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粮无粮在于水,粮多粮少在于肥”,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劲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到农作物增产最高可达67%,化肥对于全球粮食增产、稳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化肥总产量和总用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肥料利用率不高,像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5%左右,可以说施入的绝大多数氮肥都白白浪费了。很多人在施肥时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施肥并不是施得越多越好,盲目施用过多的肥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还会导致农田及环境污染。
氮肥是施用量最多的化肥之一,而尿素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现在正值春玉米的种植时间,人们在给玉米追肥时一般都会首选尿素,那么尿素改如何施用才能让肥效翻倍?
氮肥对作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说起氮肥,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氮肥能促进茎、叶的发育,能促进禾谷类“分蘖”,氮肥充足植株会长得繁茂;而氮不足时植株往往会比较矮小、细弱,作物会提前早衰并早熟,会严重降低产量。
作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氮,氮不足植株的叶片容易发黄,势必会降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弱植株合成的有机物会降低,那么是不是氮肥施用越多越好呢?
特别注意:氮肥施用过多会抑制植株生殖生长,作物会推迟开花坐果;此外,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枝叶嫩弱,作物会更加容易患病虫害,且更加容易倒伏。像玉米、叶菜类蔬菜都是喜氮作物,像马铃薯、红薯、辣椒、茄子、番茄、黄瓜、丝瓜、冬瓜、豆类等植物要“忌偏施氮肥”,以免造成植株徒长,从而影响产量。
尿素如何科学施用,才能让“肥效”成倍提高?尿素于1828年由德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是一种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有机态氮肥),作物的根系不能直接吸收,而需经过土壤中脲酶的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者碳酸氢铵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尿素水解成碳酸氢铵或者碳酸铵是一个持续且缓慢的过程,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要3~10天,当土壤温度越高时其完全转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当土壤温度为1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要7~10天;当土壤温度为2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要4~5天;而当土壤温度为3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仅仅需要2~3天。
温馨提示:由于尿素转化成铵态氮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生长周期比较短的作物,我们可以在作物需肥期前4~8天施用。冬季气温低,尿素一定要在作物需肥期前10天施用,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在冬季施碳酸铵或者碳酸氢铵,这样可以快速为植株补充养分。
特别注意:尿素水解成的碳酸铵或者碳酸氢铵都是不稳定的物质(对光和热不稳定),其中碳酸铵在室温下会明显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氢铵在36℃以上时会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在60℃时可分解完。尿素水解后生成的铵态氮不稳定,因此尿素一定不要表施,老话说“尿素撒地表,十有八九浪费掉”,尿素表施会引起氨的挥发,尿素一定要深施覆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尿素的肥效。
尿素深施虽然能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但是势必会增加人工成本。尿素易溶于水,在种植玉米时,有经验的老农都会选择在小雨前或者雨后进行表施尿素,潮湿的土壤可以加快尿素溶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分的浪费。在土壤干燥或者阳光强烈时,一定不要把尿素直接施入地表,这会导致肥料的严重浪费。
在给作物施尿素时,最好结合中耕除草一起进行,把尿素施入到植株根部附近后覆土5公分以上,这样尿素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到60%以上。
水解尿素的脲酶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植物组织中,再加上尿素易溶于水,因此尿素可以用于叶面喷施,尿素分子可以快速被气孔吸收,一般喷施后半小时即可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叶面施肥具有吸收快、用量省、作用强、利用率高的特点,尿素通过叶面喷施,其肥效可以达到85%~95%,可以为植株快速补充营养,能有效的缓解作物因脱肥而早衰。
既然尿素通过叶面喷施利用率高,那么我们可以用叶面肥来代替土壤施肥吗?当然不可以,叶面肥用量小,如果喷施的浓度过高很容易造成叶片灼伤,叶面施肥一般不超过植物吸收养分总量的5%,叶面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
特别注意:尿素作为叶面肥施用时喷施的浓度在0.5%左右(即0.5公斤尿素,兑水100公斤清水),喷施的浓度尽量不要超过1%,这样不容易引发肥害。喷施叶面肥时要选择蒸发量小的时间段进行,在早上10点以前或者傍晚太阳落山以后喷施效果最好。
总结,尿素表施氮素易形成氨而挥发,会导致肥料严重浪费,尿素在施用时应尽量深施入土,这样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如果一定要选择表施,那么我们可以在土壤潮湿时进行;此外,在施尿素时我们不用忽略叶面喷施,尿素叶面喷施具有吸收快、利用率高的特点,可以显著地提高肥效。
如果你对种植感兴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