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来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战争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现在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此,三国的 三大战役,也被不同时代的国人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希望能寻找出不一样的解读。
尤其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后,因为王朝正统层次的原因,统治者们一改以前王朝“尊曹贬刘”的传统,开始“尊刘贬曹”,这样一来,人们对三国蜀汉虽然延续汉名、却第一个灭亡的事实就倍感惋惜,从而也诞生出了好多的野史和话本笔记,对曾经的历史故事作出假设,如果...
今天,作为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我们,也来一次如果的假设:假如关羽不死,刘备能否占领东吴疆域,和曹操南北分治呢?
刘备的早期的良好发展,源于“仁义”信条的出现。要论证题目中的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先从蜀汉的第一任统治者刘备说起。
刘备,究竟是不是皇亲贵胄,刘胜的后裔?一千多年来,人们的争论不断,但是按照成书于西晋的《三国志》的说法,确实是。既然如此,我们在这里就遵从《三国志》的说法,毕竟西晋和三国“太近了”,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曾经的蜀汉人。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 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 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 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 范令。
从《三国志》记载中我们得知,刘备祖上比较显赫,不仅祖先是西汉开国高祖刘邦的嫡系后裔刘胜,而且就是在没落的时候,其祖父也还担任县令之职,要知道从西汉开国到东汉末年,煌煌几百年过去了。
刘备出生在涿郡(现在的北京某区域)楼桑村,家门前有一巨大的如宝伞盖的古桑树,幼时刘备和小儿嬉语:吾长,当乘此宝伞华盖。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大逆不道,但是却得到了同族人刘德然父亲的称赞,认为刘备有志向的男儿、“是吾族中之奇才也”,所以不管其妻的埋怨,不顾一切的资助刘备生活、就学。
年龄稍长时,刘备就在母亲的安排下和同宗人刘德然前去洛阳游学,并且很快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大贵人公孙瓒,而他的老师,也是当时的经学大家、儒门领袖,卢植。
在洛阳,刘备学到了以后将奉行一生的人生哲学信条:仁义。
不过除了“仁义”二字外,其他的他什么都没有学下,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刘备简直就是一个混混式的二世祖,在这一点上,刘备和曹操有得一拼。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不久,黄巾造反,刘备率领自己的部属校尉邹靖讨黄巾有功,被除为安喜县尉。
说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刘备的兵是哪里来的?
三国志中这样记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做了安喜尉之后,刘备也算成功步入了仕途,但是好景不长,有个好事的督邮(汉官名)来安喜向刘备要礼物,而且还对刘备这个“混混”进行了威胁,结果刘备一怒之下,鞭打督邮,挂印而去。
转转折折中,刘备先后做过下密臣、高唐尉、高唐令,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官,不过令人可气的是在那个年代里,做个芝麻绿豆的小官都不安生,在担任高唐令不久之后,刘备被山贼攻打,最后没奈何,投了公孙瓒。
这个时候的公孙瓒可是了不得,正儿八经的大汉诸侯,见刘备来投,公孙瓒念旧情,便上表朝廷,表赞刘备讨伐黄巾前功、升为别部司马,最后守平原县令。
就在刘备担任平原县令不久之后,一次展现自己“仁义”的大好机会竟然不期而至。
徐州陶谦,因为“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缘故,被曹操率军十万攻杀,陶谦不敌,只得四处寻找援兵,当时的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因缘际会,率军救援,而当时在田楷管辖之下的刘备,自然也是非去不可,况且当时的刘备可是心怀天下,正愁找不到机会施展力量呢。
于是一切水到渠成,刘备“救了”徐州,“仁义之主”的大名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
从刘备掌握徐州的那一刻开始,针对徐州占领问题的“徐州拉锯战”便闪亮登场了。
拉锯战的结果,虽然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曹操占领了徐州,吕布、袁术丢了性命,刘备则被曹操关进了“陈留皇宫”这个铁笼子。
这样一来,刘备竟然"因祸得福”,见到了皇帝汉献帝,自身也被封为了“大汉皇叔”!
