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毒士”贾诩,洞悉人心招招毁天灭地,有一计成为美国杀手锏

豪仔看历史 2025-01-11 12:27:34

回首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若论及哪个时代在打仗方面最需要绞尽脑汁、用尽谋略,那三国时期必定能在前列占据一席之地。

其缘由在于谋士数量众多。各个阵营里,大大小小的谋士们纷纷登场,你刚展示完谋略,我便紧接着亮相。他们皆把天下视作偌大的棋盘,于其中精心谋划、布局,施展浑身解数,力求在千里之外便定下胜局,为此可真是费尽了心思。

诸如诸葛亮、庞统、郭嘉这般的谋士,他们智谋超凡,近乎于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高谈阔论天下大势,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波澜,深刻地改变了历史前行的进程。

不过在这些所谓的“最强大脑”里面,有一人被视作黑化角色的典型代表,还被安上了“毒士”这样的称谓呢。

贾诩此人,头脑极为冷静,思维更是缜密无比。其凭借着一系列狠辣且阴毒的计谋,搅得天下大乱。甚至曾谋划着要提前终结天下三分的局面,实施那足以让他国覆灭的计策。没错,他就是贾诩,一个以智谋搅动风云的人物。

为保脑袋反成人性大师

在被推举为孝廉以后,他担任了郎官一职,可自此之后,其仕途便停滞不前,始终未能再有新的进展,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毫无起色可言。

暂且不提其他方面,他是在边地出生的,既没有钱财,也缺乏人脉关系。要知道在东汉时期,出身是极为被看重的,如此一来,贾诩在来到中原地区之后,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竞争力可言。

贾诩因不得志而陷入自我内耗之中。一场病后,他整个人显得心灰意冷,对官场也没了念想,于是毅然辞去官职,匆匆逃离京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途,只想远离那令他烦闷失落的一切。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回家的路,居然险些让他把脑袋都给丢掉了。

行至半途,贾诩与一同赶路之人竟遭一群氐人打劫,旋即被其擒住。彼时情形危急万分,这些氐人凶相毕露,竟欲将贾诩他们活埋了事,生死危机瞬间笼罩而来。

通常来讲,人在遭遇危险之际,本能的反应往往是想要逃离。要是没办法成功逃跑的话,就会鼓足劲头展开最后的抵御。而倘若连手脚都被束缚住了,那就只能把言语当作武器来使了,就像有人会喊出“我爸是李刚!你敢!”这样的话。

倘若抵抗最终也未能成功,那么精神往往就会随之垮掉,到这个时候便只能选择跪地求饶了,就像这般说道:“壮士啊,我把钱全都给你,求求你饶我这一回性命吧!”

贾诩站在已经挖好的土坑跟前,此刻他的头脑却出奇地冷静。只听他开口说道:“我可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可别把我给埋了,我家里人必定会出重金来将我赎回的。”

这话可有点门道呐。通常来讲,要是宣称自己的外公是太尉段颎,旁人那肯定得琢磨琢磨这事儿是真是假,万一被拆穿了,那可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喽。说不定还会碰到些愣头青呢,人家根本不愿费那脑筋,直接就动手了。哼,这么张狂?管你是谁呢,先吃我一刀再说!

贾诩呢,直接就把话题转到了氐人最为关心的那个问题上,他说道:“你们不就是想要钱吗?只要不杀我,那大把大把的钱可就都有了!”

氐人起初因着钱的缘故,本打算放过一马,没真的下手。待之后冷静下来仔细思量,想到这太尉的家人可不是好招惹的。就为了挣这么一笔钱,要是因此被围剿,连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都丢了,那可太不划算了。所以氐人耍了个小聪明,把贾诩给放了,而其余的人则全都给活埋了。

就这寥寥数语,先是谈及利益层面,以此化解氐人心中的杀意。接着又不动声色地展露了自身实力,使得氐人不禁心生畏惧。这般做法,真可谓是把人性揣摩得极为透彻,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

西汉时期的陈平就有过类似经历。他察觉到自己误上贼船,极有可能遭遇谋财害命之灾时,并未惊慌失措。他先是不紧不慢地以天热为由,把衣服全都脱下,以此示意自己并非富有的人。而后还主动帮劫匪摇船,这般举动成功化解了劫匪的对抗之意,让他得以化险为夷。

