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半生,没有根基的刘备是凭什么成为一代帝王的

大变局 2023-09-20 17:08:50

乱世英雄辈出,一介布衣出身的刘备也想借乱世分得一杯羹,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成就,是由其身上优点和不足共同决定的结果,所谓生不逢时那都只是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

出仕方式的无奈选择

希望依靠军功出仕。刘备以布衣出身,没有什么政治资源,所以刘备选择了依靠军功获得一官半职。恰逢黄巾之乱,刘备却能在没有半点官方背景下组织起一支队伍,并因此获得军功,得到了一个县公安局长大小的职务。后来的一系列变故,让刘备意识到在当时依靠军功得到升迁是难有出头之日,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皇权日微,地方做大,这条路注定艰难)。

依附割据势力与政治抱负的矛盾

现实的无奈,致使刘备选择依附大的军阀。刘备先后选择依附公孙瓒(同学)、陶谦(公孙瓒盟友)、曹操、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但由于政治野心不愿居人篱下的雄心壮志都使刘备成为匆匆过客。在此期间,陶谦使刘备不管是在声望上还是资源上获得了大大的提升,这时候刘备也就三十来岁(被封高级将领行列的镇东将军,并封侯)。不像在平原的时候,因孔融来求援而发出惊叹:北海相孔融难道知道世上有刘备?刘备不仅名望大大提高,而且有了自己的地盘,不过在这个四战之地,后来证明刘备集团的实力和能力不足以守护。但也因为此,日后刘备不管依附哪个集团都得到了相当礼遇,后来被人称为刘豫州也是曹操时期得到的政治地位。刘表时期,虽被引为上宾,对其有防备之心也只是刘表防御北方的工具,在荆州七八年,看到自己渐渐老去(赤壁之战时年近50),不由老泪纵横。

建立基业。

在荆州一晃七八年,渐觉无用,但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的人的。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经赤壁大战战胜曹操,遂在荆州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后来入主益州,北攻汉中,终让刘备有了自己稳定的根基,才有了后面的进位汉中王,称帝于成都。

优势或者优点是一个人立世的资本。

识人之智早在涿州时就将万人敌张飞关羽网罗在自己手下,还有一个田豫(后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离开)。在豫州时发掘了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者),在荆州时弄来徐庶、诸葛亮。在四川,只和马忠聊过一次,就认为马忠会成为黄权一样的人,后来也证明了刘备的眼光。至于跟诸葛亮关系亲密的马谡,刘备却觉得这个人言过其实,在后来的街亭之战,马谡的举措失当,又一次证明了刘备的识人之智。在荆州期间提拔和重用的人才也不在少数,魏延就是其中之一,从部曲(主将私兵)一路上升到汉中太守,并执掌汉中十年而不失。

仁义为先其实这也是别无办法的选择,要出身没出身,要地位没地位,仁义成为唯一可选的政治牌。张飞关羽这样的万人敌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据说在平原当官的时候,一个刺客看到刘备随和恭谨地对待自己,一下子心软了。长坂坡失利也是因为太多民众跟随的原因导致军队行动缓慢造成失败。更狠的一次,村民为了款待刘备(认为刘备是个仁人君子),竟然用自己妻子的肉来招待他(这有些玄乎,姑且一听)。也正是刘备的仁义,即使刘备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身边依然有一个稳定的团队跟随(这个团队虽然无法支撑其打天下,但是为刘备保有一席之地还是可以的),这都无不说明刘备的仁义之心,拥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屡败屡战,坚韧不拔。从涿州起兵开始,有好几次被打的妻离子散,甚至有一次团队都被打散了。从老家河北涿郡一路向南,先是两次经略徐州,再到汝南合并对抗曹操,接着依附刘表,定荆州后,入川保有益州,流窜了大半个中国后,最后在天命之年依然建立了自己的帝王功业。

