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这是建设金融强国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么,如何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本文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和笔者亲历银行业36年大变局的实践,谈一点认识和感想。
模式品牌重塑应当高瞻远瞩,凸显特色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源头活水。根据我国国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必须立足长远,固本清源,善作善成。
金融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是一幅宏伟的蓝图,更是能够具体实施的导向,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不虚无缥缈。它是金融业在实践和未来发展中需要全体员工认可并遵守的,带有本系统特色的战略愿景、未来使命、价值观念、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必须有愿景。实践表明,蓝图决定前途,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有愿景,才能让人振奋。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愿景就是办成什么样的银行、公司或企业,带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展示出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蓝图。金融业属性不同,其模式和品牌效应有所不同。银行业、保险业、租赁业、信托业、期货业、基金业、券商和理财公司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属性和特点,各自反映了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不同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符合各自行业实际的目标追求,可以为各自系统业务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现实中,有的金融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能一步步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行业的标杆和巨头,这是与金融企业追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和愿景密不可分的。
第二,必须有使命。使命是各行业的一种具体服务对象,更是一种相关联的社会责任。就金融业讲,既包括广大客户(含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也包括相关联的各个股东;既包括业内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也包括对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也就是说,不能光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着想。比如,建信基金管理公司塑造的“梧桐文化”使命,就是以客户财富的持久保值增值为己任,要求诚实信用、审慎合规、勤勉尽责,为客户管理财富,成就美好生活。同时,提出“在客户的不同成长阶段始终陪伴左右,回馈股东和社会各方”等,适应了客户和市场发展的需求。
第三,必须有价值观。价值观是金融业做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是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和规范,是长期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区别西方国际金融业的显著标志。比如,建设银行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八个字,即“诚实、公正、稳健、创造”,但它却向全体员工和社会展示的是一种“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稳中求进、创造卓越”的价值理念。再比如,建信基金管理公司重塑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创新、诚信、专业、稳健、共赢”的十字方针,展现的是一种发展之道、立业之基、制胜之本、行事之果,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等五个方面的特色金融文化要求。毋庸置疑,对金融企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第四,必须有发展理念。发展理念一般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经营理念,比如,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二是服务理念,比如,客户至上,注重细节;三是风险理念,比如,了解客户、理解市场、全员参与、抓住关键,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稳健审慎”“依法合规”原则的体现;四是人才理念,比如,注重综合素质、突出业绩实效;五是廉洁理念,比如,清正廉洁、风清气正,这也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有所遵从,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第五,必须有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将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这是金融业全体员工所共同具有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例如,工商银行的企业精神是“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给人一种诚实守信、宁静致远的感觉;建设银行的企业精神是“善建者行”,作风是“勤奋严谨,求真务实”,对内对外都给人一种默默奉献、庄严激励的印象;建信基金管理公司打造的“梧桐文化”,给人一种同心、同行、同创、同享、同赢的崇高精神追求,也是“与我同行、合作共赢”的行动誓言。
第六,必须有标识。金融企业标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集中体现,是一家金融单位区别于另一家的一种形象符号。有标识,才能让人认清面目,人们往往通过标识来直观认识一个金融企业的外在形象。因此,金融企业文化一定要有自己的标识。好的标识,能为金融企业文化锦上添花,这方面许多客户到不同银行、不同金融单位办事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形象符号代表着一家金融单位的精神风貌,它应与内容和行为实现高度的统一。
