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夏天,年轻的学生们高呼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走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央。他们手中挥舞着《毛主席语录》,宣称要“保卫革命成果,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掀起了一场空前的社会运动——红卫兵由此诞生。
这些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为什么能够搅动全国风云?他们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红卫兵的斗争,真的只是“反帝反修”的革命热情吗?又是如何快速发展壮大的呢?
短短两年时间,运动就席卷全国,逐渐演变为对师长、同学、乃至对亲人的批斗。
正文红卫兵诞生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一群学生组成了第一个红卫兵组织。他们的目标是“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通过批斗校长、教师等“反动学术权威”来表现自己的忠诚。
毛主席表示:“革命的接班人是年轻人。”这一表态,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肩负“革命的历史使命”。于是其中一些激进的学生开始组建团体,当他们佩戴红袖章,走上街头时,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革命斗士”。
红卫兵运动之所以能迅速蔓延,离不开1966年8月中央对“大串联”的支持。当时,大批红卫兵被鼓励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串联”,亲自聆听教诲。
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对百万红卫兵发表讲话,提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句话成为红卫兵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1966年8月至10月,全国参与串联的学生多达1100万人次,这些学生带着“革命经验”返回家乡后,迅速组织起新的红卫兵队伍,运动很快推向全国。
四川某中学的红卫兵回忆:“从北京回来后,我们按照天安门上听到的指示精神,在校内成立了‘造反团’,批斗学校领导,砸掉校长办公室的牌匾。”
红卫兵运动的标志性行为,是全国范围内的“破四旧”行动,“破四旧”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场运动中,无数古迹、文物和文化遗产被毁。
捣毁孔庙 :1966年,北京的红卫兵冲入山东孔庙,将历代皇帝敬奉的牌位砸得粉碎,并用扫帚将地上的尘土扬起,以“扫除封建思想”。故宫危机:红卫兵一度准备“清理”故宫,因为周总理的紧急干预,才免于被破坏。但北京其它文化遗产并没有幸免,很多珍贵的建筑和古籍被付之一炬。仅1966年至1967年间,北京地区被红卫兵破坏的文物和文化古迹多达6800余处。“破四旧”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红卫兵的斗争并不仅限于破坏文物,也是对“阶级敌人”的残酷批斗。
任何被贴上“地、富、反、坏、右”标签的黑五类人,都会成为批斗对象。党员、教师、干部,甚至是自己家人无一例外。批斗的手段多种多样:公开检讨、挂黑牌、剃阴阳头、游街示众......,不少被斗者在批斗期间身亡。
1966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女校长卞仲耘,被本学校的红卫兵学生围攻致死。是第一起被红卫兵学生批斗打死的事件。事后,没有任何人为此承担责任。
之后,类似的暴力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运动鼓励年轻人“揭发”父母的“反动言行”。 仅北京地区“红八月”期间,就有超过上千人“被揭发”批斗,有子女亲手将父母送上批斗台。
随着运动的深入,红卫兵内部逐渐分裂为不同派系,不同派系互相指责对方为“走资派”,以至发生严重武力冲突。1967年,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爆发“武斗”,红卫兵之间互相使用棍棒、火器相互攻击,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
1967年7月,武汉“百万雄师”与“钢二司”两派红卫兵的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红卫兵运动逐渐偏离了最初的“革命”目标,变成了一场混乱。
1968年,中央下令解散红卫兵,将大批学生送往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红卫兵时代终结。
红卫兵被大规模下放农村,全国约有1600万城市青年被送往农村插队,他们的革命热情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彻底消磨。
红卫兵运动持续了两年,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任被破坏,亲人、同事朋友之间相互猜忌,社会伦理出现严重危机。
结尾
从正面看,这场运动激发了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从反面看,运动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
这段历史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无论多么美好的目标,都不能成为践踏人性和破坏社会伦理的理由。
理想如果脱离现实,终将成为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