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蔡世家—文王十子,蔡曹灭国

丽聪说历史 2023-06-02 13:39:38

周文王膝下共有十子,长子伯邑考,老二姬发,即周武王,老四周公旦,其余七子之中,最有名的当属管叔鲜和蔡叔度,但他们之所以有名,却是因为与殷纣之子武庚联手,与周公旦大战了好几年。首先来说说伯邑考,作为周文王最大的儿子,按理说应该被册封为储君,但根据历史记载,周公旦与姬发都是周文王最得力的两个人,所以周文王并没有册封伯邑考,而是册封了武王姬发。但是在《封神演义》与《天子传奇》中,却有不少关于他的描述,非常详细,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他的许多性格特征,都被描述的一清二楚,可以说,他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一部小说与动漫。言归正传,为何伯邑考身为长子,却没有留下明确的生平记录,甚至他的死亡日期也是模棱两可,只说他的死亡在武王灭商以前。这其中肯定有些蹊跷,毕竟,身为长子,有关他的记录并不多,虽然比不上姬发,也比不上周公旦,但是,他毕竟是长子,如果连一句话都没有提到,未免也有些说不过去。

再有一点,在中国的历史上,废长立幼,不是引起混乱就是引起战争,要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可偏偏伯邑考看起来就象是没事人一样,出奇的冷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第一点,就是事实太过残酷,在历史上是无法被记录下来的,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必须要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历史上有太多的事实,是无法被世人知晓的。他的敌人是姬发和周公旦,实力都很强。一定有伯邑考的记录,只是已经被抹去,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的本事,我想不到,也只有武王姬发,或者周公旦才有这样的本事。在权利与利益面前,无论是姬发还是周公旦,都是人,又都是年轻人,他们做起事情来都是毫不迟疑,杀伐决断,没有将这一代的伯邑考从史册中抹掉,已经算是仁慈了,只是在上面留了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记录。至于伯邑考,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只是他的运气不好,遇到了姬发和周公旦,只可惜他的运气不好,所以他的大部分功劳都落在了姬发和周公旦的头上,但你们要知道,文王的长子名叫“伯邑考”,是一个没有任何记录的王子。

接下来,就是管叔鲜和蔡叔度了,这两个人的确是无辜的,毕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这么写的,并没有任何的证据。就算他们真的要造反,只怕也是一个误解,当年他们并不在镐京,周公旦、召公、太公望三人都在一处,知道的更多一些,可是在管叔鲜和蔡叔度眼中,却是这些人密谋篡夺成王之位,那么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误会,或者是不平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判断,比如一个人想要说谎,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一个人掏出自己的手机,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精心编造的谎话都有可能被拆穿。这在以前,简直是匪夷所思。这场战斗很残忍,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管叔鲜、蔡叔度能够与武王、周公旦等人结为亲信,自然是有几分本事的,否则又怎么敢起兵造反呢?不过,到了后面,曹蔡两家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人才,这是为什么?我读过史记,得出了一个结论:无传承,如何继承?

曹国与蔡国虽是小国家,但彼此之间争斗激烈,而且变化莫测,态度摇摆不定,摇摆不定,不知天高地厚,时常嘲笑别的国家的衰败君主,这算什么?这就是自寻死路。蔡国在楚国的压迫下苟延残喘,几次三番的被楚国所征服,虽然也有过与齐桓公的婚事,可是这段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蔡女的骄傲,齐桓公将她赶出了楚国,让她彻底没了依靠。后随吴国出兵讨伐楚国,被楚国反扑,归入楚,从此亡国。曹国的曹共公,因为晋文公对他寄予厚望,对他的一根肋骨冷嘲热讽,后来,晋文公登基为帝,将曹共公带回晋国,险些将他斩杀,曹国也险些被他覆灭。再比如曹国最后一任皇帝曹伯阳,因为夜长梦多,听了公孙强的胡言乱语,想要一统天下,却不顾及当时的情况,出卖了曾经的大晋国,带着大军入侵宋国,最终被宋国所覆灭,而曹伯阳与公孙强,则被擒入宋国,斩杀于此,曹国就此灭亡。非作孽不可活,曹国、蔡国如此作孽,不被灭就奇怪了,周之亡,与姬之亡,也有很大的关联。

1 阅读:30
丽聪说历史

丽聪说历史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