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能力有多强?蒋介石评价:他最大本事,就是让人看不出本事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4:41

作为开国元帅之首,朱老总却往往被人忽视其军事才华。

很多人提到他,都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资历老”、“本事据说很牛”,但就是不知道具体牛在哪里。

事实上,朱老总是具备有极其卓越的军事才华的,只不过,由于他很少具体指挥某场战役,所以就导致了不少人对他的军事才华认知不足。

而他在1947年“蹲点”晋察冀军区时的作为,以及经他调整后晋察冀取得的辉煌成绩,深刻证明了一点:

共和国第一元帅,绝不仅局限于是个名将,更不是靠资历这么简单。

一、

晋察冀军区,曾经是八路军的模范根据地。

五台分兵后,聂帅带着3000余将士白手起家,不仅开辟和建立了晋察冀根据地,还一步步发展壮大。

至1938年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就下辖70多个县,部队多达十万人。

到了抗战结束,晋察冀根据地的部队人数,更是达到了21万人的瞩目成绩(包含两个野战军以及地方民兵部队)。

这份成绩,放眼当时全国,在我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后,晋察冀军区却跌落云端,别的不说,单是在军事上,就接连遭受失利。

最大的失利,莫过于集宁、大同以及张家口。

先是在1946年7月到9月,晋察冀军区原本计划想要解放大同和集宁,但由于指挥失当以及轻敌懈怠等多种因素,导致原定计划任务没能达成,最终无奈撤走。

之后,又在当年10月,再次痛失张家口。

张家口的失守,对我军在华北战场的影响极大,甚至已经达到了极为恶劣的地步,傅作义也自此在华北占据主动权,而我军也不得不暂时被其牵着鼻子走。

此战之后,晋察冀军区内部又爆发的严重的冲突。

当年10月22日,在晋察冀军区的总结会议上,时任2纵副司令员的郭天民,一时没忍住火爆的脾气,当场对聂帅炮轰。

郭天民当时就提出,聂帅一是裁军上有失误,二就是轻敌。

除了郭天民之外,还有部分其他干部也对军区领导有意见,而这还只是当时晋察冀军区内部存在严重问题的一个缩影。

换而言之,当时的晋察冀,存在还有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我军其他的战略区,却在一路高奏凯歌,比如成绩最好的华东野战军,就先后取得了包括宿北、鲁南以及莱芜等多场胜利。

还有东北野战军,同样是成绩耀眼,在林、罗等人的率领下,不仅稳住了阵脚,同时取得了四保临江的胜利,使得我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夺取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另外,西北野战军和晋察鲁豫野战军的成绩,也是相当不错。

总而言之就是,当时除晋察冀之外,剩余的我军四大战略区,每一个都有着引人瞩目的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成绩垫底的晋察冀军区,自然是脸上挂不住。

所以,晋察冀军区的领导干部,心里都憋着一股子气,每一个人都知道,晋察冀军区的情况是不能再继续恶化下去了。

如果继续恶化,脸上挂不住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会对我军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战场都造成影响。

因此,大家都期待能改变,但如何脱胎换骨再创佳绩,就成了一个难题。

关键时刻,朱老总主动请缨,来到了晋察冀。

二、

朱老总之所以来晋察冀,是源于毛主席的那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踏上了转战陕北征途,期间,在当月的29日,中央于陕北一个叫做枣林则沟的小村子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

按照毛主席的想法,他是要牵制胡宗南的兵力,好给全国战场减轻一定的压力,因此,他作为吸引胡宗南的“诱饵”,不能离开陕北。

所以,毛主席当时就风趣幽默的建议,“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嘛”,意思就是中央的五位核心人物,要分开行动。

这样的话,即便是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也不会影响到中央对全国战局的指挥和领导。

于是就这样,朱老总和刘少奇同志,率领中央工委,东渡黄河,一路辗转后,最终来到了晋察冀。

而在抵达晋察冀之后,朱老总与聂帅经过深谈,最终决定,留下来“帮一帮”聂帅。

那么,朱老总是如何帮助聂帅解决晋察冀存在的问题呢?他所做的第一步动作,就是先调研谈话。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老总显然是吃透了这句话。

刚抵达晋察冀之后,朱老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找人谈话,而谈话的目的,便是要找出晋察冀为啥会打这么多败仗。

毕竟,每一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说出来的理由也就不同。

包括聂帅,自然也有他自己的说法,但这从严格角度来讲,都算是一面之词,只听他一个人的,是不能真正弄清楚个中原因和真相的。

所以,朱老总在那段时间里,就是不停的找干部谈话。

不仅如此,在谈话的同时,朱老总更多的就是当一个听众,不去表态和责难,更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提出批评。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介入到纷争里面。

比如在与郭天民的谈话中,他更多的问题,是放在了了解细节上,包括郭天民的怒火从何而来,这背后又有什么渊源。

在一番摸底了解之后,朱老总开始了下一步的动作。

这个动作,叫做鼓舞士气、团结同志,具体的做法,是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对聂帅直接发难的郭天民,朱老总的做法是,让他认识到错误后,又找机会让其去了晋察鲁豫。

而像同样心里充满怨气的郑维山,他在和朱老总谈话时,要求把自己调离晋察冀,但朱老总却没有听他的。

不仅没有让郑维山离开,而是耐心听他发牢骚,然后好言安慰,告诉他晋察冀有的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人与人的情况不同,处理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这便是朱老总灵活的手段。