不足或缺陷决定了所能达到的高度。

战略不清晰。战略不清晰,就会严重地浪费自己的资源,并让自己被动地卷入各种纷争而不能自拔。孙刘联盟是刘备对抗北方最大的政治资源,保有荆州一隅的合作伙伴。赤壁之战后,按照刘备所持的股份来看,刘备在荆州获得的利益明显过高了(荆南四郡+借得南郡),必然引起大股东孙权的不满,孙权为了维护联盟关系,减轻北方曹魏的压力,只能做暂时的忍耐。在刘备得到巴蜀之后,就应该立刻着手处理这个横在两方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使问题问题上升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刘备从巴蜀亲率五万大军和孙权军事对峙),迫于形势(曹操夺取汉中,守将时有袭扰,巴蜀人人自危)不得不作出平分荆州的决定。以致到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局面。当然这里也有刘备的用人失宜,关羽并不是一个东和孙权的好人选。甚至也不会有后来的夷陵之战,导致积攒的一点实力损失惨重。这些都是战略不清晰导致自身资源严重浪费,被动应对各种局面的情况。东和孙权,北取汉中,这应是刘备的首要战略。可在被动处理完荆州的事务后,刘备疲于应付,面对汉中被曹操占领的情况下才全民皆兵北上争夺汉中,也只是曹操尽迁汉中之民,刘备付出高昂代价下得到汉中的土地告终。

军事素养一般。在前期,刘备军事行动大多以失败告终,虽然有军事实力不强的原因,但也证明了其军事素养一般。就像他自己说的,如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只能不断依附于不同的割据政权之下。第一次徐州时期,袁术吕布前后夹击使刘备狼狈之极,妻子失散,无落脚之地,后在糜竺以巨额家财的支持下才缓了过来。第二次经营徐州时,被曹操打的妻离子散,整个团队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在汝南,被曹仁打败,惶惶中不得不依附于刘表。立国后发动的夷陵之战,差点把自己积攒的一点家业给打没了。军事素养一般,也是其一直流窜于各大诸侯的原因之一。

政治权变不足仁义为先没错,但要懂得什么是大仁大义,不要到最后把仁义演变为假仁假义。获得益州有两种方案,一种就是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时候一举拿下,再慢慢经营,先威后恩。一种就是先进驻益州以待时机,先树立恩义,在找借口发动战争的威。刘备选择了后者,反正目标是拿下益州,前者牺牲少,属于大仁大义。后者,在双双都有准备的时候,发动战争,劳民伤财死亡更多,这难以被称为仁义之举吧。这是刘备身上最大的问题,他所理解的仁就是你不仁我才不义称之为仁义,非要让某一个行为变成这样的仁义之举。虽然最后都是拿下了益州,但是耗时数年,两败俱伤之后才拿下的,并且使得北攻汉中时已经非常被动。

刘备胜在有识人之智的智慧,胜在有仁义为先的人格魅力,胜在屡战屡败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终能在乱世建立了一个立足一隅的封建政权。但刘备政治上不善权变,军事素养一般,战略不清晰也决定了偏安政权是其所能达到的高度限值。这也契合水桶理论,那块短板决定了你的高度。

1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ylh
    2023-10-06 12:12

    刘备在识人眼光和收容人心上很有一手,夸张点说就是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陶谦让徐州是刘备在实力上最接近曹操的时候,而且得到了陈家等大部分徐州世家和糜家等商贾金主的支持,可惜袁术很快就发兵来袭让刘备根本没有时间笼络陶谦儿子陶应等人和丹阳军曹豹为首的军队将领,留守的张飞也不是这方面的人才导致被外来势力吕布摘了桃子。第二次杀车夺徐时期因为刘备军队九成九是讨袁术的曹军,曹操反应迅速根本不给刘备收服他们的时间和重新收编徐州守军的机会就直接碾压过来,刘备军士卒纷纷不战而降。之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直到赤壁之战后终于迎来曙光。

    大变局 回复:
    分析的很到位啊

大变局

简介:新视角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