但是这只是个虚位,刘备的心中,可是装进了整个大汉天下的,他时刻在寻找机会离开。
这个机会很快来临,为了争霸河北势力范围,曹操和已经“一统河北”的袁绍扭打在了一起,刘备于是顺势而为,以防备南阳刘表为名,率军离开陈留,并很快再次占领了徐州,并和袁绍“南北相望”,一起讨伐“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
虽然刘备心太野,但是实力毕竟弱小,很快便再次被曹操打杀干净,不仅如此,还将两位妻子和关羽留给了曹操。
没有办法,这时候的刘备,只能北上投靠袁绍,不过不知道在他北上的途中,可曾想到若干年前自己被山贼攻打而投靠公孙瓒的场景呢?不知道此时的公孙瓒,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结拜兄弟”投靠自己的死敌袁绍,不知会作何感想。
相比较之前,这时候投靠袁绍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初默默无闻的小辈,而是名满天下的“大汉皇叔”、“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了,而与这些名位置相匹配的,是在华夏大地越来越响的仁义之名。
听说刘备投靠自己,袁绍可是喜出望外,步行200里从邺城来迎,给足了刘备面子。
可是面子毕竟不能拿来当饭吃,不久之后的三国第一大战---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仓皇逃窜。
仓皇逃窜的不仅有袁绍,还有我们的刘皇叔。
不过这一点对于刘备来说已经习惯得不能再习惯了,一看大事不好,卷铺盖走人,就是那么简单。
这一回,刘备将自己将要“祸害”的目标选在了自己的同宗、刘表的地盘、荆州。
占领江夏和西川,刘备的“仁义”信条似乎也不那么有用了。同宗来投,刘表当然欢喜,不过为了防备这位“闯祸”、“逃跑”专业户对自己的地盘有什么想法,刘表仅仅是将与魏地几乎相连的新野小城给了刘备作为作为其安身之地,让其与宛城张绣联系,防御曹操。
在新野城,感谢了刘表这位自己的“第三位贵人”,刘备也如愿的得到了大汉良相,诸葛亮。
可是在新野还没有坐稳呢,曹操的大军竟然瞬间而至,很快就将刘琮的荆州(刘表已死)收归麾下。
其实在刘表刚死、刘琮初登位之时,有人就劝说刘备夺荆州而据之,可是刘备的“仁义”思想又作怪了,当然结果显而易见,刘备再一次放弃了壮大的机会。
曹操占领荆州之后,原来的荆州之民,一时跟随刘备者甚多。为了给民众们找个安居之所,也为了给自己找个抗曹的地盘,刘备便带领跟随自己的民众们,向刘表长子、镇守江夏的刘琦占领之所进发。
于是,不知道是“仁义”还是“邪恶”的大灾难开始了。
曹操害怕刘备取得江夏的钱粮、兵丁和优势地位,率领轻骑5000,日夜进击,在长江边上,将荆州民众杀了个血流成河。
关键时刻,关羽、刘琦率领江夏军队前来,解救了刘备。
但是如影随形的曹操,为了痛打落水狗,彻底的消灭刘备,就不怀好意的给东吴孙权去了一封信,当然也是 “讨贼宣言”,口气不是一般的大,在信中曹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与孙权“会猎江夏”!
这时候被作为“猎物”的刘备,竟然没有作为“猎物”的自觉,反而和孙权合谋,在三国第二战役的“赤壁之战”中,一举杀败曹操,夺取了荆州四郡。
有时候我也佩服刘备,三国三大战役,他竟然全部都参加了。
对于“赤壁之战”,有的人认为刘备啥资源都没有出,夺取荆州四郡属于空手套白狼,荆州四郡应该属于东吴,刘备“借荆州”的说法应该是成立的。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一家独大,孙刘都很弱小,为了割据称雄,孙刘之间都有让对方节制曹操的意思,并且刘备屯军江夏,有兵有将,几乎就卡在曹操北逃的要道上,夺取几块进身之地简直轻而易举。
终于,刘备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不用再跑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半。
不久,曹操欲攻打汉中,兼并益州。
益州牧刘璋六神无主之下,接受张松、法正之谋,引刘备入川。
这个时候的刘备简直是“喜出望外”的,瞌睡来了,有人就送来枕头。
很快,刘备就统兵入川,让关羽镇守荆州。
说到这里我就有点郁闷,为何要让关羽这个性格有重大缺陷的人来担任荆州大任呢,但是想来想去,在刘备的心目中,确实再没有其他人了。
关羽失荆州,刘备的“仁义”信条,第一次染上了血色。当刘备在成都城里大封四方、准备再进一步北伐曹操夺取天下时,一场噩耗便经由荆州、汉川传进了成都:汉前将军、五虎大将之首关羽死了。
关羽究竟是怎么死的,而在刘备刚刚有点得意的时候关羽竟然如此掉链子,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还要往回说,话说刘备率兵征讨西川的时候,让关羽率领自己所属部队镇守荆州,因为在刘备心中,最重要、信任的还是自家兄弟,但是张飞为人粗鄙,虽然稍有计谋,但是毕竟作为大将征伐天下还可以,但是要让他权领荆州,作天下计,则委实不可。
这样算来算去,能镇守荆州的,只能是关羽了。
