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三大才子”之说,即明初的解缙、明中期的杨慎和明晚期的徐渭。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诗文书法样样俱佳,解缙是《永乐大典》的主编,才学之高可见一斑;杨慎状元出身,更是人中龙凤;徐渭在书画上的成就,令郑板桥、齐白石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愿充当他的“门下走狗”。

但也许是“慧极必伤”,这三位的人生经历都不顺,杨慎屡遭贬谪、郁郁而终,徐渭更是精神崩溃、晚年死于贫病交加,而解缙则是三人中唯一没有善终的,在朱棣授意下,被锦衣卫秘密处死。为什么曾经风光无限的解缙,会落得这么悲惨的下场呢?罪魁祸首就是他的性格。
解缙,字大绅,号春雨,洪武二年(1369年)生于江西吉安吉水县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享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而且他的科举之路也非常顺遂,19岁便中进士。由于没有经历过坎坷和官场的“毒打”,导致他为人狂傲,丝毫不把上级放在眼里。

洪武二十二年(1391年),因为入兵部索要仆役时傲慢无礼而被弹劾罢官,归乡进学。但他凭借才华又东山再起,朱棣即位后得到了重用,不仅担任《永乐大典》《太祖实录》的总纂官,还一度官至内阁首辅。
虽然官职越来越高,但解缙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不幸的是,这次他得罪的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解缙被以“无人臣礼”罪名逮捕入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统帅纪纲在朱棣的授意下,用酒将解缙灌醉,埋在雪中,解缙被冻死,终年四十七岁。

解缙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上这些故事见于史籍记载,我们读来会有各种疑问。但是,如果您看到他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他的“狂气”真是丝毫不掩盖。在北京故宫,珍藏着解缙的草书真迹《自作诗卷》。
此作完成于永乐八年(1410年),正值其春风得意之时,全卷纵34.3厘米、横531厘米,共75行,389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约有3厘米,大的则超过了10厘米,字字严严实实、飘逸恣肆。

解缙的草书取法张旭、怀素、鲜于枢、康里巎巎诸家,率意颠逸,不被成法拘囿。起笔不计藏露,行笔中侧锋并用,笔画圆劲遒转,大开大合,轻重对比极为明显,牵丝引带,两面不急。结字更是欹侧多姿,大小错落,险象环生。章法疏密不一,墨色浓淡变化明显,富有层次感。
解缙的草书以细腻多变、酣畅尽兴著称,但这种不受拘束的美也折射出他的狂傲。这件书法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