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王安石均曾进行“医疗改革”,但难逃“腐败”

史海撷英 2024-11-19 19:31:49

关于宋代医疗,北宋著名的两次变法其实都有涉及其中,早在庆历年间,参知政事范仲淹应宋仁宗之召,发动了“庆历兴学”,这场被誉为北宋文人政客之根基的改革中,除了加大了科举的适用人群的选拔,也同样对“医学”进行了扶持。范仲淹本人曾说出过千古名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他漫长的求学岁月中,深知宋朝医疗力量的薄弱,因此大兴发展。

而另一位还需二十余年才成为北宋朝廷“名相”的王安石,在庆历时期,先后在扬州、鄞县落实范仲淹所推行的“兴学”。与范仲淹不同的是,王安石更注重地方医疗,这为后来王安石在其“医疗改革”事业中,奠定了侧重民间医疗的风格基础。北宋早期,因为宋承唐制,以中央“太医机构”管理地方医疗,因此造成的效率低下,让落后的“巫医”占据民间主流,枉死者颇多。

医疗之殇仍待良相之挽救。直到熙宁年间,民间医疗等来一个王安石唤醒的春天。

扶持“医生”、下放人才

1、鼓励培养、扶持医生团队

唐五代乃至北宋中前期,太医的诞生途径极为苛刻,在北宋“太学”尚未建立前,太医主要来自于“补荫”以及贵族子弟。这种医疗人才的获得方式与科举也是类似的,有着一定的限制性,例如“国子监”,对官员的品级也有着门槛要求。

但随着庆历兴学形成的风尚,中央的“医科大学”太医局,开始逐渐发挥出来医疗教育机构的才能,吸纳更多的人才。到了王安石执政时,他对民间学子设立了“三舍法”,以此来培养从民间—中央的晋升渠道,而“三舍法”,医学也同样用之。

“三舍法”是公平的选才之法,在地方设立相应的“医学学科”,这是民间学子进入汴京的一个机会。而学习优秀者,就可以通过上舍晋升到“太医局”,成为国家级别的医疗人才,而太医局的“奖学金”也是极高:“上等月给钱十五千,毋过二十人。中等十千,毋过三十人。下等五千,毋过五十人”,太医局亦分为三等,对医学生进行补贴,更胜三舍法的力度。但同样的,太医局仅仅只招生“三百人”,可见想留在太医局,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如此一来,北宋中后期就诞生了大量的医疗工作的人才,到了宋徽宗时,“医学三舍法”被设立出来,这意味着北宋后期,南宋时期,“医学”被看成十分重要的学科,这与范仲淹、王安石推动的重视医学人才制度息息相关。

2、人才下放,增加宋代医生的适用场景

王安石在地方任过官,既和范仲淹一样清楚地方医疗水平的低下、医疗物资的匮乏,也洞悉民间“巫医”的危害之大,究其根源,那还是因为中央的医疗人才全部都“困在”汴京,鲜有人走入民间。

所以在扩大了医疗人才的“录取”之后,下一步该考虑的是将“医生”合理利用分配。中央医疗人才的下放,根源是“一线城市”汴京、洛阳的人才过剩,地区人才稀缺,因此便“令立校试之法,随所试中高下分遣”,然后根据“诸路州军有大小远近之殊”来分类相应的人才和人数,由此可见,除了单纯分配到地方之外,也有医生被分派成为“军医”,北宋时医生的就业场景实现广泛化。

《宋会要》对此描述颇为具体,而且由中央下放的“太医”,还起到了地方医疗机构“总长官”的职能:“州委驻泊医官,县镇选差善医之人,多方救治”。所以,王安石的“医疗体系”打造,可以看作为“裂变式”的生长,这种政策起到最直接的作用,首先是恢复了地方、军镇、山区农村医疗的活跃度,其次便是打击了北宋民间“信巫不信医”的荒唐局面,让宋代医疗走向理性和广泛。

对于下派的“太医”,中央太医局也有相应的鼓励机制,如给予“教授职称”:“科置教授一,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而此处所说的教授,和如今的学术教授意义是一致的,所谓翰林医官是当时宋朝最高级的“太医”,教授职称是专属给一些外派人员,翰林医官不得参与,由此可见对“外派太医”还是有着极大的公平属性和鼓励手段的。

