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1992年全村搬迁她不走,最终败给了现实

丽萍讲史 2023-12-31 13:31:31

运行了十几年的三峡工程,直至今日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造福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工程的重要性,所以当年三峡工程刚开始修建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都十分支持的进行了搬迁。唯独有一位叫做张秉爱的妇女,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最终工程开始,而张秉爱留在了原地。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位“钉子户”在三峡工程竣工之后,却突然悄然离开了自己的老家。

长江边的村落

在长江上游的尽头,有一个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桂林村。

和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一样,这个桂林村也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据传说伟大诗人屈原和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都出生在这里。

但是这份远离尘嚣的美景,也同样让桂林村难以发展起来。尤其是身旁的长江,每次到了雨季都会让当地的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而著名的钉子户张秉爱,也是出生在这里。

张秉爱出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生活在桂林村附近的一处高山上。

山上的生活虽然比江边安全,但也更加贫困,所以张秉爱从很小年纪的时候就要开始帮家里干活。

在成长的过程中,张秉爱和邻居家的男孩互生情愫,两人约定终生想要成为夫妻。

但那个年代的自由恋爱很难开花结果,张秉爱的父母不想让张秉爱继续在山上吃苦,所以便从桂林村里给张秉爱介绍了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大张秉爱几岁,不过为人厚道、老实,对张秉爱也十分体贴,让张秉爱很快便融入了新的环境,从高岭之花变成了江边苜蓿。

没过几年,张秉爱便为丈夫生下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人就这样在江边农作,重复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

但是因为雨季的问题,张秉爱一家人的农田经常会遭到破坏。所以哪怕一家人拼了命的劳作,到最后也依然贫穷不已。

不过哪怕如此,张秉爱也依然觉得很幸福,她每天早出晚归,将自己的家打造的幸福而温馨。

对于张秉爱来说,她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只要自己也能像自己的父母一般,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静静老去,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原本这个简单的愿望很容易便能实现,但是1992年国家的一个大计划,却让张秉爱简单的愿望变得比登天还难。

三峡大坝计划

1992年国家将建设三峡大坝的计划正式提上日程,这一计划的提出,震动了海内外。

其实早在1918年时,孙中山先生就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为三峡工程进行了一个基础的设想。但当时因为局势的问题,这一设想始终没能实现。

不过这也说明了,三峡工程不是国家的一时兴起,而是做了几十年准备的工程。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计划,一方面是因为长江一线洪涝灾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长江的水力资源大,加以利用有很重要的意义。

于是,国家决定从1994年开始动工,以十五年为期限完工。

而建造开始以前,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那便是让长江附近的居民搬迁到其他地区。毕竟三峡水电站一旦建成,附近的水位线都会上涨不少,当地的村子很有可能会被淹没。

所以从1992年开始,政府人员便开始在长江附近动员老百姓搬迁,张秉爱居住的桂林村也不例外。

刚一开始,桂林村村干部便开始挨家挨户的通知搬迁计划。政府对每位搬迁的村民都有一定的补偿,这份补偿虽然没有如今这般丰厚,但也足够当时桂林村的居民在其他地方继续生存。

常年生活在江边的乡亲们,都知道三峡工程的重要性,毕竟他们是受到长江影响最深的一批人。所以在确定了补偿方案以后,大部分村民们都先后离开了桂林村,去奔赴自己的新生活。

但是唯独张秉爱一家,不太愿意搬离桂林村。张秉爱对村干部说:“这么大的国家工程,哪能跟我一个农妇有关系,我就不搬了。”

村干部一听不行,赶忙问张秉爱为什么不愿意搬离桂林村,然后张秉爱便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首先来说,张秉爱丈夫在结婚以后身体越来越差,甚至连农活都做不了太久,养家糊口的重任几乎都在张秉爱一个人的肩膀上。

而张秉爱前两天好不容易才一个人开垦了一块新地,再加上家门口的几棵果树也终于到了结果的年份,张秉爱怎么能舍得离开自己的老家。

其次一点,张秉爱一家人如果搬迁到政府制定的地区,那就必须重新开始劳作。家里的两个孩子年龄还小,张秉爱丈夫又重病缠身,以她一个人的力量,又怎么能养活的起一家人?

最后一点,张秉爱在桂林村生活了二十余年,她已经将自己的根埋在了这里。正如前文所说的,她的梦想便是能在这片土地终老病死,所以她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桂林村。

虽然张秉爱的理由十分动人,但三峡工程的开始不可阻拦,所以此后的几天村干部天天来到张秉爱的家里,给张秉爱做工作。

最终在一个礼拜之后,张秉爱还是点头表示同意搬迁,不过她要求自己一家人要最后搬迁。

其实张秉爱内心还是不想搬迁,她只是想尽可能拖延时间,让村干部忘记还有张秉爱这么一家人。

钉子户

从1992年开始的搬迁计划,到2002年的时候已经基本完成。曾经热闹的桂林村,此时已经只剩下寥寥几家人还在继续留守。

原本张秉爱以为到了这个情况,村干部就不会再强迫她们搬离。但是政府为了安全着想,专门为张秉爱和剩下的几家人安排了第二次搬迁工作。

这一次,村干部再次来到张秉爱的门前,苦口婆心的向张秉爱解释这些问题。

有了另外几家留守的人,张秉爱胆子也大了起来,她说什么也不愿意搬离桂林村。

可是张秉爱不知道的是,另外几家留守的人,都是前几年在外打工,不知道三峡工程计划的人。而这些人在回到桂林村后不久,便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并在政府人员的帮助下离开了村子。

