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的书法也是一绝。
可惜他留存下来的作品不多,《上阳台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李白唯一的传世之作。
但其实李白还有一幅诗帖,很多专家都曾鉴定过,确实是他的真迹,这幅诗帖就是《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是李白写的一首“劝酒诗”。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李白有多喜欢喝酒?
在他留下的近千首诗歌中,关于饮酒的就有100多首。
有独自一人喝酒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两人对酌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有一群人宴饮的,“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他在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四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时常想念故乡,然而他却在另一首诗中说“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酒管够,他乡亦不愁。
他曾多次去宣城,城中有位善于酿酒的老师傅纪叟,李白与其私交甚好,在其过世后,还写下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还有,当时汪伦,泾县一普通农民,为何能邀请他李白?
就是因为他的邀请信正中李白的下怀,“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如此好酒的李白,遇上了一个不给他面子,不肯饮酒之人,可以想象他该有多不爽。
诗题中的“王历阳”并不是人名,而是指历阳县一个姓王的县丞。
古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有些是以家族中的排行来称呼对方,例如“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也有以对方官职代指的,例如“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寄左省杜拾遗”等等。
还有就是像这首诗题中一样,以任职地来代称,李白的偶像,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故后世皆称其为“谢宣城”。
再说回这首劝酒诗。
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当时的天气——大雪纷飞。
一个“寒”字突出了当时凄冷彻骨的环境,李白在立冬时节曾写过一首诗,诗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这样寒冷的天气正适合围炉饮酒,这就为后文的劝酒埋下了伏笔。
“雪花大如手”,这是个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当时天气之寒冷。
有些人觉得这个比喻有些夸张,其实李白写过比这更夸张的“雪诗”,他在《北风行》中曾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如手的雪花比起这句诗里的“大如席”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接下来的几联里,诗人引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反讽对方不肯饮酒之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历来为后世文人所景仰,很多人即使无法像他一样归隐田园,但也尽力模仿他,弹弹素琴,栽几棵柳树。
诗中的这位历阳县丞大概就是这种人,可是在李白眼中,王历阳表面学陶渊明,实际却丝毫没有陶渊明的风韵,所以他用了“浪”、“虚”、“空”这些字来嘲讽对方。
那么为什么说王历阳是做表面功夫呢?
因为陶渊明也和李白一样“性嗜酒”,在他现存的140多篇诗文中,关于饮酒的就有50多篇,将近百分之四十,这是个多么可观的数字。
“白衣送酒”、“葛巾漉酒”这些都是关于陶渊明的饮酒典故。
他在当彭泽令期间,“公田悉令吏种秫稻”。
什么是“秫稻”?就是一种可以酿酒的高粱。
后来在他妻子的坚持下,才改成“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可以想象,陶渊明有多喜欢喝酒。
而王历阳口口声声以陶渊明为榜样,但是却不肯饮酒,这不是很讽刺吗?
所以,李白这几句看似句句写陶渊明,实际却是为何反讽王历阳,以达到激将劝酒的目的。
全诗宛如大白话,却非常能体现李白浪漫豪迈之情。读了李白如此豪气的劝酒诗,想来王历阳是不喝也得喝了。
虽然这首《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在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不算出彩,但是他的真迹字帖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曾流落日本,成了日本重要的“文化财”。
书法大家谢稚柳和陈佩秋夫妇曾十分关注这一字帖,傅申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考》,如果这一字帖也能入藏故宫博物院,想必也是一大文化盛事。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离离原上 草
玉壶春》 谁饮君子酒? 吾得玉壶春。 此瓶手中执, 非是爱酒人。
离离原上 草
饮者》 孟德成就统北方, 短歌行中吟杜康。 右军醉后记兰亭, 曲水流觞千古名。 太白斗酒诗百篇, 至今人犹念诗仙。 易安醒来如梦令, 绿肥红瘦海棠旧? 先贤饮酒文采富, 今人醉后吐秽物。 真有文采能饮出? 我也当喝一两壶。 若问古今何依旧, 低头可见两腿负?
离离原上 草
饮者》 几人团座一小圈, 觥筹交错相互赞。 喝到酒酣耳热时, 天是大王谁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