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湘江战役,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往往是大雨滂沱中,数万红军拼死渡江的场景。
这一战,血染湘江,红军折损过半,仅剩下3万余人…
但如果有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指挥换成毛泽东,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1934年,红军在苏区经过一系列惨烈的战斗后,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标志着历史上最为伟大的长征的开始。而湘江战役,则成了这一战略转移的关键一役。
在这一过程中,红军没有充分考虑灵活机动的战术,而是沿着一条早已规划好的“预定路线”行进,致使他们在战斗中陷入被动局面。
此时的红军,正如一支在迷雾中前进的队伍,不仅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也无暇调整自己的战略。

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巨大的敌军压力。国民党军队部署了严密的封锁线,形成了所谓的“四道防线”,而红军的行进路线却几乎没有丝毫的变化。
这一战略决策,在后来的历史中备受争议,尤其是红军的行军速度问题,成为了最大的一大遗憾。具体来说,红军在11月20日至25日之间,逐步推进到湘江地区。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并未选择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相反,他们依旧紧跟原定的行进路线,未能灵活应对突如其来的战场形势。
在这期间,敌军早已从地图上推测出红军的动向,并且对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逐渐形成了对红军的重重包围,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位于湘江防线的敌军。

在这个局面下,红军的行进速度被敌人不断逼迫,拖延了宝贵的时间。虽然红军的先头部队曾成功突破湘江部分渡口,并且试图占领关键区域,但由于当时红军带着许多家当,行动缓慢,导致敌军的补防措施逐步加强。
特别是在11月27日,桂军主力撤离后,红军有机会借机突围,但由于指挥层的迟缓响应,最终错失了这一反击机会。
红军在此次战役中的战术迟缓,可以说是在当时的指挥决策体系下出现的一个重大失误。湘江战役的惨烈,不仅仅源自敌军的强大,也与红军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密切相关。
如果毛泽东亲自指挥,是否能迅速改变这一局面?在后来,历史的长河给出了答案——尽管如此,红军依然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开始了新的征程。

湘江战役的激烈程度,不仅仅体现在红军的抵抗决心和战士的英勇,更多的是红军错失的每一个反击机会。
如果说红军的战略决策有何失误,那就是“失之于慢”,让敌军不断在关键时刻形成对红军的围堵态势。
在湘江的前期,红军曾有几次机会,能够在敌军尚未完全形成包围时,选择更为有效的战术,但遗憾的是,这些机会没有得到及时把握。

11月25日,红军军委终于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然而这时,时间已经晚了。军委纵队的行动速度实在太慢,虽然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占领了湘江北岸的几个渡口,但敌军已经迅速进行了补防。
敌人虽然没有全力围攻,但他们通过不断的压力,使红军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其中,新圩狙击战就是一个典型。
11月28日,红三军团第五师在新圩的阻击战中展现了极为顽强的战斗力。为了保护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第五师选择了“强而避之”的战术,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反而通过巧妙的战术布局,试图拖延时间。

然而,由于敌军迅速补充兵力,红军的“避实而击虚”战术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了第五师的惨重损失——全师3000多人,竟然有近2000人牺牲。
而最为悲惨的觉山铺狙击战,则将红军的艰难程度推向了极限。在11月29日的战斗中,湘军的兵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红一军团的兵力相较敌军不足三分之一。
面对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空中轰炸,红军指挥员审时度势,选择了极其艰难的防守。红军的伤亡在这场战斗中达到了一次新高,尤其是在觉山铺一线,红军将士们为了确保主力部队的安全渡江,坚守阵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到12月1日,红军阵地基本被突破,红军的伤亡更是超过了2000人。觉山铺的惨烈,成为湘江战役中的“痛心一刻”,也是红军与敌军之间“兵力悬殊”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惨剧。
然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红军是否英勇作战,而在于“指挥速度”和“反应迟缓”。假如毛泽东此时亲自指挥,是否能及时做出调整?是否能更加迅速地抓住敌军的破绽,直接反击?
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是仅仅只看此后不久的四渡赤水就知道,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至少,红军的损失不至于如此惨重。
红军的浴火重生湘江战役的惨烈,极大地动摇了红军指挥系统的信心。而就在红军面临绝境时,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战略——“通道转兵”。这一决策,成为了红军走出困境、重生的关键。
1929年,毛泽东就已经在许多战役中展现了他出色的战略眼光。此时,面对即将全线崩溃的红军,毛泽东凭借着对大局的敏锐洞察,提出了改变战略方向的建议。

1934年12月12日,红军军委发布紧急命令,决定将西进的方向调整为南下贵州。在这一决策的影响下,红军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包围,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这一战略转变,正是毛泽东对战场形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红军整体利益的深刻思考。随着敌人的追击愈发猛烈,毛泽东并未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依旧坚持自己的战略。
果然,经过几天的调整,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围堵,成功进入了贵州腹地,为接下来的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毛泽东这一“通道转兵”的决策,也让红军得以从湘江的惨烈中恢复过来。
如果湘江战役让毛主席指挥,怕是伤亡会小得多,或者根本就不会有这么一战!
参考资料:
“强而避之”“避实而击虚”之湘江战役.知识就是力量.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