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谈“居民消费能力减弱”,看自己的袜子露没露脚趾头

府右街二子 2024-01-05 09:47:30

讨论居民消费不振或是减弱的原因,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居民消费都包括哪些。

“居民消费”,简单说就是,居民对生活物资和服务的总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生活物资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二是以其他方式获得的物资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好理解,就是“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形式。比如购买日用品,购买母婴用品,包括平日的油盐酱醋茶消费,以及衣食住行的开支等等。

“虚拟消费支出”跟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电商消费”可不是一回事,它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单位以实物报酬或实物转移等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商品和服务(如以物抵薪,产权抵薪);

二,住户自己生产并由自己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自建房和继承来的住房);

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在银行大厅和窗口办理业务时,经常有人推荐的那种服务);

四,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这个不解释,人人有经历)。

列出“居民消费”所包含的内容“清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所谓的“消费不振或减弱”是怎么来的。

不要以部分人的一时消费欲望不振或减弱做噱头,这不意味着居民整体消费都在减弱。这是误导。

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存在“此消彼长”这个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已完全消除了日用品和食物短缺现象。很难想象吧,上世纪八十年代,布票肉票粮票糖票还是一家之主日常操心的“必需品”。

现在呢?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大改变,居民消费结构中的以基本生存为主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体现质量与享受的需求则进一步提高。扪心自问,谁家还为“五斗米折腰”?谁家还把姐姐的衣服改改,再给妹妹穿?

统统都“大转弯”,有小房子的想换大house,骑电驴的想换有安全气囊的轿车,擦脸保湿以前用SOD蜜一抹了事,现在不介,保湿是保湿,润肤是润肤。说句良心话,早先擦嘴都舍不得用的卫生纸,现在女孩子哭一次,一把一把用,一屋子满地都是,没见谁用的心疼。

简单说就是,中国老百姓以基本生存为主的食品、衣着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大幅度下降,而体现质量与享受的生活需求在进一步提高。

这就是“此消彼长”现象。

来看看数据对比——

据新京报2023年1月17日讯,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

202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有,据中国商情网2023年7月17日报道:2023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588亿元。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05178亿元,增长8.3%。

针对中国2023年全年消费规模,英国《金融时报》援引花旗银行分析师的预测报道称,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1%,达50万亿元人民币。

50万亿的年度消费规模,从哪里看出“居民消费”在减弱?

我们不去看那些深奥的消费指数,工业指数和什么价格指数,就看自己的日常消费。

买菜,你买贵的新鲜时蔬,还是买5毛钱一盆的烂菜叶?逛超市,你买廉价的“临期”面包,还是买当天出炉的面包?外出旅游,你未必选择五星级酒店,但绝对不排斥性价比高的民宿。包括去饭店用餐,你愿意心甘情愿花几十块钱吃放心的狮子头,而不敢去品尝一块钱一个的狮子头。

疫情期间,人们的消费欲望被抑制,这是客观事实,而到了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消费欲望成倍数恢复,去年夏天的“淄博烧烤”,到现在全国发酵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这难道不是居民消费欲望在提升的表现吗?

何来“减弱”一说?

看问题别“以偏概全”,局部少数不代表整体大多数;“理性消费”也不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降低。

还是上篇文章的后问:今年你穿露脚趾头的袜子没?有没有更换已经局部泛黄的内裤?

0 阅读:0

府右街二子

简介:喜欢旅游、看书、喝酒、码字、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