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向刘邦提出归乡,出城后与韩信耳语几句,谁知竟说中其结局!

谈谈旧历史 2025-01-03 09:32:52

前言

“看来是朕老了,现在什么都做不了...没有能力和爱卿在朝堂上相互扶持到老啊!”坐上的刘邦虽然言语里满是无奈和心酸,但一双阴戾的眼睛却死死盯着跪在脚下的张良。身为皇帝的他心中也在猜测着这位谋臣的心思,究竟是真的想要辞官告老还乡,还是准备在背后培养自己的势力,准备反呢?

最后刘邦还是准许张良归隐,放他离去,但张良在离开京城时恰好是由韩信送走,他看着魁梧的将军不禁躲着士兵在韩信的耳边留下几句耳语,最后挥挥手补充道:“将军定要谨记,可保你一世安宁!”说罢便隐去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

那么张良究竟跟韩信说了些什么?韩信之后是否谨记呢?

不同的目的,同样的目标

当年刘邦是沛县出了名的“流氓”,但跟随他的人可有大部分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张良。他出身贵族世家,祖父是连任过韩国三朝的宰相。但也正是因为祖上在韩国做官,最后嬴政灭六国的时候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所以张良有一颗想要报仇的心,要说历史上行刺嬴政的不止荆轲一人,更有张良。他趁着嬴政东巡的时候随带一名手拿一百二十斤大铁锤的壮士一同行刺,说是行刺但显然有种“莽夫”的行为,嬴政对行刺之事早有防备,索性同行三十六辆车,而张良斟酌过后让壮士将铁锤砸向了最中间的一辆,可惜仅仅是一车之差,嬴政就在他行刺车辆的旁边车中。

行刺失败后张良也并不气馁,在各地反秦风波四起的时候他也尝试过建立一支强大的队伍,但可惜自己的力量过于渺小,于是他就在四处寻找,想要投靠一支最有力量的队伍,意外看到了当时刚刚崛起的刘邦势力。

以张良以为,刘邦既有名正言顺可以上位的理由,日后自己辅佐他也不算是埋没了祖上的基业;并且经过观察后他发现,刘邦身边也有不少能人,索性一举就加入其中,而刘邦对他也十分欣赏,但后来万万没想到张良居然选择了“跳槽”。

其实不难看出不管是行刺还是寻找投靠队伍,张良想要的就是复仇,那要是在复仇上再加一层含义,就是复国,这两件事成为了张良心中的执念。

所以,也就是在项梁项羽队伍迅速发展的时候,张良顿感复兴有望,索性直接找到项梁诉说了自己的计划和愿望,项梁自然是喜爱这样的人才能够留在自己身边,一群人和楚怀王共谋大计的时候却忽略掉了“惨被抛弃”的刘邦。

刘邦此人心机颇深,但当时他还没能登上王位属于天下大乱的时候,并且张良所倡导的是大家先合起伙来将秦灭掉,这也符合刘邦的心意。也就是在刘邦南下的时候张良便又跟随他,并且一再强调让他先行占领咸阳城。

这下项羽肯定是愤怒至极的说啥都要跟刘邦理论一番,毕竟占了咸阳城一是财宝二是声誉都有好处可捞,还是张良在其中缓和两人的关系,最后靠着一场“鸿门宴”才得以暂时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并且刘邦后期能够将手下的武将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其中根本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刘邦为张良在后方稳定住,那这些良将说不定就会“跳槽”。

谋士定被忌惮

这等功臣等到刘邦上位后也不出意外的受到重赏,但偏偏张良是个独树一帜的人,在接受封赏时竟然图少舍多,本来赐给他三万户他却只要一万。结合到曾经他想要复国报仇的愿望,这不得不让刘邦觉得他不图荣华富贵,其实是有个更想要的东西,看不上这点儿蝇头小利。

并且赐予封号的时候张良也是不放在心上,对功名利禄表现得十分淡薄。但事实上张良根本没有这个心思,他也深知刘邦对他的忌惮,并且清楚明白以刘邦的为人如若这样一直怀疑自己下去,那自己定会难逃一死。

所以他选择最明智的方法,直接远离朝堂尚且能留的一命,直接退居二线对朝政不闻不问,等到刘邦来问他的时候就提出自己身体不适已经年迈,在刘邦面前表现的对修道成仙十分感兴趣,这样下来刘邦对他无心谋位一事不得不信,再加上这些年里朝堂众臣对他都敬仰有加,这让刘邦也无法对他下手。

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张良直接申请自己告老还乡,刘邦最后一次试探后便放他离开,而送走他的正是韩信。

一直到走出城后张良才长舒一口气,走到荒野的时候他忍不住带着韩信大步往前和侍卫分开一段距离,语重心长的说上两句体己话。

“如今我回乡后与你怕是不能再见,现如今你已功成名就,何不同我一样享享清福呢?”但对面的韩信却没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还愤愤不平的嘀咕着刘邦对他的不信任和在封赏上的不甘心,说到后面还直接吐槽起了刘邦的疑心病。

张良听了简直汗流浃背,想着救他一命就直接把话挑明了,表示现在见好就收才是道理,去争抢这些有的没的的身外之物和面子不但没有用,反而还有可能危及你的性命。

但韩信已经钻了牛角尖,对张良的说法根本没放在心上,反而又喋喋不休的重复起来之前的话,张良此时也已经料到了他的结局,匆匆告别后选择离去。

结语

而最终韩信的结局真如他所预测的那边,最后被皇帝忌惮,吕后设局将他引入宫内被诛杀。得意一生的韩信最后凄凉的被脱光衣服,活活被他最看不起的宫女用竹签扎死。

张良却得以能够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也正是因为张良知进退懂得收起锋芒,在合适的时间懂得取舍和独善其身的道理,才成功的活了下来,这两人的结局也在众多汉朝开国臣子中成为了一个鲜明对比。

0 阅读:12
谈谈旧历史

谈谈旧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