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3月底,西北野战军遇到了一个连彭总都无可奈何的问题。
问题的根源,是胡宗南实施了一种新战术,该战术被彭总称之为“小麦滚子式战法”,而这种战法,饶是一向善战的彭总,都颇为头疼。
而在不久后,胡宗南的一个破绽被彭总抓到,但原本能对其重创的机会,却因西野一猛将的失误最终未能如愿。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令彭总大动肝火,甚至一度要撤掉该猛将的纵队司令员职务,改由他人来接任。
咋回事呢?得从青化砭战役胜利后说起。
一、青化砭之战
1947年3月,在“攻占”延安之后,胡宗南极为迫切的到处搜寻我西野主力。
这么着急的原因,是因为老蒋要在近日前来视察,若是到时让其知道陕北还有大量解放军的部队在活动,那“挂落”就吃定了。
而为了找到西野主力,胡宗南也是下了血本。
不仅派出了四架飞机不停巡视,还把十余万兵力派到延安以北的东西线上到处搜寻,此外,无线电侦测也加班加点,目的就为了一个,找出西野在哪里。
但从3月13日找到19日,胡宗南没有找到西野的蛛丝马迹。
那么在暂时撤离延安之后,西野以及中央机关究竟去了哪里呢?实际上,距离胡宗南不仅不远,并且还在谋划着如何歼灭胡宗南的部队。
具体的说,当时彭老总和西野,正按照毛主席的策略给胡宗南布下一个口袋。
自暂时撤离延安后,毛主席就在思考如何歼灭胡宗南的有生力量,他的总体策略是,利用陕北的地域之广、地形之险以及良好的人民基础。“钳制胡军并逐渐削弱之”。
按此部署,彭老总在青化砭一带布置了一个“口袋”。
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两侧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地,只有一条咸榆公路从中间通过,正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地方。
但要想在这里打伏击战,就得先把胡宗南引过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彭老总安排西野1纵独立1旅2团伪装成主力部队,大模大样的向延安西北方向转移,期间有节奏的对胡宗南部进行抗击,以便让其彻底上“套儿”。
果然,胡宗南上当了。
得到前线部队上报发现“共军主力”的消息后,胡宗南大喜,迅速派出其整编第1师、整编第90师足足五个旅的兵力扑了过来。
并且,为了早点歼灭“共军主力”,胡宗南不顾部下提出的质疑,强令部队迅速往青化砭开进。
由于彭总布置得当,胡宗南的先头部队第31旅毫无防备的进入了西野的包围圈,最终,仅一个多小时,该旅便被西野歼灭,旅长李纪云等人被俘。
而在战后,胡宗南恼羞成怒,随即就派出了整编第1军和整编29军卷土重来,试图以优势兵力来找回面子。
不仅兵力众多,同时,胡宗南又改变了战术。
他为了防止被西野各个击破,特意要求部队集结在一起行动,这么一来,国军就像是一个石滚子,虽说行动较为缓慢,但由于兵力密集,还真让彭总找不到下口的地方。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西野成立时,兵力不过三万,对上胡宗南的二十余万大军,也只能是寻找时机逐个歼灭。
因此,面对这一情况,彭总相当头疼。
在当年他给军委的电报中他就说到,敌人以十个旅布成方阵,间隙小、纵深大,这种“小麦滚子式的战法”,不易寻到歼敌机会。
不过,在彭总头疼的同时,胡宗南也很苦恼。
十个旅那就是数万大军,而这数万大军猥集在一起行动,安全是安全了,但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第一个就是部队行动不一,毕竟都知道国军部队的素质,而几万人集中在一起更加会放大这种不统一。
其次则是给养,几万人每天人吃马嚼那可是一个大消耗,而陕北本就贫瘠,不然西野的条件也不会那么苦。
所以,在行动了几天后,胡宗南的部队中是怨气冲天,加上疲惫不堪以及给养发生了困难,胡宗南不得不下令,让一部分部队撤回蟠龙、青化砭休整。
也正是胡宗南的这个安排,让彭总抓住了战机。
二、照搬战术酿失利
彭总的计划是,利用胡宗南部撤回蟠龙、青化砭的机会,在其途中对其进行伏击,具体的说,就是在永坪一带设伏,最大化歼灭这股敌人。
按照情报,胡宗南部要撤回的先头部队,是其第29军12旅以及该军直属队。
而带领这股部队的则为29军军长刘戡,考虑到29军颇有战力,加上出身黄埔一期的刘戡也是个能打之将,所以,在挑选由谁来负责阻击时,彭总颇为谨慎。
挑来挑去,彭总挑中了西野1纵司令员张宗逊。
张宗逊也是一员猛将,当初在抗战时期,张宗逊便是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参加过包括百团大战在内的多场战役。
到了1947年,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成立,而司令员正是张宗逊。
而西野组建之后,张宗逊担任了1纵司令员,正因如此,彭老总才安排张宗逊这样的大将前去对付刘戡。
接到任务之后,张宗逊经过考虑,决定效仿之前彭总在青化砭的策略,引敌人进包围圈,然后在永坪一带对其围而歼之。
按理来说,这种策略是有效的,毕竟不久前就取得了战果,加上有张宗逊这样的猛将指挥,此次伏击战理应很顺利才对。
但最终的情况却是,这次永坪之战,打的很不好。
一来,国军在吃了上次青化砭的亏之后,已经有了防备,尽管也进入进入了张宗逊设下的包围圈,但遭到伏击后,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很快组织起了反击。
而上次青化砭之战,国军31旅由于毫无思想防备,所以在遭到伏击之后,当即就乱成一团,几乎丧失了战斗力,因此也就给了西野机会,而这也是为何那次战斗会结束那么快的原因。
但这一次永坪之战,敌军却并没有出现乱成一团的情况,相反,还有条不紊的组织队形开始反击和突围。
其次,刘戡确实有一定的能力,作为曾在忻口会战中指挥军队能毙敌万余人的将领,刘戡的水平,比青化砭之战中的国军31旅旅长李纪云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因此,在遭到西野1纵的伏击之后,刘戡迅速指挥部下变换队形,开始借助地势实施反击,由于阵形严密加上打法有效,以至于西野1纵久攻无果。
考虑到再打下去必然引来敌援军,因此最终,1纵只得撤退。
此战,刘戡仅损失了600余人后便成功突围,所以从战果来讲,1纵显然是没有完成任务的,而这么一来,由于此战的失利,西野军中一度出现了“张宗逊应当撤职”的声音。
按理说,这只是一次失利而已,有道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没打好吸取教训下次打回来就是了,咋会到了撤职的地步呢?