关羽初为荆州之主的时候,表现的还很不错,一时政治肃然、经济繁盛。
东吴想在关羽这里占便宜,累死两任都督周瑜和鲁肃,都没有行通。
但是随着刘备在西川站稳脚步以后,关羽的学习读书、练兵保民的好日子便一去不复返了,原因就是他要配合刘备,对曹魏势力发起战争攻势。
在战争的前期攻势方面,关羽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无敌的本领,水淹三军、擒杀庞德、兵逼樊城、威震华夏。
这一顿无敌的操作,打的曹操直接想搬家,把都城迁走。
坏就坏在司马懿、蒋济等人身上,他们劝说曹操不必搬家,联系孙权抄刘备后路就行。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孙权出兵,杀得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吕蒙擒杀。
这里,我们要重点说一下吕蒙,这位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东吴第三任大都督,也是孙权为了平衡东吴朝堂势力而亲自培养起来的心腹爱将。
传说关羽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和吕蒙以及东吴朝堂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其中两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第一件事就是骄傲的关羽看不起曾经不读书的吕蒙,并羞辱性的称呼对方为“吴下阿蒙”!
第二件事就是孙权曾经向关羽提亲,想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女儿为妻,可谁知关羽知道后不仅不同意,还斜睨着眼睛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虎女岂能嫁犬子。
不读书的事情,吕蒙很快解决了,并且成为了东吴的顶级将帅。
但是虎女犬子的事情,孙权将它埋在了心底。
关羽骄傲的性格不仅得罪了东吴君臣,甚至连自己内部都搞得四分五裂。
糜芳、傅士仁本就是酒囊饭袋,平时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对于战事一窍不通,错就错在关羽临出发攻打樊城时还在吓唬二人:等我回来,有你们好受的。
羽言:“还当治之”,芳、仁皆怀惧不安。
二人惊惧,已经有了投降东吴的打算。
正当东吴朝堂对关羽愤恨不已的时候,曹操的使者到了,孙权、吕蒙大喜,立即积极的开展起了攻蜀的准备。
不过这个时候的关羽虽然在攻打樊城,但是对于东吴也没有完全放下心,留的兵力足够抵挡吕蒙过江。
但是骄傲的关羽斗不过阴险的吕蒙,吕蒙借助关羽骄傲的心理,假装称病归吴,缩减边境士兵。
关羽果然上当,抽调几乎全部荆州兵马攻打襄樊,荆州遂成空地。
最终吕蒙“白衣渡江”,在糜芳、傅士仁的接应之下,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
得知关羽被吕蒙擒杀后,刘备眼睛充血,不管不顾,誓要攻伐东吴,为关羽报仇。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不管打仗能死伤多少百姓了,在他的眼里,只有关羽。
他的“仁义”信条,“仁”字不见了,充斥在整个蜀汉朝堂里的,是为关羽“报仇”的“义”。
确实,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不需要“仁”这个招牌了,他借助这个招牌想要取得的东西,已经到手了。
“仁义”的信条,在刘备的“孤注一掷”下,终于染上了致命的“血色”。
再问一个问题,刘备可不可以不攻打孙权,而是再次孙吴联手,攻打曹魏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一是当时的刘备已经年龄太大,恐自己在有生之年完不成“一统大汉”的愿望,行事就急切了些,北面的曹魏势力强大,不好动手,那就选择南面的东吴吧。
二是刘备奉行了一生的“仁义”策略,虽然帮自己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在自己两位结义兄弟相继而亡、而且与东吴都脱不开干系后,自己如果不有所行动,那岂不是告诉世人,我刘备是个三国最大的骗子?
于情于理,刘备都非攻杀东吴不可,不管他是否能攻杀得下。
这个时候诸葛亮、赵云的劝谏之语在刘备看来是那么的可笑。
不管不顾之下,刘备尽起川中之兵,吞伐东吴。
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刘备参加了最后的三国三大战役之夷陵战役,并且很快托孤白帝城,撒手人寰。
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洋洋洒洒几千字很聪明的把刘备如何仁义武王伐纣 如何仁义斩刘璋大将 如何仁义处理张飞暴虐士卒 对法正杀人放火装瞎 对吕蒙袭取荆州倒是不瞎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