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中,年代剧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它不仅仅是对某个时代的回溯,更承载了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成长因子。近年来,年代剧经历了一波小高潮。《父母爱情》《大江大河》《人世间》等剧集掀起了观众的怀旧热潮。
它们通过时间的剪影、历史的变迁与生活的微妙刻画,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简单而真实的旧日时光。
《人世间》飞天、金鹰、白玉兰大满贯。
《风吹半夏》托举赵丽颖两夺视后。
今年的开年大剧《南来北往》收视、招商屡破纪录…
如果要总结近两年全民向剧集赛道的“财富密码”,那年代怀旧一定是关键词。
近日,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执导,原著作者大米担任编剧的《小巷人家》,在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热播,再次验证了年代怀旧的魅力。
这部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笔,以苏州小巷庄家、林家、吴家三个普通家庭为中心,细密描绘了他们在二十余年间的生活变迁和命运起伏。
《小巷人家》自一开播平均收视率为72%,峰值收视率为84%,创下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半年来的收视新高。并且连续剧热播榜排名和市占率都在不断提升。此外,《小巷人家》在微博剧集影响力榜位列第四,热度值为86.6,许多网友喊话“《小巷人家》快点更”。
有人甚至直呼,中国版《请回答1988》终于被拍出来了。
但我觉得,这不是「1988」,而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小巷人家」。
人来人往的巷子里,叮呤哐啷的二八大杠优哉游哉地穿行。
狭窄但干净的小院子,野蛮生长的瓜棚挂满了蛇瓜。
隔着一面既不挡人也不隔音的石墙,两家人为了你家污水排到我家院子吵个不停。
饭点时间一到,“xxx回家吃饭了”的喊声此起彼伏,调皮的小孩被老妈亲自拎回家……
该说不说,《小巷人家》这剧是真上头啊。
明明尽是些吃饭、吵架、串门的琐碎小事,却让我感觉,像在拔凉拔凉的初冬披上了一件电子棉衣。
白天工作遇到的各种狗屁倒灶事儿,瞬间全都被治愈了。
《小巷人家》讲的是发生在70年代,苏州水乡小巷里的两家人故事。
闫妮和蒋欣饰演一对因为单位分房,意外成为一个小院邻居的时代姐妹。
两人在分房前虽然同属棉纺厂员工,但之前却是毫无交集,只不过蒋欣饰演的宋莹赫赫威名在外。
为了分房子,她直接半夜敲门,把自己的儿子扔到了厂书记领导的家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隔天书记找厂里科长来给她做思想工作,但宋莹“刺头”的很,直接在厂里和调解的科长吵了起来。
是骂没素质还是上价值,宋莹统统不接茬,话里话外就是要分房子。
就在宋莹高频输出的时候,咱闫妮扮演的黄玲这时候默默路过,把吵架现场尽收眼底。
同样等着分房的她,也因为宋莹的刺头行为,动了几分给厂领导送礼走门路的心思,结果被自家“淡泊明志”的庄老师直接拒绝。
两人一个明着争,一个暗着努力(年三十还去厂里替班),总算是在分房这件大事上取得阶段性胜利,好巧不巧,两人恰好分到一个小院,成了邻居。
同住一个屋檐下,见识过宋莹厉害的黄玲,对这个新邻居一开始是有几分拘谨的,相处地客气礼貌。
但很快,超绝E人的宋莹就靠自己的魅力迅速拿下黄玲这个好闺蜜。
小院地势矮,一下雨就容易积水,隔壁院子的邻居还把墙砸了个洞,他们院里的水就流到黄玲和宋莹这边,吵也吵了,堵了堵了,都不管用。
于是“刺头”夫妻宋莹两口子想出一个损招。
把自己院里的排水口也堵起来,搞了几个自制抗洪袋堆在两家人门口,这大雨一下,院子里的积水自然会反流回邻居家。
有袋子堆在门口,也不会积水进屋,细节的是,黄玲家垒的袋子比宋莹自己家还高。
这么一出“磨恶人”,迅速打开咱黄玲的心防。
同住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两人都有了交好的心,感情好起来简直飞速。
