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由树木变成,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吗?厚900米的煤得死多少树?

解析冷知识 2024-02-02 03:36:51

在石油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大家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煤炭才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泛的化石燃料,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新鲜”的煤炭】

在全球七大煤炭储备量最大的国家当中,中国排名第二。

都说煤炭是由树木转变而来,证据何在?900米厚的煤层又得死多少树?

从植物到煤炭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人类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煤炭是由树木变成的。

简单将树木和煤炭归结到一起是不科学的,因为只要是植被,就具有转化为煤炭的潜力,其过程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

在最初的时候,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的能量,为日后的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植被都能转化为煤炭,也并不是所有的煤炭都来自植被。

想要真正意义上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煤矿,是需要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甚至是神乎其神的“运气”。

在煤炭形成最开始的时候,大量植被会被埋藏在地下,在时间的“催化”作用下,当中的纤维会逐渐富集起来。

受到压力的影响,这些纤维又会紧密相连形成厚重的沉积物堆积层。

在自然环境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植物尸体富集区域的水分逐渐被剥离,此时的这里就像一个天然的烤箱。

在经过高温烘烤之后,当中的纤维和有机物也会变得更加紧实,具备煤炭的雏形。

此后就是十分神秘的化学反应阶段,随着地表泥土的不断累积,煤炭在地下受到的高温高压越来越强烈。

在极端的环境当中,当中的部分物质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化学和物理反应,比如说有机物会分解成气体和液体烃。

这个过程可能十分漫长,需要数千年甚至是数万年的时间,最后终于到了煤化阶段。

随着物质的不断变化,开始形成黑色的煤炭,大量富集之后就形成了煤矿。

当然,煤炭也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等,由于植被年代的不同,再加上形成时气候环境的差异,煤炭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在古生代和石炭纪以及二叠纪期间的植被,在埋藏到地下之后,主要形成无烟煤和烟煤。

【不同的煤炭】

一个大型煤矿形成的时间可能需要数百万年之久,也需要种种机缘巧合,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个关于煤炭的时代

一般来说,要产生1米厚的煤炭,大约需要20米厚的植被尸骸作为支撑。

也就是说,要形成900米厚的煤炭,就需要大约18000米厚的植被尸骸,再经过特殊的自然演变作用下形成煤炭。

既然我们知道了煤炭的形成原理,可不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制备呢?

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来说,制备简单的煤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性价比不高,再加上对于植物的消耗大,不论是前期制备,还是后期烧煤都是不环保的,这个行业估计也没有人去做。

我们如今之所以比较重视煤炭资源,其原因在于它相当于是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种能源,不用白不用。

在过去,曾有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植被异常繁荣的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石炭纪。

据科学统计,这一时期形成的煤炭,占据如今煤炭储量的50%。

大约是3.6亿年前,随着地壳运动的活跃,地表有了极大的变化,气候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一时期的古蕨类植物数量尤其丰富,通过和太阳的光合作用以及对气候的调节,使得地球的更加湿润,适宜植被的生长,于是越来越多植被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植被生长极为茂盛,有的树木高耸入云,宛如科幻片中真正意义上的参天大树。

大量植被的出现,也造就了高浓度氧气的环境,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的氧气浓度是现在的2倍不止。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难以生存下去,但是古生物却可以很好的生存。

它们为了适应高氧环境,进化出了巨大的身体,这一时期的蜻蜓足够1米长,还有传说中的泰坦巨蟒等等。

【史前巨型蜻蜓复原图】

时代落幕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的这一动态平衡正在被造就它的植被所打破。

由于氧气浓度越来越高,导致火灾在地球的燃烧效率也在增加,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正在席卷全球。

此时地球的陆地还是“盘古大陆”时期,所有的陆地紧密相连,一场大火足以蔓延整个地球陆地。

据考古学家猜测,大火足足燃烧了30年,几乎将所有可燃物质焚毁殆尽才终于熄灭。

在此期间,大量的植被倒塌,进入到地层当中累积,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一座座大型煤矿。

但对于生物的残害还远远没有结束,大火燃烧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堆积在大气当中挥之不去。

幸存下来的动物,要么因为缺乏食物饿死,要么因为有害气体毒死。

【大火毁灭了一个时代也造就了另一个时代】

就这样,大约维持了10000年之久,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才基本恢复,幸存下来的生物开始复苏,逐渐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像这样的生物灭绝事件,在地球历史上不止一次,有的甚至会灭绝99%以上的生物。

地球周而复始,生物灭绝也意味着新的生物复苏,在历史的交替当中,总会遗留下种种痕迹,让今天的我们去探索悠久的历史。

恐龙灭绝

煤炭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仅是能源,还是见证了一个时代兴衰的“历史古物”。

参考资料:

【1】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大学;刘希圣;黄醒汉,王治同,迟瑛琳.石油技术辞典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08

【2】俞玉赟(译).简明自然百科全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

0 阅读:95

解析冷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