第七,必须有行为准则。这个准则应包括金融企业的行为准则和员工的行为准则两部分内容。金融企业的行为准则,应当是在经营、管理、创新、发展方面的规定和机制;员工的行为准则,包括上到管理人员、下到经办人员,以及前后台人员等,都有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这是礼貌待客、严谨工作、规范言行、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更是金融业稳健经营的基础。需要指出,这样的行为准则,许多金融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和租赁公司是没有的,需要结合实际尽快补充、完善和优化。
第八,必须有宣传口号。每个金融单位的企业文化,对内对外都应有一些激动人心的宣传广告和标语口号,每个单位确定的价值观不同,提出的口号也应不同。目前在社会上叫得响的对外营销口号,笔者感到四大行的都有一定的冲击力或感召力。比如,建设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善建者行”;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农业银行的“大行德广,伴您成长”“缘结农行,地久天长”;中国银行的“选择中国银行,实现心中理想”等。这些口号已经不同程度地在广大百姓心目中形成了烙印。
第九,必须有服务品牌。金融业的服务品牌,主要指服务的内容和品质,有品牌,才能让人满意。品牌中最重要的是指服务品牌,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包括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服务效果等。在实践中,现在许多大银行、保险公司等,都细化了自己的服务内涵,将服务细分为基本服务、增值服务、成长服务、前瞻服务、感情服务、应急服务等。正是有了这些服务,才形成了一定的服务品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服务渠道和工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数字化货币的使用,数字化转型后的渠道和平台都是开放式的,对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等形成很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金融机构必须转换服务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变有形为无形,变柜上为网上,变单功能为多功能,变多环节服务为“一站式”服务。同时,要实现义与利、快与稳、守正与创新这三对关系的互动融合,将服务品牌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
全员提升素质需要“从我做起”,修身养性
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必须强化和提升全体员工的素质。古人云:“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中来。”意思是要做事先做人,要做人先把“五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处理好;要写好文章,古人的意思是先把“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弄懂弄通。做一个合格的金融从业人员,需要借鉴传统优秀儒商文化的实践,笔者觉得需要“从我做起”,强化“五修五养”。
一是修德养善。明末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里说,“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下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对“德”做了全面、准确、系统的阐释,其含义不言而喻。即在不同情况下,只有厚德才能载物。作为金融从业者,厚德讲的是不能昧着良心做坏事,也不能贪功邀赏追逐名利,这就要求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无数实践表明:“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所以,各级组织在选人、用人、育人、管人上,都必须把“德”放在首位。
那么如何修德?古人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很明确。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要践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淡泊名志、宁静致远、宽大并覆、正平制断”的理念,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
从养“善”的角度看,行善是德的表现,没有德就不可能行善。俗话说,“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德善是相联的,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养善,就要像佛教“十善五戒”中所讲的,既要身善,又要口善,还得意善。同时还要谨守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等。
金融从业人员之所以要修德养善,就是要传承老祖宗的优秀文化精神,讲求职业道德,以德服人,以德报怨,以德养善,用德治业,使我们金融业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显示出巨大的正能量!
二是修言养行。言行是生存生活的基础,言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言行是个性化特征的反映,言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修言养行极为重要。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次对外的营销,一场论坛的发言,都有可能造成个人特别是所在单位甚至国家形象的损害。
如何修言养行?笔者认为,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人区别对待,但前提都是以诚相待。比如,在国际论坛上或与涉外投资者的交往中,要使用规范的语言、科学的观点、极具说服力的案例、精准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什么话都对外说、什么数字都对外抖露、对什么人都称兄道弟。同时,在对内的业务交往中,语言要诚恳,经营执行要规范,一句话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使自身言行既符合职业操守,又能贴近市场和客户,专业专注,令人佩服。
