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迹红旗渠,建成60年后再看:如今技术发达,却更难建成?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11 14:24: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一群农民拿着锤子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河”!

当时没机械、没水泥、没炸药,工人们吊在悬崖上,靠手工削平山头、打通隧道,耗时十年,修成了4013公里的红旗渠。

如今技术发达了,可你敢说有今天的“红旗渠2.0”吗?恐怕真不容易!这条水渠,不仅是工地,更是当年一代人用信念与双手“雕刻”出的奇迹,精神的力量才是真正不可复制的“工程设备”!

没有钢筋水泥,硬是劈开太行山

红旗渠的故事就像一场“天方夜谭”。要知道,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完全没有现代设备的情况下,用双手“凿”出来的!

当时,林县人决心要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人工天河,把浊漳河的水引到干旱的家乡。如今,再回头看,仿佛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没有重型机器,没有爆破设备,全凭铁锤铁铲和一腔热血。

工人们每天爬上百米高的悬崖,用绳索绑着身子,手里紧握着凿子和锤子,左一锤,右一凿。每次敲击,石屑飞溅,山体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痕迹。

有人被石块砸伤了手,有人脸上划出了血,但他们只是用布一缠,继续干。他们要劈开的是千年不动的山岩,身后是家乡干裂的土地、渴望水源的乡亲。

为了这条渠,数万林县人齐上阵,磨破了手掌,晒黑了皮肤。无论男女老少,全都上了“战场”。

工地上的生活也极为艰苦。住的是临时搭的帐篷,早晨第一缕光透过破旧的帐篷布,工人们就起身忙活了。吃饭,早上馍馍配咸菜,中午则是干粮。

山风呼啸,有时冷得刺骨,可没人退缩。要在悬崖峭壁上打洞开渠,光靠胆量可不行,更需要一股子韧劲。山体硬,工人们的决心比山还硬,工具简陋,干劲却不减。十年,林县人民用双手在太行山开出了一条4013公里的“人间天河”——红旗渠。

十年战太行

林县人民要修红旗渠,不只是为了自家喝口水,而是要改变家乡的命运。林县地处太行山,地形复杂,降水少,一遇干旱,全县80%的土地都成了“望天田”,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当时的领导和百姓下定决心:“既然等不到天降甘霖,我们自己开山引水!”

“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象征。

当时的林县人靠着这股精神,用手工开凿了211条隧道,削平了1250座山头,还架设了152个渡槽。每一个数字都包含着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是靠血汗换来的“成绩单”。

比如“青年洞”,是红旗渠中最著名的一段,因参与施工的多为年轻人而得名。这个洞长616米,完全在悬崖上打通。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青年们以铁锤为武器,靠人力一点一点凿开坚硬的石壁。

洞里寒冷潮湿,有时候一打就是一整天,汗水把衣服浸透了。大家轮流换班,日夜不断。许多工人脸上、手上都是血痕,辛苦到极致。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没停下,没抱怨,只有一句话:“再难也要修成这条渠!”

没有炸药,工人们就自己研制;没有水泥,土窑一座座建了起来,烧制石灰。遇到难题,大家就凑在一起开会研究,不懂技术就自学,方法再土也要想出办法。

有一位参加修渠的老工人回忆道:“那时候,我们不是在修渠,而是在跟命运抗争!渠就是我们的希望。”

在他的讲述中可以看出,这条渠对于他们不仅是灌溉用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对未来生活的承诺。

大家有一个共识——要在太行山上刻出一条水渠,连通河流和家乡。就是靠这股精神,林县人民坚持了整整十年,终于让浊漳河水流进家乡。今天我们再看这条渠,不仅是一条引水渠,简直就是一条“人间奇迹”。

从乡亲们义务支援到一代代工人的不懈努力,每一锤敲下去,每一铲挖出来,都是一种信念的坚持。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一步步向前,不仅要完成这条渠,还要把对生活的希望刻进太行山的石壁中。

技术再好,拼劲儿难找

今天的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拥有了不计其数的重型机械,还有高精尖的智能设备。可若真的让今天的人去重建一条红旗渠,恐怕依然难以实现。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那种数万人十年如一日的拼劲儿,那种“愚公移山”的集体意志,反而在当代少见。

现在有了现代化的设备,但面对类似的极限环境,工程团队大多更注重效率和成本,哪怕只是技术指标不符,也会权衡得失后改变计划。

若遇到难题,专业团队可能会提议绕道,而当年的林县人可没想绕道,而是“向前开路”——逢山开山,遇水架桥。用最简陋的工具在绝壁上打出一条水道,用汗水浇筑出红旗渠。

再看红旗渠本身,它不仅是一条引水渠,还是一面精神丰碑,刻画了人们对故土的挚爱和顽强不屈的斗志。现在很多人一提红旗渠,想到的可能是“世界奇迹”,却很少有人了解,这条渠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与心血。

今天,我们提倡效率,提倡质量,但红旗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集体的力量可以超越极限,可以创造出属于这个民族的“奇迹”。

红旗渠的建成,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它承载着人们的信念与拼搏,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所绽放的坚韧之光。

现代技术当然能够让工程更迅速、更精准,但那种上万人的齐心协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决心,才是红旗渠留给后人的真正启迪。在现代化的今天,技术也许能克服一切难题,可那种人心的力量,却是红旗渠之所以不可复制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

红旗渠精神的由来与发展.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10日

50年,红旗渠畔的变与不变 | 共和国精神地标.中国妇女报.2019-08-28

1 阅读:114
评论列表

伩蕊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