村干部有些无奈,只能先让拆迁队开始拆迁,希望张秉爱看到附近的废墟,可以回心转意。

在拆迁队的努力之下,桂林村很快便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张秉爱的房子鹤立鸡群。

可哪怕是看到这副景象,张秉爱还是不愿意离开这里。后来村干部甚至专门给张秉爱开了更高的赔偿,但张秉爱依然不为所动。

是的,张秉爱和如今那些有名的钉子户不同,她不愿意离开桂林村不是为了赔偿,而是因为她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

在拆迁队拆迁的过程中,张秉爱每天都会跑到拆迁现场,提醒工作人员:“拆房子就拆房子,这些土地你们可别糟蹋了。”

工作人员笑了笑:“等到大坝建成,这些土地早晚都会被降水淹没的。”

张秉爱摇了摇头:“这些土地都是老乡亲送我的,只要他们一天没有被淹没,我就要把他们安顿好一天。”

张秉爱的话让这些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他们都被张秉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震动。

而这之后,张秉爱果然没有违背自己说出的话,独自一人将村子里的土地都照顾的很好。哪怕她家的周围是一片废墟,张秉爱也丝毫不觉得后悔。

就这样,张秉爱一家人成为伫立在长江边上的唯一一家“钉子户”。

只不过和其他钉子户一样,张秉爱一家人的生活也十分困难。

艰难生活

原本桂林村就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便利的交通、自来水什么的想都不敢想,就连电也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才通上。而且因为供电不稳定,张秉爱他们平时几乎只能用电来点灯。

等到2002年村民们都搬走以后,张秉爱家里的电也停了,只能回到几十年前的模样,每天打着油灯来生活。

每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油灯前,听着窗外的江水声,谁都说不出话来。以前村子还在的时候,即便是到了晚上也依然能听到三三两两的人声,以及村口大黄的响亮叫声。

如今物是人非,一种深深的孤寂感,刺痛了张秉爱一家四口的人心,就仿佛他们被其他的村民抛弃了一般。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村子里虽然人不多,但还是安排了上学的地方,而如今村子不在了以后,村子里的学校也随风离开。

距离张秉爱一家最近的学校,也得走一百多公里,所以两个孩子只能放弃上学。

虽然孩子们对此没什么抱怨,但是张秉爱一看到两个孩子抱着过去的教科书苦读,心里总是止不住的难过。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一旁的三峡大坝也逐渐从江面崭露头角。到了这个时候,张秉爱终于过了心里的那道难关。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的前一个月,张秉爱找到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您好,我现在想要搬迁,还来得及吗?”

离开大坝

听到张秉爱说想要搬迁,县政府里的年轻工作人员都高兴的了不得。毕竟在老工作人员们调离其他地方以前,总是向他们嘱咐多关照张秉爱一家。

所以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便带着张秉爱一家,来到了政府指定的安置地,给她们看了看老乡亲们如今的生活。

当看到新的“桂林村”,在距长江120公里的地方重新建起,张秉爱叹了口气:“搬迁合同在哪里,让我们签了它吧。”

就这样,张秉爱一家人在坚守了17年后,终于离开了昔日的桂林村。

作为最后一家“三峡移民”,政府除了补偿房产、土地之外,还给了她们4800元人民币,方便她们在新的桂林村生活。

很快张秉爱一家便适应了新的生活,和老乡亲们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

幸运的是,尽管张秉爱的两个孩子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们还是有出色的表现。大女儿来到新家园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后来还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小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不过听话懂事的他选择了参军入伍,并在2020年退伍回家之后,接过了母亲身上的重担,让张秉爱得以颐养天年。

张秉爱一家的故事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还有一位导演将她的故事拍成电影,告诉世人们在国家飞速发展的如今,还有这样的一家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而这份眷恋也感动了人们,让人们能够更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安全、幸福的生活,往往要舍弃过去的家园。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家园一无是处,这只是一种无奈。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奔流不息的长江边,一代代中国人滚滚而来、滚滚而去,留下来一个又一个令人感慨的脚印。

而回忆起自己17年的钉子户生活,张秉爱心里没有一点点后悔:“虽然新生活也很好,但是那片生养我的土地,我也不愿意放弃。”

即便是到桂林村已经被水淹没的如今,张秉爱一旦有时间,也总会到附近的山头,远远眺望自己曾经的家。

在此祝福张秉爱一家,希望他们能在新的家园,回归自己热爱的土地。

0 阅读:356

丽萍讲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