由此不难看出,那些极为聪明的人平日里通常是低调行事,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本事。可一旦遇到极端的情况,他们便会展开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操作,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稍稍透露出自身真正的实力与风采来。

巅峰之作:反攻长安

在历史的诸多事件中,贾诩首次居于极为关键、主导的“C位”,是发生在反攻长安之际。那时的局势波谲云诡,而贾诩凭借自身的谋略与判断,在这一重要行动里占据了核心位置,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此乃他首次在重大事件中担当如此关键角色之时。

事情的起因在于王允太过执拗。彼时董卓已然身死,有人便提议王允对西凉兵予以赦免。然而王允却坚决不答应,他觉得董卓既然已死,其余人等本就无罪,也就没必要进行赦免。他认为这些人只是跟随其主罢了,如今要是因董卓作恶而特意去赦免他们,反倒会让他们心生疑虑,这并非能使他们安心的妥善做法。

然而如此一来,西凉兵心里可就犯嘀咕了:让您赦免吧,您又不答应,也不发个安抚的通告之类的,光靠嘴说,没个凭证,谁能晓得您过后会不会再来个秋后算账。而且,贾诩所获的信息可比这含糊不清的态度明确多了,那就是长安城里打算把凉州人全都给诛杀了。

前途堪忧的状况摆在眼前,凉州兵的统帅李傕、郭汜二人都已然动了跑路的心思。然而,仅仅身为破虏校尉的贾诩,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凭借一番劝说,神奇地把大家都给劝住了,让众人打消了跑路的念头。

贾诩对于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你看那些大头兵,跟着董卓那可是把脑袋都系在裤腰带上拼杀,说到底不就盼着能谋个不错的前程嘛。现在要是各自一拍两散,那奋斗了几十年的功名可就全没了,而且能不能保住性命都得看运气。既然都到这份儿上了,倒不如干脆豁出去搏一回,说不定还能把失去的都重新给捞回来呢!

西凉兵着实堪称镇守边疆的一支勇猛之师,他们在行进途中可谓是势如破竹,不管遇到什么阻碍,皆能一路披荆斩棘,就连王允都被他们给干掉了。如此一来,长安被搅得混乱不堪,直接致使汉献帝不得不迁都。而自那之后,没了核心之地的东汉王朝便一蹶不振,迅速走向了败亡之路。

按理说,都已经攻入长安并且控制住了皇帝,按常理接下来就该是去邀功请赏的时候了。可贾诩却并非如此,他的头脑依旧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冷静。要知道,他之前那么做无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罢了,他可没什么贪心的想法呢。

他心里十分清楚,对京城发起攻击并妄图控制皇帝,这般行径必定会引得天下人纷纷起来对其进行讨伐。所谓“枪打出头鸟”,这种极易遭致各方攻击的事儿,他贾诩可不会去做,这口“黑锅”他是决然不肯背的。

就这样,贾诩又一次演绎了类似“孔融让梨”的举动。面对侯爵之位,他坚决予以推辞,对于尚书仆射一职也同样不肯接受,经过一番推让后,最后才勉强同意出任尚书这一职务。

接下来,他再度展开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高端操作:

时常推举那些出身于高门大族的官吏,致力于同世家大族构建起紧密的关联。

汉献帝以及文武百官当时被李傕、郭汜牢牢控制着,而其成功助力他们摆脱这种控制局面,并且护送他们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由此也为自身赢得了忠君爱国的不错名声。

常言说得好,福祸向来是相依相伴的。而贾诩就如同漫威里的神奇博士那般厉害,哪怕是身处必定会失败的艰难困境之中,他也总能凭借自己的本事,去努力争取到那如同奇迹般的、仅有一千四百万分之一的获胜机会。

有时,我们会察觉到高手行事,其成功率常常远高于普通人,这难免会让人心中存疑,大家同样是人,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了解贾诩的一系列做法后,我们大概就能懂其中缘由了。高手向来极为擅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知己知彼掌控全局,把握有利因素,进而凭借极限操作实现反败为胜。

