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资家族:虽荣华富贵未能保住,但好歹也有名人辈出

三国可不求甚解 2024-04-23 04:55:21

在三国中,算上后期《三国演义》的渲染,出了好几对耳熟能详的CP,我们熟知的有:诸葛亮的北伐干将关兴和张苞、曹操的两大贴身护卫许褚和典韦、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孙策的两大谋士张昭和张纮、东吴的两大捕虏手潘璋和马忠等,就连三国杀的卡牌也是将这些人放在一起的。不过这些人物的传奇多少都有演义的成分,而真正能称为CP的其实就一对:刘放和孙资。

二人从秘书郎起家,先后任秘书左右丞、中书监和中书令,又同时加封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和卫将军、封侯、特进等,官至一品大员,历经曹丕、曹叡、曹芳三任皇帝,一辈子奉献在了中书省里,真是形影不离、兄弟情深。

不过刘放的后代不成才,传了两代就找不到传承了,最终淹没在浩瀚史海中了,我们就不介绍了。孙资的后代虽然也不怎么显赫,达不到我们这个合集规定的祖孙三代三品以上官职的底线(底线就是用来不断突破的),但胜在出了好几个名人,所以有点看头的,今天就费点笔墨介绍一下。

前面虽然介绍了孙资的履历,但小编估计,即便一些三国迷,平时也没在意过这个人,更遑论其他人了。说起孙资的能力,我们不用多怀疑,看看传记就知道,他以及刘放竟然是和郭嘉、程昱、董昭、刘晔、蒋济等合在一个传里的。

说明什么?

说明他也是一个谋士,而且是可以和郭嘉、程昱等人相媲美的谋士!

孙资年轻时就受到王允、贾逵和荀彧的赏识,尤其是荀彧,眼光贼毒,赏识和提拔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能臣干臣,他对孙资的评价“北州承丧乱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君乎”,意外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孙资的才能很是出乎荀彧意料。其任中书令以后,多次劝谏曹丕、曹叡打消征讨蜀汉和东吴的计划,认为蜀吴尚强,出兵肯定无功而返。东吴派周贺出使辽东公孙渊时,曹叡想派兵去拦截,众人认为难以建功,只有孙资认为可以获胜,最后果然应验。这里史书措辞为“惟资决行策”,和当年郭嘉劝曹操北伐乌丸时“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一样,说明孙资这个人的能力和郭嘉差不多,都能预判胜负,洞察力超人。后来,孙资和刘放又一起支持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取得灭国胜利。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小编吹的孙资能力和郭嘉差不多,但从史书中看到的表现,明显不能和郭嘉相提并论。导致这种局面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所处的时代不同。郭嘉身处群雄割据时代,每个势力的实力都很小,输赢一战可以定乾坤,打徐州的吕布、幽州的乌丸都是如此,也就打袁绍及他的儿子们费事一点;而孙资所处三国鼎立之时,蜀汉和东吴的力量都很强,按照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根本找不到战胜的希望,比他牛的贾诩、程昱、蒋济等人,也都活到了曹丕称帝以后,但照样在军事上没啥建树。二是所处的职位和性格使然。孙资的职务是中书令,这是曹丕专门设立的职位,类似如今的秘书。你见哪个秘书对外嚷嚷,领导的哪个决策是自己出的,哪篇文章是自己写的?孙资身为一品高官,这点情商还是有的。

当然了,人无完人。孙资的优点和长处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缺点和毛病知道的人却不少,这也是他最为世人所诟病的。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本来想托孤给燕王曹宇,可是孙资、刘放和曹宇有矛盾,不断地在曹叡面前吹风,让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曹魏政权就此覆灭了。刘放和孙资也成了曹魏最大的罪人。

1.第一代

在之前文章介绍的一品以上名人中,一般第一代的后人都是三品官起步,这样才有可能奠定豪族的基础。而孙资则没这个运气,他的儿子不知是能力太不行,还是寿命太短,没能实现这个跨越,所以直接葬送了孙家成为豪门望族的可能。

孙资的长子孙宏继承了孙资的爵位,但官职并不高,最高到南阳太守,五品官而已。

孙资的另一个儿子孙密,年轻时名气应该挺大,他和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号称“三豫”,并和诸葛诞、邓飏等人相互吹捧,抬高身价,颇有点像西晋“二十四友”的味道。可惜魏明帝不是晋武帝,一眼就看穿了这种组建小团体的危害性,毫不留情对团体中的15人都罢官免职,当时称为“浮华案”。

后来,孙密就没在官场中出现了,孙氏家族中出名的成员也都是孙宏的后代。

2.第二代、第三代

第二代中,有史料记载的,只有孙宏的儿子孙楚。

孙楚为人傲慢,处处得罪人,因此一直升不了官,只能历任镇东将军参军、著作郎、征西将军参军、卫将军司马,基本都是给别人当属官,六七品而已。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即位后,好歹当了个冯翊太守,晋升五品了,和他老爹孙宏的南阳太守一样。