三是修业养才。明代的郑心材在《郑敬中摘语》中说,“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意思是远大的志向没有才能就不能实现,卓越的才能不通过学习就不能获得。所以修业养才,是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长期奋斗过程。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不断努力学习,牢固掌握业务知识,成为业务骨干和专家,不仅是职业生涯的需要,更是对个人成长和家庭、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金融工作非同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既要精通银行等金融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许多要义,有如面对一部学之不完、用之不竭、既专业又深奥的辞海,特别要成为专家或大家,可谓难上加难。因为形势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金融业务在不同时期也是与时俱进的,尤其在变幻莫测的风险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科学管理、精准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是金融从业者职业生涯孜孜不倦的追求。
笔者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说商道帮》,主要描述了历史上的晋商、徽商、鲁商、闽商、甬商等十大优秀商帮。中国十大商帮的发迹史表明,每个商帮的形成,都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每个成功的商人,都有一段辛酸的奋斗经历;每个成才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比如,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华为集团董事长任正非等,无不是艰苦创业、修业养才才取得了成功和创造了奇迹。所以,强化对业务的精准把握和扎实运用,是金融从业人员的重要目标。
四是修规养习。所谓“规”,就是规矩和制度;所谓“习”,就是习惯和实践。清代日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根据多年的实践,逐步创立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号规和经营法则,并要求全体员工严格遵循。比如,“人有站相,货有摆样”“快在柜前,忙在柜后”“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等。执行中若有违者,立刻淘汰出号。笔者觉得这些号规对现代金融从业者来说仍不过时。中华老字号瑞蚨祥规定: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所有售货员一律穿长衫;上店期间,不准吃会发出异味的食物(如大葱、大蒜);不准在顾客面前摇扇子;不得与顾客吵架,不准聊天吃零食,不准吸烟喝酒。这些规定对现代金融业的柜面服务人员来说,仍然适用且非常重要。
几十年银行工作的实践表明,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要养成习惯,不能随意变通,这样才能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自然也就获益颇丰。
五是修勤养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意味着万物不缺,懒惰意味着一无所有;吏廉方安,廉则吏安;官贪则政危,官廉则政举。这些格言警句,精准描绘了勤俭廉洁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对与钱打交道的金融从业人员来说,更为重要。
有一则格律讲:“人,什么时候最清醒?天灾降临后,东窗事发后,大祸临头后,重病缠身后,遭受挫折后。人,什么时候最糊涂?春风得意时,来钱容易时,得权专横时,迷恋女色时,想占便宜时。”金融蛀虫赖小民,贪得无厌,最后走向了不归之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害国害家害自己。毋庸置疑,人一贪,就没有尊严可言,过去拥有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如何修勤养廉?笔者的看法是“以勤治家则无忧,以俭治身则无求”。明代的薛瑄在《从政录》中讲的“为官七要”,值得金融从业人员借鉴,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意思是以正直修身养性,以廉洁要求自己,以忠诚侍奉君主,以恭敬服从上级,以诚信待人接物,以宽容对待下属,以谨慎处理公事。这些原则对各行各业的人员至今仍然值得借鉴。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鸣廉洁之钟。这样,才能在利益或诱惑面前不做俘虏。
领导干部律己,必须始终一致,修炼“五气”
金融管理干部即便位高权重,也并不代表着自己就有多么高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也不代表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所以有必要修炼“五气”。
第一,修正气。正者,正也,即正派、正经、正常、正直。正气,就是光明正大的风气。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气;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畏恶意告状,依然带领兰考人民治盐碱、挡风沙、栽泡桐,与大自然做不懈的斗争,正气。这方面的人物不胜枚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身正气,身正不怕影子斜,受到人们的敬重!
中医上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说明了聚生正气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如何修炼正气?与中医讲的方法并不矛盾,就是要修炼光明正大的作风或风气,包括甘于奉献,不图回报,善于团结,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多做少说;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廉洁自律,办事公道。这样就会深受系统内外群众的拥戴!
第二,修骨气。骨者,骨头、骨架、骨骼、骨髓。骨气,指人的品质、品行和品气。三国时期的祢衡,凛然正气击鼓骂曹操;北宋的忠烈名将杨业,碰死在李陵碑也不投降;现代的刘胡兰,面对国民党铡刀大义凛然,“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相反,“红小鬼”刘青山、张子善,没被枪林弹雨所吓倒,却倒在了裹着糖衣的炮弹里。
金融领导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包括项目审批、人事调整、财务审核、经营管理等权限,系统内外的利益输送或诱惑不可能不渗透和浸蚀。为此,一定要严格执行纪律和规范,遵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训,拒腐蚀,让浩然正气蔚然成风。
第三,修才气。才者,才干、才华、才智。才气,就是指有才能、有本领。历史上东汉的张松,过目能诵,才也;三国时期的庞统,“眼观千行字,耳听万人言”,才也;现代的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才也。
金融系统的领导干部,要管理业务的运营,特别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就得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绝不能做甩手掌柜,也不能是业务工作上的“二把刀”,否则,如何引领业务发展的方向?如何能够使团队齐心协力?