实际上,这背后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张宗逊身上。
抗战结束后,张宗逊最开始是在晋察冀工作,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期间,他担任大同前线指挥员,负责指挥此次攻坚战。
而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这次攻坚战,我军派出了9个旅30个团的兵力,涵盖晋察冀军区、晋绥野战军和地方武装。
但在如此优势兵力之下,此战打的极为不理想。
当然,不理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傅作义的部队太能打,以及指挥层面存在一定问题,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场战役最终是以大同、集宁相继失守而结束的。
此战后不久,张宗逊被调至陕北,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但上任伊始,就又吃了一个败仗。
这次败仗,便是西华池战役,由于在敌情、地形上的侦查不到位,以及在作战部署上的不灵活,导致一场原本师可以打好的仗,打成了一个消耗仗。
最终,因敌援军迫近,我军不得不撤出战斗。
大同集宁之战就不说了,而西华池之战已经让张宗逊的指挥能力受到西野战士们的质疑,这又来了一个未能达到战果的永坪之战,自然就放大了这一点。
所以,西野中这才有了撤掉张宗逊职务的声音。
三、一上将仗义直言
对于张宗逊的此次失利,一向火爆脾气的彭老总也是非常恼火。
恼火的原因,一来是打乱了他的整体规划,毕竟这次失利会让敌人更加谨慎,这必然会让接下来对胡宗南“逐渐削弱之”的战略增加难度。
二来,西野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一次失利对其他野战军可能算不了啥,但对西野来说,这种失利的成本真的太高。
鉴于此,彭老总恼火之余,也考虑了撤掉张宗逊职务的想法,同时,对于一纵新的司令员,彭老总也有了新的人选。
谁呢?正是有着“独臂将军”之称的贺炳炎。
贺炳炎将军也是一位猛将,进入解放战争后,他在晋绥野战军中任3纵副司令员,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勇猛,贺龙贺老总就曾评价他说,“烧火棍到贺炳炎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
但在得知自己将接任1纵司令员后,贺炳炎将军却找到了彭老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意思很简单,1纵继续由张宗逊担任司令员即可,而自己可以来当他的副手,协助张宗逊打好仗。
不仅如此,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指挥经验的将领,贺炳炎还对永坪之战的失利进行了分析。
在他看来,这次失利的责任也不完全在张宗逊身上,还有一些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比如西野的装备与国军的装备对比。
西野装备很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曾经陈毅来西野参观时就因此大吃一惊,回去后对华野干部说,知道西野苦,但没想到那么苦。
但反观国军,尤其是刘戡的部队,那装备可要比西野强太多了,因此这就导致在火力上西野逊色于国军。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国军极有可能是将计就计。
青化砭一战,西野打的是国军措手不及毫无防备,因此胜利来的很快,但国军在有了教训之后,肯定会有防备,并且也会研究如何破解西野这种战术。
不然的话,以刘戡这种水平的人,怎么会顺顺利利的进到西野包围圈呢?极有可能是他要的就是这样,准备来一个将计就计。
况且,青化砭的胜利,已经验证了这种伏击战术是可行的,而这次失利,更多的是其他因素。
当然,贺炳炎将军这些话也不是为了给张宗逊开脱,他也是就事论事,合情合理的分析而已,并且他一向是个直性子,心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
因此,贺炳炎将军就觉得,如果因为永坪一战的失利就把张宗逊的职务撤了,未免有些武断,所以,贺炳炎将军提出,1纵继续由张宗逊指挥,自己只当个副手就可以。
不仅如此,贺炳炎将军还向彭总立下“军令状”,如果部队再失利,那他甘愿受军法处置。
贺炳炎将军的仗义直言,最终让彭总改变了主意,而之后,1纵在张宗逊和贺炳炎两位将军的配合下,在不久后的羊马河战役中牢牢牵制住了胡宗南八个旅的主力部队,为2纵全歼敌第135旅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