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又翻车?删除有关网约车言论,网友吵翻→
一句“抱歉我不想打”,就让何同学又双叒叕站上了风口浪尖,这年头,说真话都这么难了吗?
4月11号晚上,何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拒绝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本意是想展现自己克服“讨好型人格”的努力,万万没想到,这事儿一出,直接引爆了舆论场,#何同学 网约车#瞬间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事情是这样的,何同学说,以前打车,司机师傅求好评,他抹不开面儿,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下车就忘。
现在呢,除非服务是真的好到让他心甘情愿给好评,否则直接拒绝。
他觉得这是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
你品,你细品,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凡尔赛”?
果不其然,网友们立马炸开了锅。
有人觉得他太较真,没必要为难司机;有人觉得他真性情,突破舒适圈;还有人直接开怼,说他自己也希望别人点赞评论,跟司机要好评没啥区别,甚至有人骂他“傲慢”、“尖酸刻薄”。
更有甚者,直接模仿何同学的口吻,写了一段B站要“一键三连”的文字来讽刺他。
眼瞅着事态越闹越大,何同学赶紧删了微博。
说白了,这事儿的核心争议点就在于:打网约车,到底该不该给好评?
要我说,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
服务好,给个好评是应该的,毕竟谁也不想跟钱过不去,是吧?
但如果服务一般,甚至很差,那为啥还要昧着良心给好评呢?
难道就为了那点可有可无的社交礼仪?
何同学这次之所以被喷得这么惨,除了言论本身,还跟他“公众人物”的身份脱不开关系。
想当年,2019年6月6号,何同学靠着一期“5G到底有多快”的视频火遍全网,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数码科技博主。
有了名气,自然也就有了压力。
一言一行都被放大镜盯着,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
这不,刚消停没多久,又因为这么点小事儿被推上风口浪尖。
而且,现在的何同学,可不是单打独斗了,背后也有一支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编剧、摄影、剪辑、特效,啥都有。
团队化运作,固然能保证视频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和管理压力。
更何况,现在的何同学,也开始搞商业化了,恰饭嘛,不寒碜。
跟科技品牌合作,推出定制产品,搞推广活动,这些都是常规操作。
商业化一搞,视频内容难免会带点“广告味儿”,以前那种纯粹的分享精神,好像也淡了那么一点点。
说起何同学“翻车”,这也不是头一回了。
远的不说,就说2018年,他发了个“如何用200元提升大学寝室幸福感”的视频,推荐了一堆小电器和生活用品。
结果,有网友指出,有些商品存在安全隐患,或者性价比不高,不适合所有寝室环境。
何同学赶紧在视频下面置顶评论,感谢大家的建议,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还有去年11月,《我用36万行备忘录做了个动画……》的视频,直接被质疑抄袭。
虽然何同学事后多次道歉,但“抄袭”这个标签,恐怕一时半会儿是摘不掉了。
一次次的“翻车”,也让何同学的个人品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信任危机,人设崩塌,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次“好评”事件,也反映出了网约车行业的一些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3年3月的数据,全国网约车驾驶员数量已经超过500万。
这些司机师傅们,日子并不好过。
平台抽成高,竞争激烈,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
为了多挣点钱,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收入,包括请求乘客给好评,以获得平台的奖励。
而且,“好评返现”这种现象,在网约车、电商、外卖等行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商家为了提升店铺评分和销量,会给好评的顾客一些小优惠。
这种行为,短期内能带来利益,但长期来看,容易导致虚假评价泛滥,影响消费者的判断。
2021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好评”呢?
B站上也有不少UP主对“好评”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游戏区UP主LexBurner就曾经在直播中表达过对观众催促“一键三连”的反感。
他认为,优质的内容自然会获得用户的认可,过度强调数据,反而会降低创作的乐趣。
“好评”的本质,到底是真诚的认可,还是利益交换的工具?
在社交礼仪和个人原则之间,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
平台和监管部门,又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聚光灯下的生活,注定充满了挑战。
愿大家都能在网络世界里,保持真诚,理性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