,比如慢性胃炎,急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虽然症状和胆囊炎比较相似,但并不会引起胆囊炎。发生胃病之后,如果能够积极的进行治疗,就可以预防胃病引发其他的疾病
二、如何诊断胃病与胆囊问题(一)从临床症状区分胃炎和胆囊炎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不同。
胃炎患者的疼痛一般呈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疼痛位置多在中上腹或偏左。其疼痛诱因较为多样,如饮食不规律、刺激性食物、精神压力等。基础疾病方面,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等。
胆囊炎患者主要是右上腹剧烈疼痛或绞痛,多发生在进食高脂食物或夜间。部分患者会出现右肩背部的放射样疼痛。其疼痛诱因主要与高脂饮食有关。基础疾病方面,胆囊炎主要是由于化学刺激或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壁炎症病变。
(二)通过检查区分对于胆囊炎的诊断,上腹部彩超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彩超检查多提示患者胆囊壁有增厚的情况,胆囊内壁表现出毛糙、不光滑。如果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在彩超下可发现胆囊内有随体位而移动的高回声性肿物,而且后方伴有声影。此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完善上腹部 CT 或者上腹部磁共振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一般建议空腹检查上腹部彩超,因为此时胆囊扩张,能更清楚地看到胆囊内各个黏膜的情况以及有无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等情况。
而对于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是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黏膜的情况,还可以在直视下取多部位黏膜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此外,实验室检查如胃液分析、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免疫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等也有助于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胃病与胆囊问题的治疗(一)胃炎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主要是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避免暴饮暴食、过饥过饱,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少食多餐。戒烟戒酒,避免烟草与酒精对胃的损害。同时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
药物治疗方面,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有枸橼酸铋钾、氢氧化铝凝胶等。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常用的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 1 种 PPI(质子泵抑制剂)+2 种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1 种铋剂(枸橼酸铋钾)。
手术治疗通常在胃炎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合并症如胃穿孔、腹膜炎等情况下进行。
(二)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包括禁食水、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慢性胆囊炎,在低脂、规律饮食基础上,可使用熊去氧胆酸、阿嗪米特等利胆治疗。
药物治疗有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止痛治疗。抗感染治疗需选用针对性强并在血液和胆汁中浓度高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如硫酸依替米星、甲硝唑等。胆囊炎诊断明确后,腹痛症状明显时可应用山莨菪碱或阿托品等对症止痛。
手术治疗方面,如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等。对于急慢性胆囊炎均可用胆囊切除术根治胆囊炎疾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用于无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和有手术指征的慢性胆囊炎。当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加重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