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冰梅开光博古纹罐

宇荫说文化 2023-02-24 03:43:03

这件藏品为青花冰梅开光博古纹罐。罐子鼓腹、圈足,尺寸硕大(与同类罐相比),胎质坚实、厚重,胎釉结合紧密,釉水滋润明亮,器型和胎釉具备典型的康熙特征。罐身纹饰是冰梅地三开光,开光内画的是博古纹和八吉祥纹,纹饰工丽细致,开光外的冰梅地也是典型的康熙冰梅画法。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这件藏品有一定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冰梅纹在康熙时代特征鲜明,先用“分水”技法渲染,表现出浓淡层次,再用线条画出不规则的冰片纹,并在冰片纹留出空白绘上梅花,形成一种装饰效果。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地,并于其上画朵梅或枝梅的装饰纹样。景德镇窑冰梅纹多以青花或五彩作画,尤以青花作画者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为最典型的冰梅纹作品,其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晚清、民国窑瓷上,亦多有摹绘。

康熙帝本人对梅花的喜爱及脱俗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他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再现传统的陶瓷梅花装饰。而是另辟新举以此来彰显其帝王独特的审美观。将官窑单色裂纹釉面的效果与朵朵梅花相结合,用陶瓷绘画的方式令其完美发展,从而形成有特殊美感的装饰纹样—冰梅纹。

博古即古器物,由北宋《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宣和博古图》由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始编于北宋大观初年(1107年),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之后。全书共三十卷,著录内府所藏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每件器物都依样绘图、勾摹铭文,集前朝铜器之大成,故名“博古”。之后,博古的含义扩大,不局限于钟鼎彝器,凡在工艺美术品和绘画作品上以铜器、瓷器、书画、盆景等纹样为题材进行装饰和创作的,都以博古为名。

在南宋时,绘画、玉器、木器上已可见博古纹的广泛装饰应用,但在瓷器上却很少见。根据史料和实物,金代定窑瓷器上最早出现博古纹,器型有盘、碗、碟等,装饰技法均采用陶范模印。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由于统治者轻视汉文化,所以元代瓷器上少见博古纹。

进入明代,汉文化复兴,根据实物来看,明代瓷器上的博古纹最早出现在嘉靖朝景德镇窑青花瓷上,样式为盆花;到了万历朝,景德镇官窑式微,民窑却由于宽松的制度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激增得到了长足发展,博古纹开始大量出现,样式也更丰富;至天启朝,瓷器上的博古纹仍有应用,但画工比前朝粗率;明末崇祯朝,民窑瓷器中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的青花瓷,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为“上品细料器”,博古纹亦在其中大量出现,且画工精湛。清代虽然也由少数民族统治,但统治者热爱汉文化,为了维护统治而极力推崇汉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古纹开始大肆流行。

细论瓷器上博古纹的发展,可分为六个阶段:金代的萌芽期、元代至明正德朝的停滞期、明嘉靖至清顺治朝的发展期、清康熙朝的鼎盛期、清雍正至乾隆朝的衰退期、清嘉庆朝以后的世俗化衍生期。

这种别有情趣的冰梅纹以青花的形式表达了古人赞颂梅花“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高尚品格。而在以冰梅纹为地的花形开光中绘上博古图,则寓意博学广识。此器画笔自然,线条流畅,青花发色浓艳泛紫,为清代时期青花釉色。繁简有序的纹饰布局、赏心悦目的纹饰花样,显得洒脱自然,寓意深远,且品相相当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0 阅读:14
宇荫说文化

宇荫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