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则,构造了强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梦

冰涵影视解说 2023-03-07 17:48:57
引言

出现仙人思想和世间人意图成仙的局面,不过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发展到较高阶段形成的产物。而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又息息相关。

原始先民认为,人死后将成为灵魂继续存活于世间,同现实的人没有区别。这一观点促进的墓葬文化的繁荣,也是仙人思想萌芽的前提。而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仙人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统一后的秦人也追求飞升成仙。关于这一点从秦始皇陵墓中,也得以窥见。

一、秦始皇陵园修建,“事死如生”原则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是被明确记录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属于国家层面能达到的最高等级的建造工程。秦始皇陵的建造,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体当时秦王朝的政府机能、执政效率和管理水准,同时它作为体量最宏大、形制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帝王陵墓,也算是秦政的标志性纪念。

秦始皇陵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内容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其中庞大的地下宫殿从表面看,是始皇将其作为死后安葬回归平静的场所,实际上却暗含着始皇意图继续掌控天下,再深挖其实是追求不朽与长生的始皇,认为他死后将会成仙,继续存活在世间。

图|秦始皇陵

而秦始皇陵,不过是他把自己生前的欲望以视觉化的形式,在死后的世界继续留存下来,从而实现他所认为的永久性保存,方便自己死后继续享受。所以整座皇陵的修建在整体上,本着“事死如生”的原则。所谓“事死如生”,就是人死后的极乐,来世的重生都被寄托在墓葬之中。

秦始皇陵陪葬坑中,最多也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兵马俑,也可以说是殉葬俑。其实在殷商时期,使用的是活人殉葬的陪葬制度,由于过于残酷,加上儒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便逐渐从活人殉葬转为人俑殉葬。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则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每个人俑形象依托于现实生活,身高都与真人相似,且每个人俑的神情也各不相同。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栩栩如生各有血肉。一方面体现了秦朝匠人技艺的高超,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对于陪葬佣的重视,说一不二且极具控制欲望。

图|兵马俑

《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此事也可见得始皇性情,并不是软弱可欺之人,反而很有自己的想法,旁人不容置喙。

由此,秦始皇陵的建造,一饮一啄皆是他定。因此说从秦始皇陵中,可以发现他的愿望。至于为何说他的愿望是死后成仙呢?《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图|秦始皇陵

这里将人间宫室比作是天界星象,秦始皇想要成仙登天的意思不能再明确了。此外秦始皇还将咸阳附近的宫观用复道、甬道连接起来,并且盖上帷帐,模拟适合“真人”居住的“仙境”,无一不表明始皇追求成仙的愿望。

秦始皇追求死后成仙的愿望,绝不仅仅是他个人主动萌发的想法,这与当时的时代风气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当时的民众都在追求死后成仙,而不是上行下效导致的。

二、成仙三种模式,建功增寿羽化

自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逐渐加剧,这也使得统治者逐渐脱离民众。民众对生的渴求逐渐从群体转移到自身,使得仙人思想能够有所萌发。

进入西周时期,人们认为个人寿命同天神有关。到了春秋晚期,这种观念在各个阶级得以普遍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创新迭代速度超人之想象。《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此后相去不足三十年的齐景公问晏子:“古而无死其乐若何?”。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从听天由命,转而想要摆脱天定命数,实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

图|仙人

到了战国时期,仙人思想发展已成气候。至秦统一六国后,已经出现了诸多的仙人思想和实现方式。始皇一开始选择的并不是死后成仙这一构想,他也追求活人成仙长生不朽,当时秦人的成仙观念也是百花齐放。

但后来都受到了始皇的影响,认可死后成仙这一思想。秦始皇放弃活人成仙这条路,其实也是逼不得已。秦始皇还是很想走这条路的,可惜的是,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战国时期的楚地巫风特盛,群众皆好鬼神,巫鬼传统盛行。巫鬼信仰的浓厚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也造就了原始宗教观念中的成仙模式。后来“成仙”成为古代中国世人的终极梦想,也被后世的道教继承。

晋朝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提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秦代虽还未有天仙、地仙、尸解仙这类明确的表述,却有着三种成仙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建功升仙,要在人世间做出重大的功绩,完成天神赋予的使命后就可以升天成仙,这是当时人们神仙信仰中最理想的成仙模式。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 人,龙乃上去。”这是记载的黄帝在人间做出了伟大的功绩,最后驾龙升仙而去。

图|黄帝驾龙

《史记·封禅书》中还有记载:“其后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 寤,乃言梦 见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晋乱。史书而记藏之府。而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这记载的是秦穆公完成平晋乱的使命后,也飞升成为了仙人。

这就能看出秦始皇最开始的心态,不遗余力的创下伟大的功绩。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国家稳定社会,另一方面也是想向上天证明,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可以有资格飞升成仙。

然而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哪怕秦始皇做了那么多的功绩,甚至泰山封禅传达上天,也不能够飞升仙人。所以他也意识到,靠建功立业来向上天乞求成仙是不可取的,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来实现。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第二种成仙模式。

