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2月8日,上海金融监管局披露罚单显示,华瑞银行因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违规发放车位贷等12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没超680万元,成为当日披露罚单中被处罚金额最高的银行。
华瑞银行曾凭借创新业务模式和快速扩张的个人贷款业务,一度迎来高光时刻,净利润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19-2023年,个人贷款业务急速增长,五年增长640%,2023年占比已经飙升到8成。然而近年来,曾经的行业标杆却逐渐陷入发展困境,不仅在民营银行中的排名滑落至末尾,还频频因违规操作收到监管罚单。
新经济观察团统计了华瑞银行近五年的业绩情况,以及同期个人贷款的增长态势,试图破解这家曾经的“先行者”经历的荣光与阴影。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华瑞银行能否逆风翻盘,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01
五年累计被罚没1500万
近年来,上海华瑞银行因多次违规操作频频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五年间累计罚没金额高达超1500万元,成为银行业监管中的典型案例。而这些违规行为,也反映出该行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019年,华瑞银行首次因多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开出三张罚单,罚款总额达180万元。其中,授信集中度超标、房地产开发贷款贷前审核不严以及同业投资资金流向问题成为主要处罚事由。特别是在2016年至2017年间,该行对某客户的授信集中度超过了15%的法定上限,暴露了华瑞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此外,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贷前调查不尽职,以及同业投资资金违规用于股权增资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华瑞银行在业务操作中的不规范。虽然华瑞银行将这些违规行为归因于创业初期的管理经验不足,但这些问题显然为该行后续的合规经营埋下了隐患。
2021年,华瑞银行再次因信息披露、贷款管理和同业业务等问题被罚没520.58万元。此次处罚涉及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与2019年的处罚事由有诸多相似之处。包括未经任职资格许可任命高级管理人员、违规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以及授信集中度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问题,再次暴露出华瑞银行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上的漏洞。彼时距离2019年的处罚已过去两年,但华瑞银行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在相同的领域屡次触犯监管红线。
2022年,华瑞银行的违规行为依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因流动资金贷款违规用于投资、同业投资授信管理未穿透至基础资产等问题,该行被上海银保监局罚款115万元。
从2017年到2020年,华瑞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多次被违规用于投资,显示出其在贷款用途监管上的严重失职。此外,同业投资授信管理未穿透至基础资产的问题,进一步反映了该行在风险管理和合规审查上的不足。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此次罚款金额较前两次有所减少,但违规行为的持续发生表明华瑞银行在整改措施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了2025年,华瑞银行的违规行为再次升级,因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没680.116088万元,成为开年来银行业处罚的焦点之一。此次处罚除了涉及银行本身的违规操作,还牵连到时任公司与金融市场业务总部总监张潜,其因6项违规行为被警告并罚款8万元。
从2016年到2025年,华瑞银行的违规行为几乎贯穿了整个十年,尽管每次处罚后该行都表示将加强整改,但实际效果却令人质疑。这累计罚没的近1500万元金额,也为华瑞银行敲响警钟。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合规管理水平,避免再次触碰监管红线,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整改重点。
02
个人贷款占比飙至八成
近年来,华瑞银行的贷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零售业务增速迅猛,而对公贷款则逐步收缩。