专业才能的造就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深钻细学,扑下身子,不耻下问,苦干、实干和大干,才能真正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使大家心服口服。
第四,修大气。大气,指大本事、大气度、大志向、大境界。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胸怀和气魄,不能对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纠缠不休,斤斤计较,以致影响团结,影响士气,影响在行业中的信誉。历史上清朝禁烟领袖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气;建设银行离休干部、特等功臣张富清,隐姓埋名60年,从不居功自傲向党伸手要官要权,大气。相反,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肚量之小,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西楚霸王项羽,心胸狭窄,因人废事,最后丢了霸业。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宰相肚里能撑船”。
俗话说:思想支配行动,境界决定发展。理想追求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领导干部如何修炼大气?笔者的看法是:一要振奋精神,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始终保持蓬勃朝气、磅礴大气、浩然正气的良好心态和旺盛干劲。二要重大局,抓大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要谋大局,以宽阔的眼界审时度势,把握现在,透视未来。三要确立大蓝图、大思路,树立科学发展的世界观,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减少经营管理和发展转型的盲动性。
第五,修人气。古人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气,指的就是满意度、景气度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后世历代敬重他为“武圣人”“武财神”,靠的就是他的义气和人气;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国内外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拥戴,靠的就是他的个人魅力!
领导干部如何修炼人气?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立德,也就是德性要好,对上对下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不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曲直;二是立行,立言立行,善作善成,注重用行为带领队伍,付诸实施,不说大话、空话和假话;三是立信,即讲诚信、办实事、树权威,不负组织重托,不负广大员工厚望!
优秀管理团队打造,
需要党建引领,同舟共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精辟地总结了“伟大的建党精神”。笔者认为,各级党组织包括金融系统广大员工,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严格遵照执行。结合行业管理和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特点,金融系统各个团队应以强化党建引领为中心,推动团队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现代化的“五型团队”。
第一,学习型团队。何谓学习?古人讲,“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实际上是对“学”作了精准阐释,“学”就是思考的过程;而“习”则是实习、学习、实践的过程。学习就是两个过程的紧密结合,而不能把学习庸俗化、简单化、虚无化。打造学习型团队,就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和市场,结合中央的要求,一方面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熟练掌握理论政策导向,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站位;另一方面,根据新时期、新情况、新变化,更新知识,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总之,通过不断地学习,强化团队的前瞻意识、大局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从而能够胸有成竹地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挑战。
第二,创新型团队。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极为重要。何谓创新?业内一般都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概念,即指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创新要有“三量”:一是胆量,不怕失败,有奉献精神;二是科技含量,能够引领市场,持续发展;三是正能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经得起监督检查。打造创新型团队,一定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含义,明确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建立创新的机制,注重创新的质量,强化创新的考核与评比,使创新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和谐型团队。和谐,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能够发扬民主,敢讲真话;和谐,要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互补;和谐,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团结拼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俗话说,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实干型团队。团队及其成员,谋事要实,说话要实,干事要实。实干型团队,必须做到“五不”:不耍嘴皮子,不发号施令,不卖弄官腔,不推诿扯皮,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五,清廉型团队。笔者认为,具体应把握“两条线”: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净化“三个圈”: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牢记“四件事”:不痛不痒的话不说,不三不四的友不交,不干不净的饭不吃,不明不白的财不要;做到“三不拿”:不拿“帽子”为小团体和个人谋私,不拿位子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利,不拿票子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名。一定要形成风清气正、严格有序的管理团队。
作者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经济师、中国建设银行前高管、建信基金管理公司前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