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周星驰翻车,而是情怀牌不好打了

猴姆小馆 2025-02-17 09:08:41

有个读者,是周星驰影迷,给我发私信,说发现很多人在骂周星驰《食神》票房翻车的事情。还给我发了几个链接。

老实说,这种什么热度都蹭,又蹭不明白的营销号确实很讨厌。甚至连基本的文字能力都没有,更别说信息搜集能力了。

在我看来这事情非常之简单:周星驰现在走背字,做什么都被骂。以至于老片重映这种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得找点骂他的理由,说是片子不好。辩证的想,也算是一种美人鱼时代对于他疯狂吹捧的动态平衡吧。

其实五六百万这个票房,已经不算翻车了。因为大多数人都看过这部戏,而且现在情怀牌越来越不好打,电影院的功能性已经比前几年更强,大家进去看普遍都是有核心目的的。

前一阵我还跟朋友聊起某位小鲜肉转电影很成功的演员,他去年非常晦涩难懂的片子,票房反而更高,但今年质量尚可,且有娱乐性的爱情片,票房则不到去年晦涩电影的一半。

这种情况现在很多,观众并不是放弃了去电影院,而是跟自己的情怀和解了,更趋向于本能。

因为现实生活已经非常苦闷了,就想看点直来直去的,看点新鲜的,看点火爆的。这一年尤其是如此,所以情怀老片、文艺闷骚、好莱坞大制作,都不买账,疫情以后出现的观影反弹窗口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观众比以前更需求电影的刺激与直白,更把电影当成赤裸裸的商品。

老实说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中国电影以前经历过太多年的黑暗,老百姓甚至不知道「电影票应该花钱买」这个理所当然的概念,甚至在录像厅看了盗版,间接偷了主创的钱,也好意思怪主创在教坏自己。而现在已经知道该买东西了,就像原始部落的人通过找小姐明白了货币交易。是人类文明进程很难得的一步。

所以我不愿意苛责内地观众品味有问题,起码大家现在认为花钱购买电影票是天经地义的,至于买什么样的电影,你肯买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当然,既然把电影完完全全当商品,肯定是新的比二手的强,独享的比能平替的强。食神这电影是个有手的人,在网上都能搜到高清版,想去电影院重温,很大程度上依赖像我这种对周很有感情的电影观众去凑凑热闹。

说刷情怀都很过分,毕竟周是老了又不是死了,总不可能因为以前他的电影在大陆院线吃不开,所以几十年观众都为了当初的电影市场给他赎罪。

那现在这个票房,我觉得就很正常,我之前预测也就是最多一千万,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出现。毕竟这是个老电影,且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卖点。甚至在周星驰的电影里,这也不是被狂热吹捧的一部,因为它可解读的(或者语焉不详)地方远不如《大话西游》、《功夫》、《喜剧之王》这类爱情线比较完整的作品,不大满足文艺青年们过度解读自我感动的口味,虽然质量上并不逊色于这几部。但它连旧片重映里,比较有吸引力的「发朋友圈骗点赞」这个虚荣心,都给不了观众。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励志片,没有柳飘飘,没有波板糖,也没有我养你,只有好笑但非常尖酸刻薄的台词,以及唐牛在电梯间拉屎的狰狞。你这让想去屏摄以后发朋友圈说自己找回青春的岁静群众很难做,谁愿意承认自己的青春是看唐牛叼手纸呢?

内地往往喜欢把周星驰定义为一个「笑中带泪又有赤子之心的孤僻喜剧大师」,因为这最能满足半文盲对于自我趣味强行拔高的迎合,不是「什么有品位我就看什么」,而是「我看什么什么就得有品位」,相当于是吃碗方便面也得写出来一批方便面在调味上如何优于其他食物的论文,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看周星驰是因为他的电影有趣。非得琢磨出点奇形怪状的意思,搞的周一开始进大陆做节目,总是被问到一脸懵逼,然后解释自己其实也不太明白给自己的那些复杂定义。

这样的人设很容易崩,因为周本来也不是思考那么复杂问题的电影人,他的指向性明确,就是在好看之余加一些自己偏好的元素进去,一部电影就做成了。现在做不好是因为他已经无法体会普通话语境下95后、00后、10后的人是会为什么而发笑了,这在喜剧大师的过气路程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只是在走他偶像许冠文93年以后的路而已。只不过他面对的市场更大,危机与机遇自然双双上升。

还是劝大家不要一会儿想着「周星驰太牛逼了」,一会儿这种老片翻炒票房一般的时候,就拿来说「周星驰翻车了」,这行为就特别像小丑。说牛逼的也是你,说翻车的也是你,最后别人劝你别跟风,你又出来说「怎么以前那么爱吹牛逼,现在翻车不许别人说了?」

0 阅读:139
猴姆小馆

猴姆小馆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