当然,仅仅是这样,尚不能显示出朱老总的厉害之处,尤其像郑维山这样的虎将,更不会仅因为朱老总的几句话,就真的安心留下来。

所以,接下来的重建晋察冀野战军,才是朱老总工作成绩中的重头戏。

三、

而要想重建晋察冀野战军,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存在的历史问题。

晋察冀军区,在当时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军队的后勤供给,一直是由各单位独立核算和解决的。

具体的情况,则是军区的很多部队,都有自己的经济部门,不仅有田产,还经营有店铺等。

一而这就造成两个严重问题,第一是战斗力下降,毕竟没有哪支作战军队,能在经商的同时还保持有极强的战斗力。

第二,就是各单位之间因为有自己的经济单位和店铺生意,就导致在调动的时候,会牵涉到一系列的利益问题,从而闹得矛盾重重。

毕竟,一旦牵涉到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然,存在这种情况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初在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被严重封锁,各种物资供应极其困难,聂帅也是不得已之下,才不得不搞生产外加做点生意用来救急。

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聂帅身上。

而面对这种问题,朱老总首先确定的大方向就是,晋察冀军区内的所有军分区以及野战军,必须全部退出经济生产,把精力都放在训练和打仗上面。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军队战斗力。

同时,建立专门的后勤机构,对各种物资的供应实行统一管理,严禁各部队私自建立所谓的小金库。

总而言之就是,军归军,民归民,把军队正规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如守财奴一样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牢牢不放。

表面上看,朱老总的这个改革,似乎并不算什么。

但实际上,往深处去看,就会发现他这个措施,可以说是直接抓到了要害,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晋察冀之所以在之前的战役中屡屡失利,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全局指导能力。

比如大同集宁战役,便是如此,各单位部队做不到协同作战,更谈不上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动,自然是会吃败仗。

而这其中,并非是聂帅真的不具备这个指挥全局的能力,若聂帅真的是一个庸才,当初也不可能开辟出一个模范根据地。

归根结底,就是部队在发展壮大之后,因部分历史原因,导致牵绊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束手束脚,无法施展开来。

一支军队,做不到全局统一和号令一致,还谈什么打胜仗?

说白了,就是当时的晋察冀,陷入到了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中,并且被这种模式所牵绊和限制。

而朱老总的做法,恰恰就是让其摆脱“小农经济”,比如建立统一的后勤管理体系,仅是这一点,就能让军队逐步实现统一指挥。

而在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任何一支晋察冀军区的在编部队,都能就近在兵站领取给养和装备,这放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时朱老总的做法,已经是十分接近了现代化军队管理的模式

四、

后勤问题解决的同时,还需要解决的,就是明确指挥机构和领导班子人员问题。

由于之前的成绩不理想,晋察冀野战军在1946年年底被裁撤,而朱老总的大方向是重建晋察冀野战军,因此,新的野战军由谁来负责,就是一个重中之重。

而在任命干部上,朱老总本着“能者就上,不能就下”的大原则,大刀阔斧的彻底把之前的所谓山头全部打乱。

比如,新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是来自晋察鲁豫的杨得志,而政委,则是来自抗大系统的罗瑞卿,同时,参谋长则有在44年9月份才来到晋察冀的耿飚。

唯一在司令部领导班子里有“老资格”的,那就是杨成武,不过杨成武当时只是第二政委。

这个做法,打掉了所谓的“山头”观念以及“老资历”说法,司令部领导班子明显年轻化(当时杨得志只有36岁,其余人也在40岁上下)。

年轻化,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精力,而不谈山头和资历,就代表了任人唯贤。

对于下面的部队干部,朱老总也是进行了重新安排,当然,还是抱着“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宗旨,对各部队的领导逐一重新认定。

而能做到这些,也只能是朱老总,以他的身份,完全能不怎么顾忌从前的关系、感情之类的因素,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领导班子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完善各项制度以及整训军队。

因为有了统一的后勤管理体系和机构,军队不再有因为自身的财产和生意导致分心的情况,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训练之中。

而有了明确的野战军指挥机构,相互之间也有了清晰的职权和责任,就不会再出现推诿扯皮。

从部队整合到战略规划,再到几乎涉及到具体的作战部署以及后勤保障等诸多细节,朱老总就是通过他的一系列组合拳,一点点的把晋察冀军区之前糟糕的情况,扭转了过来。

再加上不间断的作战训练,最终,晋察冀军区焕然一新。

五、

1947年10月,两场大捷,是朱老总改革晋察冀后交出的最好答卷。

先是在当年10月11日,改革和整编不久的晋察冀野战军,派出2、3、4纵以及炮兵旅,在司令员杨得志、第一政委罗瑞卿、第二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

此战,晋察冀野战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方式,共歼灭国军1.7万余人。

清风店战役的胜利,是一次检验部队和建立部队信心的极好机会,而胜利的结果也说明,朱老总的改革起到了效果。

之后,晋察冀野战军再接再厉,又在当年的11月,取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

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意义十分重大,其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攻克大中城市,是我军首开城市攻坚战(尤其是平原城市攻坚战)的先例。

而这,就为我军在之后的战役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接连取得两场胜利后,晋察冀军区士气大振,曾经张家口失利所带来的阴影与郁闷,至此一扫而空。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老总几个月来的改革与整训,正是他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晋察冀重新扬眉吐气。

化腐朽为神奇,朱老总就是这么厉害!

结语: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把这句话放在朱老总的身上,显然是最为合适不过的。

他的军事能力,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场战役、某一次行动,而是上升到能建立和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这便是名将和统帅的最大区别,而蒋介石就曾评价过朱老总,说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人看不出有什么本事。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这个意思,因此,作为共和国第一元帅,朱老总当之无愧。

0 阅读:0
史晓生追寻历史

史晓生追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