2019—2023年,华瑞银行的个人贷款和垫款分别为40.31亿元、111.31亿元、132.05亿元、165.18亿元、258.03亿元,占比分别为19.96%、43.51%、48.28%、65.78%、81.55%。与之相反的是,该行对公贷款逐步收缩,公司贷款及垫款分别为152.57亿元、139.16亿元、126.72亿元、84.93亿元、57.43亿元,占比分别是75.55%、54.39%、46.33%、33.82%、18.15%。
从2019年到2023年,该行的个人贷款和垫款从40.31亿元激增至258.03亿元,五年增长640%,占比从19.96%大幅提升至81.55%,成为贷款业务的主导力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公贷款及垫款从152.57亿元缩减至57.43亿元,占比从75.55%骤降至18.15%。
据华瑞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内航旅市场的强劲恢复是零售贷款业务增速迅猛的重要原因之一。该行依托股东在航旅服务场景的资源优势,不断丰富零售信贷产品,持续发力出行金融业务,形成了以“航旅贷”为特色的产品体系,并延展出“先用后付”和“出行贷”等“1+N”出行金融综合服务模式。通过与携程金融、得物、抖音等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华瑞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实现了快速扩张。截至2023年末,“航旅贷”累计放款量达到1807万笔,较上年末增长14.08%,成为该行零售贷款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
不过,零售贷款业务的高增长也伴随着诸多隐忧。在网上公开投诉平台上,华瑞银行与得物等平台合作发放的贷款多次因借款利息过高、暴力催收等问题被投诉,其中不乏涉及“航旅贷”的案例。此外,2024年10月,华瑞银行还曾因信贷人员操作失误,导致客户莫名成为3.96亿元贷款的保证人,事后该行迅速纠正了信息并回应称系操作失误,但此次事件我们仍看出华瑞银行在贷款管理和内部风控上存在不小的漏洞。
与此同时,零售贷款业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不良贷款的累积风险。2023年8月和9月,华瑞银行先后转让了多笔个人消费贷款债权,这些债权主要来源于携程、得物、饿了么等合作平台。可见随着零售贷款规模的扩大,华瑞银行部分贷款资产的质量正在恶化,不良率上升的压力逐渐显现。尤其是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个人客户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风险敞口。

2019-2022年,华瑞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四年上升,由1.03%增长至1.86%,上涨了83个百分点。2022年作为华瑞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均大幅下滑的年份,其不良率也陡增至1.86%的高点。虽然2023年不良率有所下降,但仅降低0.2个百分点。
面对零售贷款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风险,华瑞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加快构建自营风控核心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稳健的客户管理运营机制。同时,加大科技赋能,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此外,华瑞银行还将加强风控闭环体系建设,丰富贷款逾期清收化解手段,以保障资产质量的稳定。
总体来看,华瑞银行零售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享受高息差收益的同时,必须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合规管理水平,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03
近五年业绩不断下滑
观察团统计了近五年来华瑞银行的年报数据,作为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的成长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股东变动、经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的业绩波动,反映出该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艰难。

信息显示,2019-2023年,华瑞银行的营业收入起伏不定,营收分别为9.93亿元、11.58亿元、16.01亿元、9.7亿元和14.63亿元。其中, 2019年营收下滑,同比下降9.18%。到了2020年,华瑞银行成功实现反弹,营收同比增长了16.59%。2021年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营收较上年增长了38.32%,达到了16.01亿元的历史新高。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华瑞银行的营收又出现了大幅下滑,降幅高达 39.40%。虽然2023年该行业绩回暖达到14.63亿元,同比上升50.76%,但不及2021年巅峰期水平。

除了营收跌宕起伏,华瑞银行的净利润表现也类似。2019-2023年,华瑞银行的净利润分别为2.68亿元、2.03亿元、2.23亿元、-3.41亿元和0.53亿元。华瑞银行的净利润在2019年、2020年均出现两位数的下滑幅度,同比下降了18%和24.21%。2021年,华瑞银行的净利润虽略有回升,但幅度并不明显。
进入2022年,华瑞银行净利润再次下滑,甚至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亏损,亏损额超过3亿元,同比下降了252.46%,华瑞银行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亏损的一家民营银行。尽管2023年华瑞银行的净利润有所回升,但相比之前的盈利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仅为0.53亿元,同比上升了115.65%。
而与同业相比,华瑞银行的业绩也不尽人意。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金城银行、民商银行同样是首批开业的民营银行,但前两者已经凭借各自的优势,成为民营银行中的佼佼者。以2023年为例,同期网商银行实现营收187.43亿元,净利润42.03亿元;微众银行同年营收393.61亿元,净利润108.15,均是华瑞银行的数十倍。
此外,按照新经济观察团的统计,2023年华瑞银行的营收在18家民营银行中排第12位,净利润排在倒数第2位。
而在如今的竞争格局下,华瑞银行想要赶超这些同行已十分困难。
结语:
2025年刚刚开年,华瑞银行便收到一份“罚款大礼包”,虽然2024年的业绩尚未正式公布,但从其近年来的经营表现和屡次受罚的情况来看,发展形势显然不容乐观。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问题,未来的发展之路将更加艰难。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