极限拉扯:让杀了曹昂的张绣投降曹操

贾诩在离开长安之后,经历了诸多辗转波折。在这一番漂泊历程结束后,他最终投身到张绣的帐下,并且担任起了军师这一重要职务,开始在张绣阵营中发挥其非凡的谋略才能。

之后,接连两次向张绣提出了投降曹操的建议。

曹操在张绣第一次归降时,居然越过张绣而去拉拢其部将胡车儿,这分明是想让张绣沦为孤家寡人呐。而张绣也绝非善茬,极为狠辣,啥都没说便当即反戈一击,不仅杀了曹昂、典韦,还直接致使丁夫人和曹操就此离异了。

在那有着难以磨灭的血海深仇的情况下,待到官渡之战发生之时,贾诩居然极力劝说张绣再次去归降曹操。这着实让人有些意想不到,毕竟此前双方结下的仇怨可谓极深,可贾诩却做出了这样力劝张绣归降曹操的举动。

为了能让领导便于做出抉择,贾诩径直找到了袁绍派来的使者,毫不客气地对其下达了逐客令。他直接说道:“你赶紧滚吧,袁绍那点儿能耐,我们主公压根就瞧不上眼!”

将曹操所派来的使者留下,接着开展无差额招标事宜。

曹操的儿子杀了人,欠下了血债,而张绣居然还要硬着头皮去投奔曹操一家,想想看,张绣此刻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奈且纠结,那心里的阴影面积恐怕大得难以估量呢。

然而,贾诩居然就把这件事给办成了,并且还使得曹操极为客气地对其道出了一声谢谢。

此次,贾诩再一次触碰到了曹操的痛点所在。

此次曹操与袁绍即将开启一场决定北方命运走向的决战。而在这场激烈的对决当中,张绣与贾诩二人堪称颇具影响力的变量因素,他们的存在很可能会对这场决战的局势发展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在《教父》这部作品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生意就是生意,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并无关联。而对于曹操而言,情况同样是这般。在他处理诸多事务的过程中,往往也是秉持着类似“生意就是生意”的理念,将其与个人层面分离开来对待的。

只要来了这儿,那大家就都是兄弟!甭管来自何方,有着怎样不同的经历,一旦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都以兄弟相称,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谊,来了,就是一家人,都是好兄弟啦!

就这样,贾诩再度成功完成了堪称极限的操作。

在官渡之战落下帷幕之后,贾诩的权力之路宛如经历了一场奇幻漂流,至此,这场特别的权力历程终于宣告完成。

想当年他刚离开朝廷之际,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小郎官罢了。可谁能想到,如今他已然成为声名赫赫的“毒士”。回首望去,那些曾经在周围闪耀着夺目权势光芒的人物,多数都已黯然退场,犹如昨夜星辰般消逝。而在这大浪淘沙的风云变幻里,贾诩凭借自身强劲实力稳稳立足,从最底层一步步攀升,最终近乎抵达成功的巅峰。

这不挺励志的嘛,难道不是这样吗?

绝世的灭国之策

在投奔曹操之后,贾诩呈现出了极为低调的姿态,这种低调显得不同寻常。他仿佛刻意隐匿自身锋芒一般,行事作风处处透着内敛,与以往在其他局势下或许会有的表现大相径庭,就这么在曹操麾下保持着一种超乎寻常的低调态势。

在《三国志贾诩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贾诩觉得自己并非太祖的旧臣,而且他所出的谋略往往深远独到。正因为如此,他心中惧怕会遭到猜疑,于是便闭门不出,只守着自家门户,在仕途之外没有什么私交。家中男女嫁娶之事,也都不与高门望族结亲,就这样,天下那些谈论智计的人都对他颇为推崇。

在相关文献当中,仅仅记载了贾诩为曹操所提出的三条建议而已。

其一,曾力劝曹操莫要对荆州发起进攻,可曹操压根就没把这劝告放在心上。最终呢,在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里头,曹操可是吃了大败仗,输得那叫一个惨呐。

在曹操西征韩遂、马超之际,贾诩献出一计,那便是建议曹操采用离间计去对付韩遂和马超。曹操接纳了贾诩的这一建议,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最终收获了极大的成功。