增加民间药物拥有量,压缩医疗价格

虽说王安石变法因为太过刚烈而伤害百姓利益,但他本人也还是站在“天下安康”的角度去进行执政。北宋时,“官营药局”就是出自王安石之手,在熙宁九年(1076年),宋代著名主要服务于民间的慈善机构:“熟药所”正式诞生。

熟药所全名为“太医局熟药所”,设立的意义与宋朝皇家专属的“药局”:尚药局、御药院有所不同,这是真正服务于百姓的药物机构,这也意味着,高端的医疗资源不再被统治者、士大夫阶级单方面垄断,由北宋朝廷出面,正式开放渠道惠及人间,这也是宋代医疗人性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熟药所出现之后,生意异常火爆,受欢迎程度到什么地步呢?那就是,慈善机构不仅没有巨亏,还赚得了一部分利润。

《宋会要》对此记载的是:“太医局熟药所,熙宁九年六月开局,至十年六月,收息钱二万五千缗,计倍息”。虽然二万五千缗对于当时的北宋政府而言不是很多钱,可这部分收入却说明了民间对“官方药物”的一种高需求度。

熟药局开设后,官营医药的慈善属性对民间“高昂医疗费用”现象的打击也是极大,因为熟药局在带头拉低市场价格,从北宋开始,这种情况便一直存在,直到南宋《武林旧事》所记载“其药价之时直损三之一,每岁糜户部缗钱数十万,朝廷举偿以之。祖宗初制,可谓仁矣”,这才反映了数十年的变化中,官营药局所坚守的“惠民”之祖制,打压了市场药物价格直跌三分之一,而且还让户部大量贴钱,且不论这种方式是否对经济健康,最起码朝廷的本心还是延续了王安石的“医改”出发点所发展着。

医改宿命:虽延续最长,但难逃“腐败”之祸

在宋徽宗时期,熟药局被改名为“惠民局”,除此之外,还增设了六家主要的机构,即便是北宋末期这种慈善方式依然在持续着,而南宋时,还被带到了杭州,宋代杭州的“官营药局”则是因此响彻当时的中外商圈,其成绩可见一斑。

但这种“和谐发展”的势头就真的陪伴宋朝直到南宋灭亡才消失吗?

实则不然,在南宋中后期,腐败现象逐渐侵蚀了“官营药局”,不仅严重地打击了官营药局“慈善”属性的本质,还让王安石变法中唯一获得长久的“医疗改变”最终难逃于“腐败执行”的命运。

周密的《武林旧事》讲述了官营药局打压了市场的药物价格,但也同样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户部在亏本”。宋代冗官现象是极其严重的,冗官很大程度来自于“腐败”,而南宋时,这种腐败更是猖狂至极。随着户部的逐渐亏本,相关的南宋官员没有“好处”可赚取,因此便开始对药物的成本进行暗箱操作:“然弊生百端,往往为诸吏药生盗窃”,监守自盗,官员盗窃药物的情况已经滋生,除此之外,还有滥竽充数者:“至于樟脑易片脑,台附易川附”,货不对板、低价药充高价药,官员的腐败以侵占“朝廷补贴为主”。

因此在南宋中后期,这种腐败导致官营药局的属性已经变质,而朝廷对此毫无办法,时人称:“所谓惠民者,未尝分毫及民也”。虽然药局没有被废除,可已经偏离了王安石进行“医改”进行“补贴”时的初心,药局和当时的“青苗法”、“免役法”一样,成为了官员的“敛财工具”,加深了当时的冗官问题。

但相比王安石一系列的变法,“医疗改革”所延伸出来的“医学生”选拔、培养制度,医疗费用的压缩方式的确是有利于宋代的社会发展,也正是因为在早期朝廷愿意花钱,才让这种惠民政策得以落实,即便是后期因为腐败而崩溃,可官营药业的稳定性也仍旧不容小觑,为社会医疗资源提供了巨大补充。

宋代医疗制度比起前代有着更充分的进步发展,除了国内的医疗技术、医疗资源以外,当时进口医疗也对宋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辅助作用。而北宋两次变法中,都对医疗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决策,这也意味着宋代“全民医疗”概念的兴起,这是社会财富给予朝廷信心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北宋医改的命运和意义,既漫长又充实,发散了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人性光辉”。

0 阅读:1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