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进攻延安,为何最终会输得那么惨?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习惯于,站在毛主席这方的角度去分析。
那么若仅站在蒋介石的角度分析呢?答案是:依然会必败无疑的!这就要从如下这三个方面说起。
其一:过于盲目自信
当然这个盲目自信,不仅只存在于胡宗南身上,蒋介石更是如此,他一度认为只要攻占了延安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过问题是,蒋介石也不想想,在抗战时期日寇攻占南京后,为啥非但没有迫使他绝望投降,反而还让蒋介石急眼了呢?为此竟反手打出了一个台儿庄大捷。
而台儿庄大捷之所以能打胜,就在于无论是蒋介石的嫡系国军,还是其他的地方杂牌军,如川军、西北军等,以及老百姓都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所以说来说去,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的。
可惜,当时的蒋介石也好,胡宗南也罢,却都盲目自信异常。胡宗南仅在陕北地区,就拥有34个旅,25万左右的人马。反观延安新成立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仅2.5万人左右,而且装备还很差。
这账面数字一摆,蒋介石和胡宗南立马就飘了,还有啥犹豫的,打!
结果延安虽进入得很痛快,可随后就褶子了。胡宗南占领延安还不到五天,彭总就给了胡宗南当头一棒,在青化砭战役中,歼灭了他2900人。
而胡宗南为了追击咱毛主席,在陕北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撞——撞着撞着他就不得不清醒了过来。
甚至越来越体会到了,毛主席撤离延安时留给他的那句话,说得有多准了: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其二:过于好大喜功
其实,对于胡宗南攻入延安,作用到底有多大,白崇禧是相当清醒的。据裴昌会在《将军胡宗南部进犯延安纪略》记载。
胡宗南在战报中曾宣称: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第一旅终于19日晨占领延安,是役俘虏敌五万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正在清查中……
蒋介石看完后是大喜过望。而陕西省主席祝绍周,则当即下令:西安市的商店、居民一律要在当天晚上悬挂国旗,燃放鞭炮,庆祝所谓“陕北大捷”……
可问题是,既然都激战了七昼夜,必然会产生出伤员吧,可“咸榆道上输送给养弹药的汽车三百多辆,回头的空汽车连自己的伤兵也未运回一个”。这就妥妥的反常为妖了。换句话说就是:胡宗南扯谎,太不专业。
对这些细节,蒋介石注意到没有,不得而知,但白崇禧却注意到了,为此出言讥讽胡宗南,也就是说对其占领延安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再说明白些就是,过于好大喜功,吹牛吹得都不要脸面了。
此事后来就被胡宗南得知了,顿时跳了脚,于是在自己的日记中,大骂道:白崇禧部长对中训团讲话,对延安攻取,颇多侮辱,太失身份了,太小气了。
用大白话说就是:白崇禧简直是狗拿耗子,我骗得是蒋介石,又不是你白崇禧。那么如此好大喜功的胡宗南,真骗得过蒋介石了吗?根本骗不了的!对此胡宗南也门清的。
之所以他非要骗,无非是投其所好罢了。即,蒋介石也需要一次所谓的“大捷”,用于鼓舞士气也好,再去骗其他人也罢,反正就是周瑜打黄盖。
因为对于蒋介石和胡宗南来言,他们真正的目标,就是奢望抓住咱毛主席。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清楚——若还不明白,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蒋介石掌控的报刊和广播,动不动就宣传国军大捷,还总是击毙“刘匪伯诚”或陈毅等,以至于这事都成了一个笑话:刘伯承和陈毅等人都被击毙了几次了?莫非他们拥有“无限复活卡”?所以,这就引出了第三个方面。
其三:把自己搞乱了
既然胡宗南攻占延安的目标是咱毛主席,那么毛主席在哪儿?就成了当时国民党内部,集体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胡宗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派兵紧紧追击,哪料却总是次次落空,因此一度使得胡宗南也高度怀疑,毛主席到底在没在陕北。
而就在这时,远在东北的杜聿明,却突然给蒋介石发去密报表示:据报“匪首”毛泽东已到达佳木斯。另匪主要干部三百余人前由延安经烟台飞抵大连。于江、支【按:3、4日】两日改乘帆船赴北鲜,转道佳木斯。
诸位是不是瞬间就有了股“外焦里嫩”的感觉?甚至还会感慨:杜长官真应该去写小说,而不是带兵打仗。离你东北战区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你咋敢这么瞪眼胡说?
笔者最初也是这想法,但随后就意识到:这并非是杜聿明抢戏,而是有依据的。
须知延安是有机场的,比如国共和谈时,美国的谈判代表等,就是乘坐飞机到达的延安。同时咱毛主席去重庆谈判,也是在延安坐飞机去的。
所以,乘坐飞机离开“由延安经烟台飞抵大连”有这硬件条件。因为大连有苏军的基地。至于飞机的问题,据《苏联红军在旅大》一书记载,苏军确实曾出动过飞机,运载解放区干部到东北去接收。
杜聿明这个密报的关键问题在于,他太想当然了。即,杜聿明是用国民党的思维或国军的老习惯,进行套用。比如,后来杜聿明兵败淮海时,不就是蒋介石派飞机要接走他?还有其他到了级别的国军大佬,也是如此。
因此当胡宗南攻入延安后,国军将领认为咱毛主席等人,借助苏联飞机逃离延安,也就顺利成章了——起码不是瞪眼胡说!
不论怎样吧,须知杜聿明是国军高级将领,他这密报一来,必然会搞乱国民党内部。即,目标虽很明确,却乱了方向。
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今蒋介石、胡宗南等人,是既不知己,更不知彼,因此在陕北最终输得那么惨,也就毫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