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亲情和仁义,人人都要念,但有些人却为之付出的代价太大

老丘讲古书 2025-02-21 10:58:05

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第三次伐随的路上,楚文王熊赀(音资)即位。

他在楚国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在位十五年,南征北战、开疆辟土,更是首位北进参与中原争霸的楚王,最后的归宿也跟他的父亲一样死于征伐的路上。

即位后不久,为了打通北进中原的道路,楚文王随即发动了对申国的征伐。

要攻打申国,必须要经过邓国,如果绕过邓国的话路途太远,所以借道邓国是最好的选择。

楚文王的母亲是邓曼,也就是邓国的公主,当时邓国的国君邓祁侯的姐姐。

邓侯听说楚文王要借道,他的反应是很善意的,他认为楚文王就是自己的亲外甥,给外甥的军队让个道那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他作为舅舅还很好客的设宴款待了楚文王。

老丘以为,如果邓祁侯是普通老百姓,那他的做法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兵者国之大事,怎么能以百姓亲情为判断依据呢。

如果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当时这么多诸侯国哪个不是沾亲带故,还用得着打打杀杀吗,大家和和气气的和谐发展多好啊。

邓祁侯的三位分别名叫骓甥、耼甥、养甥的外甥听说了这件事后,连忙劝说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趁机做掉楚文王,但是邓祁侯不同意。

其实早在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楚国联合巴国就借机吞并了邓国的附属国鄾(音优)国。

这其实已经表明了楚国的野心,所以三位外甥继续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认为邓国极有可能会被楚网吞并,而且应该就是亡在这位楚文王手里。

因为这位楚文王跟他爹一样,也是个充满野心的好战之人。一旦楚国灭了申国,那么回过头来极有可能来灭邓,到那个时候邓国岂不就是砧板上的鱼肉,连援军都叫不到了。

这么分析过来,这个道理一般人听了都会想明白,但是这个邓祁侯真的不光是人傻,而且还很天真。

他的脑中一直认为,楚文王是他亲外甥,如果自己去杀了亲外甥,岂不是禽兽不如,那么老百姓怎么会怎么看待他,恐怕连他祭祀过后的食物分给老百姓时,都会被唾弃。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春秋争霸年代,作为一国之君,还想着自己的仁义道德,简直是一种悲哀。

三外甥听了之后差点晕过去,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考虑祭祀后的食物有没有人吃的问题,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们就直接顶了回去。

他们说如果不听从,恐怕会连祭祀的机会都没有了,你还要考虑什么祭祀后剩余的食物给谁的问题吗?

这个话其实说的已经非常重了,先不论顶嘴是一个很冒犯的事情,更不用说这样的话简直就是在诅咒邓国将亡国,而邓祁侯将是一个亡国之君。

这种逆龙鳞的做法,换做一般的诸侯早就将三外甥咔嚓了,但他却并未做,而只是继续明确说自己不同意。

果然,楚文王灭了申国之后,第二年在回国途中就对邓国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的邓国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彻底成为了楚国手中待宰的羔羊。

庄公十六年,楚国又一次对邓国发起进攻,灭邓国。

老丘以为,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国君如果满脑子都想的都是亲情仁义,那么他离灭亡也不久远了。

亲情当然要念,仁义也是要为,但在生死存亡面前,活着却是第一重要的。

庄公六年 - 楚文王伐申过邓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耼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