不过和孙宏不同的是,孙楚很有文采,凭这一点,《晋书》竟然给他立传了。《隋书·经籍志》中收录了他六卷书籍,有诗、赋、奏表、书信等,只是小编都没读过,就不班门弄斧了。

至于孙楚的儿子,有孙众、孙洵、孙纂三个,都不出名,不做介绍了。不过孙楚的文风,倒是遗传了下去,他的后代基本都有文采,也出过文坛领袖。

3.第四代

传到第四代时,孙氏家族终于诞生出名人了,而且一下就是两个,其中,一个出名在当代,一个出名在后世。

出名在当代的是孙纂的儿子孙绰。虽然我们现在的人基本都没听说过他,但当时他的名气可不小,号称东晋文坛领袖,诗是玄言诗派的代表;赋中的《天台山赋》衍生出成语“掷地有声”;碑文更是一绝,像桓温这些大佬去世,碑文只有请孙绰来写才配得上其地位;名望也很高,王羲之攒局的兰亭集中就有孙绰参与。

除了文学,在仕途上孙绰也不差。他历任著作郎、征西将军参军、太学博士、尚书郎、右军将军长史(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王羲之,等于给王羲之当大管家)、永嘉太守、散骑常侍、廷尉。三品了,在孙氏家族中算职位比较高的了。孙绰为人直率,桓温收复洛阳后,想把皇帝迁过去,众人敢怒不敢言,只有孙绰写信怼了桓温一顿,气的桓温牙根痒痒。

出名在后世的是孙洵的儿子孙盛。凡是真正的三国迷(以史料《三国志》说话,而非以《三国演义》说话的),都看过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里面许多内容都是引用孙盛、习凿齿等人的,所以这个名字对三国迷来说不会陌生。孙盛是当时的史学家,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著作,都是研究曹魏、两晋时期的重要史料。

桓温灭蜀路线图

在仕途上,孙盛历任著作郎、县令、征西将军参军、从事中郎、太守、秘书监等职,最终也是三品,不过大部分还是给这些名将当参谋。在能力上,如果你以为孙盛是个写史书的,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那可大错特错了。他曾经以参军身份跟随桓温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桓温率领精兵在前,留孙盛看守后方的辎重,结果遭遇敌军袭击。孙盛指挥应对,最终打退敌人进攻,为桓温灭蜀奠定基础,他也因功封为县侯。后来,他又跟随桓温收复了洛阳,也算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

4.第五代、第六代

孙氏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族人中,基本也都有文采,但仕途除了一个三品廷尉,基本都是五品太守,而且事迹不详。

5.第七代

到第七代时,家族中终于出了第三位名人,就是后世《三字经》中“康映雪”的主人公:孙康。

当传到孙康这一辈时,孙氏家族已经很没落了,孙康小时候家里穷的都买不起灯油,所以他只能在冬天时早早起床,就着雪地的反光来读书,成为了励志人物。

关于孙康的仕途,网上说他官至御史大夫,这是一品高官,但在史书中压根没找到依据,史书记载的他官至尚书起部郎,六品官。

除了孙康,这一代中史书有记载的还有一名人物:孙冲之。孙冲之世系不详,只说他是孙盛的曾孙,那么和孙康平辈,只是不知道他是孙潜一脉,还是孙放一脉。小编感觉可能是孙潜一脉,如果是孙放一脉,他就得和孙康小时候同甘共苦,应该会有其他记录,现在看来,二人毫无交集,世系应该远一点。

孙冲之在南朝宋时先任右军将军、巴东太守,四品官,已经不低了。后来刘宋爆发义嘉之乱时,宋明帝刘彧和晋安王刘子勋为争夺帝位而大打出手,孙冲之投靠刘子勋,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在战斗中被朝廷军击败,后不知所终。

6.第八代及以后

到第八代时,有史料记载的只有一个人:孙康的儿子孙伯翳,而且记载也极为简单,他官至骠骑将军参军,六七品的小官,建树也不多,就是范云在支持梁武帝萧衍起兵时征集过他的意见而已。

在这之后,孙氏家族就没再出现过史书中了。现在网上的一些消息,认为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是孙氏家族的后人,但小编考据史料,孙氏家族记载的最后的后人就是南朝梁的孙伯翳,而孙思邈传记载的最远的祖先是北周的孙融,时代虽然差不多,但还隔着一二十年,况且一个是在南方的梁,祖籍太原中都,一个是在北方的北周,祖籍京兆,不可能是其直系后代。若果真有点关联,至多也只是其他支系而已。

综上,太原中都孙氏家族虽然自孙资之后,就没出过达官显贵,最后还没落到买不起灯油的地步,但好歹以文章、文学作为家风传承,还出过孙盛、孙绰、孙康等名人,也算可以了。

0 阅读:7

三国可不求甚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