第二种成仙模式,就是周穆王的“游历寻仙”,也可以说是遇仙增寿。传说中周穆王因被人施法,在梦中神游了天庭一趟,醒来后便开始西游,寻找梦中所见的神仙,后来和西王母相遇相恋,最后活到一百零五岁才逝世,世人惊叹其为神仙。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寻仙求药”的成仙观念,两者之间相互贯通。

图|仙山

世人就有了共同的念头,如果可以找到西王母或者安期生这些神仙,就能够求得仙药,服用之后就能够成为神仙。周穆王的这个例子,给了当时寻求成仙的人们莫大的信心,后世诸侯便竞相模仿。

秦始皇看到建功成仙几乎毫无希望,就将宝押在了寻仙求药之上。秦始皇不惜大量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寻仙活动。

《史记》记载:“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徐福渡海求仙药”,这也印证着秦始皇一直在寻求成仙的方式。

但是过去了七八年,花费了巨额的经费后,徐福仍然一无所获,并没有取来仙药。甚至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前,徐福也一直在找借口和理由,为自己没有找回仙药开脱。而最后直到秦始皇死去,他也没有得到徐福求来的仙药。

图|秦始皇

早在徐福外出归来没有求得仙药时,秦始皇心里已经不抱有期待,但是他依旧派遣徐福继续寻找,不过是害怕自己错过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个威名赫赫的一代君王,早就被迫放弃了活人成仙的想法。他已经转向了第三种成仙模式,也就是死后成仙。

三、成仙终究一场梦,养生文化随兴盛

秦始皇自己不愿意戳破这个谎言,仍然保留着一线希望。不过他在行动上已经将成仙的希望寄托到了死后,这一点从他加紧陵墓建造可以看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听到了“今年祖龙死”的谶言,命令丞相李斯迁隶徒七十二万人加紧陵墓建造,并且亲自督导。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宫观百官奇器珍 怪徙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向我们展示了陵墓的宏伟壮观,各式各样的陪葬坑,以及陵墓象征求仙的高大封土,也展示着死后升仙的主题。

可以说,死后成仙的想法,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所谓成仙,也不过是一场不愿醒来的黄粱美梦。死后成仙说起来更像是一种寄托,寄托自己想要永留红尘俗世的美好愿望。

图|徐福

实质上,仙人思想早期的发展并不平衡。诸多的仙人思想及实现方式,兴起和发展流行,都只在关东六国的范围内。

哪怕等到秦始皇完成大一统时,秦国境内都没有自己的仙人思想产生。所以早期秦人对于鬼神的观念,还停留在灵魂不死的阶段,距离产生仙人思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思想上的失衡,使得最开始秦人在接触到成仙一类的思想时,仍然持怀疑态度。包括秦始皇在内,都是一样的态度。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感知自己生命越来越短暂时,对于追求长生甚至成仙的想法,便会出现在自己脑海中。

实际上不死成仙,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还有两种途径分别是房中术和行气引导。但是前者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而后者却是始皇无法做到的,所以他在退而求其次,无奈选择死后成仙。

图|秦始皇

帝王追求不死成仙和重用方士,也导致这种思想在政治上喧嚣,同样这种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丧葬观念,对于丰富繁荣丧葬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时期不死成仙和死后成仙并行不悖发展,也能够看出秦朝时期思想文化上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意志,以及对于生命的忧患和焦虑。

但也是各有各的追求,也各有各的想法。无一例外的是,自始皇死后人民大众,已经意识到成仙不过是一场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秦人对生命永恒的期盼和想象,在成仙的各种探索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在秦朝的一般思想世界中,原本人生幸福的内容是自由和超越,却逐渐不再占据主要地位。

图|仙岛

对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的期望,被普遍流传的神仙信仰具体化俗世化,演变成一种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而所谓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也就是追求生命的永生。

而神仙信仰的发展,被定位在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上。人们开始对长生不死进行探索和不懈追求,从而自觉构建出了各种成仙方术和神仙法术,进一步在内里推动了养生文化的兴盛,还间接地带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神仙信仰逐渐转向宗教化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早期道教。

结语

到今天我们当然明白所谓成仙,不过是一场美梦,只是存在于虚幻之中而已。但是那时的古人,连世界都没探索清楚,更不可能明白现在的科学。他们之所以做出这种虚妄的追寻,是想脱离世俗的痛苦,追求精神和身体上的一种解脱。

当然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普遍流行的风气,实际上和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息息相关。对于秦人而言,只有这种成仙的神仙信仰才能支撑他们走过黑暗的人生,来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

图|气功

进而在得知成仙无望后,人们并没有放弃这种追求,依然在积极寻求方法来延长寿命,使得养生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养生术虽是求仙活动的一项产物,但养生和成仙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也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无可奈何。

所以秦始皇陵背后形成的追求成仙的墓葬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风格和民族精神,也是那个时代的节奏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对当代来说更是一种物质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更具考古价值。

参考文献

《史记》

《抱朴子》

《左传》

0 阅读:16

冰涵影视解说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