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王力:产业数字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银行家杂志 2025-02-17 15:32:27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实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金融创新和数据安全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作用,培育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产业数字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与边界

产业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相结合,为产业部门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活动的统称。产业数字金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以产业生态体系中的商品流、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字信息为基础,创新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服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金融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新型金融业务形态。当前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方兴未艾,各界对产业数字金融内涵与边界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演进深化。

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是产业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演进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产业金融1.0,其业务类型主要是支付结算和信贷,金融服务面向单个企业,开展业务基于市场主体信用及抵押物和外部担保等增信措施,业务模式较为传统低效,特别是对缺乏资信担保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第二阶段是供应链金融2.0,金融服务范围扩展至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业务类型逐渐多样化,授信模式拓展至核心企业主导的交易行为,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第三阶段是数字金融3.0,利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所获取的先进技术手段,打通障碍和堵点,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生态链的多维动态金融服务体系,服务效率成倍提升并创新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数字金融3.0不仅是数字平台工具的升级版,更是产业金融体系的一次革命。在产业数字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真正与产业部门实体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了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降低了运营成本、风险程度和满足了产业主体的金融需求乃至非金融需求,从而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部门市场主体各方的互利多赢。

产业数字金融的演进变化趋势

我国数字金融起步于面向数以亿计的海量消费者的消费金融领域,数字金融各方参与者通过在消费金融市场竞争中积累技术手段和业务经验,再将其迁植迭代于前景更广阔的产业金融领域。消费金融面向数量庞大的同质化客户群体,金融服务诉求相对标准,开展业务门槛也普遍较低,是金融机构初始切入数字金融的最佳选择。在现实发展中,对消费数字金融业务而言,其与产业数字金融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业务鸿沟,而是彼此交融高度渗透。消费数字金融最普遍的业务场景是电商和消费者线下支付活动,一端连接消费者,另一端连接消费产品和服务供应主体,消费金融本身也具有部分产业金融属性,两者在上述情景中是一体两面、相伴相生的关系。消费数字金融被认为是数字金融的初级阶段,产业数字金融是数字金融的高级阶段,也是展现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的主战场。

不同于消费数字金融早期由电子商务行业互联网巨头主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产业数字金融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客户资源积累、行业经验沉淀、客户信用认知和庞大资金规模业务可得性等方面。消费数字金融业务在营销获客、维护客源方面难度较大,但业务内容形态、流程管控较为简单。面向企业客户的产业数字金融则恰恰相反,由于早期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金融机构业务来源充分,获客难度不大,客户黏性较高,但业务操作流程更加复杂,专业性要求更高。比起同质化消费数字金融业务,产业数字金融更加需要机构培养专业运作团队,从而为形态千差万别、规模业务各异的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产业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信贷机构的核心业务,是在资产端稳定经营业绩的“压舱石”。据央行统计信息,2024年全国银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均超过60%,显著高于个体贷款和总体贷款同期增速。为此,金融机构均将数字金融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其业务重心将逐步转移到产业数字金融领域。尤其是在上一轮数字金融大潮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方中小银行,限于自身资本实力和品牌信用等,在面向公众消费者的消费金融业务方面显然被大型银行和互联网巨头挤压。地方银行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千差万别,地方中小银行完全可以利用主场优势专攻地方特色的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打造产业数字金融版图中具有护城河的基本盘。

促进产业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新需要,把握产业数字金融发展新机遇,探索产业数字金融业务新模式。发展产业数字金融需要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乃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形成产业、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金融机构不仅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精准的金融服务,还可以依托自身的数据资源和产业洞察力,为企业提供业务咨询、产品创新研发、数字化转型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等非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还应在产业数字金融下游领域产业化应用场景开发、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构建产业、资本、技术和信息多元共生的产业数字金融新生态。

二是完善产业数字金融技术支撑体系。科技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实体企业在新基建等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入,扩大金融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可获得性。监管部门要以金融机构产业数字金融为突破口,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数据治理体系。金融机构要加强在金融领域移动互联网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底层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突破行业技术难点,努力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科技公司要专注于金融科技能力提升,帮助金融机构研究用好产业规律,并为其提供定制化、特色化的科技服务解决方案。科技公司还要帮助金融机构在产业端提升风控能力和服务能力,在技术和业务方面构建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合作关系。

三是探索促进产业数字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金融监管部门应系统把握创新业务的合规边界,对创新活动实施动态监管,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健康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配套监管环境,促进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业务场景创新,研究出台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盈利计提和其他创新支持政策等。金融监管部门要研究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现有不适应发展形势的相关制度规制进行修改完善,以适应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做法,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数字金融监管技术,用科技赋能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

四是优化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外部环境。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将推广产业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在制度保障、税收补贴、融资来源和信用增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立协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和消费群体的多方交流沟通机制,引导产业数字金融健康发展。优化数据资源管理模式,完善面向各种应用场景的业务和技术措施,出台跨区域、跨产业、跨场景的数据管理办法,为金融业务开展提供安全、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打造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参与主体组成生态联盟,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产业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银行家》杂志主编:

0 阅读:2
银行家杂志

银行家杂志

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