今天你帮我缝一下孩子的衣服,明天我帮下班晚的你买个菜,小事上互相帮衬,相互被需要极快拉进两人距离。
后来,两人现在默契程度已经进化到,黄玲一句买了肉,家里婆婆就要来看孙子的闲话。
宋莹已经get到了婆家人想要来蹭肉吃的言外之意。
啊,两人这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戏,真的是仙品。
在《小巷人家》里,庄家与林家的故事尤为鲜明。庄家是典型的中式家庭,温和隐忍。黄玲的丈夫庄超英(郭晓冬 饰)是个热心但好面子的高中教师。好事紧着外人,吃苦全给自家。
黄玲需要应对丈夫的大男子主义、迂腐的愚孝观念。但好在丈夫对一双儿女的教育极其上心,庄图南和庄筱婷也优秀懂事,日子也算过得有盼头。相反,林家则充满现代感的泼辣奋进。宋莹的丈夫林武峰(李光洁 饰)表面温和,实则配合妻子暗中使劲。儿子林栋哲更是调皮捣蛋的鬼灵精,宋莹闹事的小帮手。林家分的房子,就是仨人一同出力折腾到手的。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街访说的,「刺头有勇,刺头男人有谋,刺头儿子还会打配合,一家子刺头惹不得」。两家性格截然不同,本以为会激化矛盾,谁知意外合拍,在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庄家无私帮助林家调皮的孩子学习,又是免费补习,又是督促上学。使得原本的差生,成绩竟然好到跳了一级,连老师都忍不住刮目相看。林家则在庄家夫妻争吵时主动帮忙调解。有次,庄超英不顾家里粮票不够,想把弟弟家的俩儿子接来过寒假。黄玲为了自己孩子能吃饱坚决不同意,一气回了娘家。多亏了林家夫妻巧妙搭台唱戏,将庄超英劝服。两家和谐互补,在细碎的生活小事里成就信任,酿就温情。这本质上与当时的时代氛围,与朴素的环境与人心相关。不客套,真相帮,纵使家家不一样,但人的善良类似。这成就了独特的中式小巷文化,也成就了这部剧独特的看点和吸引力。与其他头部年代剧类似,《小巷人家》有着温情的回望视角、鲜活的群像造构,和颗粒度极细的怀旧质感。
与多数年代剧不同的是,《小巷人家》不仅征服了“沉默的大多数”,还调动了年轻观众的参与感和表达欲。
他们在各大社交媒体的首页,为黄玲(闫妮 饰)理论指导实践的反婆家“霸凌”鼓与呼。
心疼在家庭矛盾中努力缝缝补补的长子庄图南。
讨论着如何跟着宋莹(蒋欣 饰)学习不吃亏,用放大镜分析林工(李光洁 饰)的“宠妻学”。
《小巷人家》的故事虽然从70年代末开始讲起,但它却与当下观众的精神状态同频。
甚至能为观众奔赴未来提供内在力量。
在年代剧中看到指向未来的“箭头”,这是《小巷人家》提供的新鲜体验。
生活剧我也算很爱看了,能做到像《小巷人家》这么耐看的,着实不多。这种耐看,往小了说是勾勒出我们记忆中那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人情味,让人有一种美好回忆被唤醒的幸福感。
剧中让人熟悉又怀念的小细节比比皆是。白天的家门是永远大敞开的,巷子里住的几家人随时都在串门唠嗑,懒得走就趴在墙头上直接开聊。
今天你种的蔬菜送我一篮,明天我家的鸡蛋给你一筐。逢年过节谁家有个开心事,立马各自准备几个小菜,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搓一顿。细细想来,《小巷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它不是用一个又一个狗血抓马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而是真正捕捉到了邻里相处之间,藏在细碎日常下可触可感的真情实感。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真正的互相帮助与牵绊,就是在这些不太起眼的琐碎细节里建立的。《小巷人家》的主创,细致呈现出邻里相处间最真实朴素的情感。再用东北乱炖的方式,将生活中那些具象的委屈、无奈、温馨小火慢炖,煮出了一锅充满暖意和人情味的浓汤。
剧集中的种种苦涩细节,却都用乐观的态度呈现。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生活不再是困苦的无解之题,而是带着期盼与希望的一种昂扬向上。恢复高考、中美建交、个体经济崛起,再到改革开放……剧中的人物和时代一起向前走,充满着希望与奋斗的力量。一句句看似不起眼的台词,却在剧情中发酵,慢慢铺陈出两家人充满温度的生活。他们虽过着苦日子,却始终有盼头。就像镜头下,金色的阳光常常透过窗子洒进屋内,也照在人物的脸上。映衬着那段旧时光的温暖和彼时人们心中的希望。看完前几集,再次印证年代家庭剧就是正午的统治区。