第三条内容是这样的,曹操在面临立储这一重大抉择时,显得犹豫不决,于是便询问贾诩的看法。可贾诩却沉默着不发一言,曹操见状,就问贾诩为何不吭声。贾诩呢,意味深长地回应说自己正在思索袁绍和刘表的相关事情。曹操一听这话,瞬间就领会了贾诩话里的深意。要知道,刘表与袁绍皆是由于废长立幼的举动,从而引发了内乱,最终都被曹操给灭掉了。曹操怎会愿意重蹈他们的覆辙呢?经过这番询问与思索后,曹操便果断地下定决心,将曹丕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曹丕在登上皇位之后,出于对贾诩的酬谢之意,把他擢升为太尉这一职位,而太尉在三公之中是居于首位的,如此一来,贾诩便成为了三公里最为尊贵地位的担当者。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贾诩所提出的对韩遂、马超施行离间计一事。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实力遭受了极大的损耗。待到西征之际,曹操察觉到韩遂、马超的兵力十分强盛,虽说强行攻打也并非不可行,但曹操着实担心如此一来会再次让自身元气大伤。

贾诩就此给出的建议是采用离间计,只需做到“离之而已”。曹操听闻后,原本的忧愁顿时转为欣喜,于是写信去挑拨本就同床异梦的韩遂与马超,让二人相互猜忌,进而引发内乱。而曹操瞅准这一时机,全力展开进攻,最终使得韩遂、马超败逃至凉州,关中也由此得以平定。

在维持高压态势不松懈的基础上,此计策着重对攻心策略加以充分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以高压形成威慑,又能凭借攻心策略,从心理层面入手,达成更好的效果,从而让整个计策发挥出更理想的作用。

曹丕登上皇位之后,心中再度涌起了那股一统天下的强烈渴望。就在这个时候,贾诩又一次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出应当在全力增强本国国力的过程里,同步开展理念方面的输出,如此一来,便能使得吴蜀两国无需通过战争,就自行陷入混乱之境。

欲成攻取之功,必先掌控兵权;而欲奠定根本,则当崇尚德化。陛下顺应时势接受禅让,得以统领天下。此刻若能凭借文德来安抚百姓,并耐心等待形势变化,那么要平定各方也就并非难事。

很明显,这种先采取文的手段,之后再动用武的策略,是在之前西征凉州时所运用的离间之计基础上进行的升级。相较而言,其所能产生的效果想必会更加突出、更为显著。

曹丕一心想要建立非凡的功绩,于是匆忙地发起了江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满怀着期望,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能是毫无所获地返回,实在是令人惋惜。

后世的史学家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贾诩所提出的堪称“灭国毒计”的策略,在那个时期极有可能致使三国时代提前画上句号。并且,从后续历史发展来看,美国对某超级大国进行瓦解的做法,说不定就是从贾诩的相关计策当中获取了灵感呢。

不难设想,倘若当初曹丕按照贾诩所献之计去做的话,那么魏国的实力必然会得以不断地提升,进而能够一直对吴、蜀两国维持着一种高压的形势状态。

与此同时,魏国就如同后来的美国一般,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对吴蜀两国展开了渗透行动。它还着力去笼络吴蜀核心阶层的高官,并且借助思想方面的渗透手段,使得这两国的年轻人对魏国的价值观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

如此一来,魏国便可在朝廷之中就实现战胜他国的目标,能够强有力地削减吴蜀两国的势力,从而为后续展开全面进攻筑牢稳固根基。

简单来讲,美国后来搞的那套所谓的“和平演变”,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贾诩所提出的“先文后武”策略的一种升级版。差不多就是在原来类似策略的基础上,以更为隐蔽、复杂的形式出现,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呢。

早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贾诩所提出的策略便极为高明,达到了绝顶的程度。从这一点便能看出,其智谋水平相当之高,已然能够与诸葛亮、郭嘉这样的智者相提并论了,而且还远远超出了当时绝大多数的战略家呢。

贾诩恰似陈平那般,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非凡的行事作为,建立起了卓然不凡的功绩,完全能够成为能臣与忠臣的典范。

0 阅读:2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