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志自小就被誉为天才,9岁就能提笔写诗,文笔惊人,亲朋好友对他极尽夸赞,称他未来能成大事,父母也对他给予厚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创下大业,而且还一生波折,经历了诸多坎坷,不禁令人唏嘘感慨,他的名字叫张伯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6a8578f86cd449d33dbe3085cd8dda.png)
张伯驹是河南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自幼衣食无忧,1907年,大伯突然找上门来,和张父商议延续香火的事情。大伯曾经有一双儿女,可后来这两个孩子却接连患病夭折,大伯想再留后,但妻子和小妾们却一直怀不上孩子。无奈之下,大伯便请求张父将张伯驹过继给自己当养子,也好有个人给自己养老送终。
张父思虑了一阵子,同意了,当年年底,张伯驹跟着大伯回了家。大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在清末曾一度担任直隶总督,而且与袁世凯有亲戚关系,袁主政北洋政府的时候,大伯担任河南的军政长官,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其他官宦子弟只爱玩乐嬉戏不同,张伯驹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颖,9岁的时候就能作诗,韵律文法极其高明,教他读书的先生直言他未来必成大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6b8cf290669dd12c3408ea59516ca1.png)
张27岁之前的人生也确实顺风顺水,他17岁时参军,20岁出头就当上了旅长,彼时的白崇禧、冯玉祥等人还都是军中小卒,与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倘若他能坚持在行伍拼搏,前途将不可限量。但张伯驹骨子里是不喜欢当兵的,也对从政不报任何期待,于是在27岁那年辞去一切公职。大伯担心他闲着没事干会误入歧途,玩物丧志,于是便安排去银行工作。期间,张接触了到了不少质押在银行的文玩书画,这激发了他对艺术鉴赏以及收藏的兴趣。自此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伯驹生活比较简朴,从来不讲究吃穿,只要能果腹就行,但在收藏文物方面,他却很舍得花钱,看上的物件,从来不讲价,卖家要多少就给多少。这使得他的好名声败坏殆尽,从神童变成了挥金如土,坐吃山空的败家子。而且他还对青楼情有独钟,常去闲逛,后来甚至还娶了一位青楼女子为妻,这使得他又多了一个“浪子”的坏名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548c38ffd12c2858f5f8b27e2f81ea.png)
时间来到1936年,张伯驹看上了一副名帖,费了好大功夫才买了下来,但日本人同样也看上了此帖,一直在想办法与张接触,希望他能将其转让出来。张伯驹自然不肯,这可惹恼了日本人,1941年,日本人指示特务逮捕了他,他的家人马上四处找关系营救他,后来,日本人迫于压力将他转送给江湖组织,江湖组织开口就向他的家人要400万赎金。
最终,经过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定,以40万了事。经此一难,张伯驹家道中落,生活越来越困难,往后几年间受尽了苦楚。时间来到1949年,上海宣告解放,张听闻陈老总文采斐然,喜好写诗,不免心生仰慕之情,遂登门探望,结果却被老总去南京出差,不在沪地。直至1957年,张、陈才碰了面,两人是一见如故,坐在一起聊了很久,后来又下象棋玩乐,到了天黑时分,才依依不舍的分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310c1503b176b37b548897bea415b3.png)
1960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张伯驹的生活过得很不好,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陈老总得知此事后,便介绍他去吉林工作。但可惜的是,这份工作没做多久,他便被辞退了,他的经济状况由此愈发拮据。1972年,陈老总病逝,张闻讯后悲痛不已,他亲自写了一对挽联送到灵堂以示悼念。
巧合的是,毛主席意外看到了这对挽联,对其中的文法、修辞赞叹不已。在听说张伯驹没有工作,日子过的很不如意后,主席立即指示秘书给他安排一个工作,不求待遇有多好,只求能让他摆脱窘境。主席之所以关照张伯驹,是因为他在建国之后,将自己收藏的所有文物都无偿捐献了出来,可谓高风亮节,1982年,他溘然长逝,时年84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f31b5fa9049a90e3cc560b90de3398.png)
张伯驹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耀眼的豪门公子,慢慢沦落为穷苦老百姓,他有过好名声,也被舆论的非议中被拉扯了许久,他受过万人敬仰,也遭到过强权欺凌,是是非非,黑黑白白,一切皆成过眼云烟,毛主席说,他是对新中国有贡献的人,理应受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