网上总说年代剧是刷奖好手,除了这类型剧作制作班底相对靠谱和奖项审美问题,其实还有一条规律:
年代剧里总能出女性好角色。
这才是年代剧女性角色的“好”所在,她们身上有一种环境造就的人物复杂的真实。
更有一种努力对抗贫瘠的时代和生活,而产生的特有生命力。
宋莹和黄玲也是这样“好”的女性角色。
宋莹的掐尖要强,正是因为日子的不好过,如果和和气气就能解决分房的事,她未必干得出把孩子扔领导家里的事。
她的没皮没脸,也是生活被迫下的无奈。
和科长吵架的时候,看起来跋扈占上风,可转身进了屋里,听着外面的吵闹声,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黄玲呢,看起来温吞包容,心里却有自己的一番算计。
知道婆婆来蹭肉吃,就切成极细的肉丝,主打一个性价比。
和庄老师的每一次吵架,不是为了自己少吃苦少受委屈。
而是不亏待孩子,确保自己儿女的生活质量和利益。
所以她会捡儿子的旧棉衣穿,却一定要给孩子们收拾得齐齐整整。
物资贫瘠的那个时代,或许带来许多生活上的锉磨,却没有磨去那个年代女性们,一定要把日子过好的心气。
于是如今的回首描摹,便也因为这份心气,显得真诚而动人。
观众喜爱年代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对孕育无限机遇和潜力的改革年代的怀想,可能出于对集体记忆的温习和再确认。
也有可能是由于对父辈生活的“陌生感”和好奇心……
无论基于哪种出发点,能一把将人拽回几十年前的“年代质感”,都是观众对年代剧产生兴趣的前提。
但“年代质感”又不简单地体现为一种美术置景或者是妆造风格,它内在地包括了对时代环境、时代氛围以及对人物“时代性”的细描。
“看了三集,感觉身体暖暖的。”在《小巷人家》的高赞热评中,有一条夸张但精准的观众评价让人印象深刻。
这条评论,其实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小巷人家》“年代质感”的特点:
它对时代环境的复现是现实主义的,但回望时代的目光是温存的。
《小巷人家》拍出了70年代末普遍存在的物质条件有限、家庭资源紧缺的情况。
这种资源紧缺当然也会导致矛盾。
比如在多子家庭中,老一辈的父母就可能存在家庭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再比如“知青”返城浪潮中,很多年轻人就可能面临无房可住,也没有工作机会的困境。
这些都是《小巷人家》中的几位主角正在经历或见证的。
但这种有限和紧缺,并不一定意味着苦难。
在这部剧中,我们能看到黄玲因为不用“工业票”买到一个搪瓷脸盆后露出的笑容。
看到庄、林两家因为能在院子里种菜补贴家用而并肩搭“菜架”的热情。
看到两家合伙过年,你做粉蒸肉我做小酥肉的一团喜气……
这正是因为,《小巷人家》在回望过去时选择了温存的视角。
把日常生活中微小却真实可感的幸福,把资源紧缺年代中人们的抱团取暖,放到了镜头的中央。
对于“附近”正在消失,生活越来越讲究边界感的现代人而言,《小巷人家》中的这种“温存”有着神奇的疗愈功效。
这些细腻的呈现,让生活变得鲜活而真实。这正是《小巷人家》的魅力所在——穿越时空,触摸生活的本真。它让人从过去的温情与真挚中愈发珍惜当下,尝试找回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感情链接。年代已逝,人情未变。小巷虽蜿蜒,却依旧能在记忆中留存温暖。
这是一种生活剧中很少有的“邻里”视角,它据弃了生活剧里那些撕得满地打滚的极度戏剧化。
以一种善良、温和的创作态度,去刻画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最纯真的关系,最终勾勒出一副和煦治愈的年代群像。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小巷人家》为什么会让人觉得耐看?
因为在真实的生活和镀了金的记忆之间,它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进而营造出一个让人无比向往的美好世界,怀旧者用它取乐,怀念者用它取暖。
正午阳光啊,这次真就玩出了生活剧的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