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费留美后改了国籍,为何晚年又回国了

丽萍讲史 2023-12-31 12:02:16

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后为了培养人才,我们国家和美国联合进行了一个招生项目,即派遣中国的研究生前去美国读博士。

能获得这个资格的研究生必定是品学兼优的,而袁钧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令国人失望的是,1989年,她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国,反而把国籍改为了美国国籍,继续留在美国深造。

然而,如今袁钧瑛却选择在国内进行科研项目,并且三天两头的往中国跑。

那么,她当初为何不回国?如今又是什么情况?

坎坷而又励志的求学经历

袁钧瑛出生于1958年,家住上海,在那个年代,家里条件算是比较优渥的。

爷爷袁开基曾经去美国留学过,是有机化学的博士,在生物碱化学领域进行研究,还获得了两项专利成果。

外公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家,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的教授。

长辈都是读书人,她从小就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十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父亲因为护士不小心配错了药而去世了。

在那几年,知识分子的家庭反而不受欢迎,因而爷爷和母亲的事业都遇到了阻碍,家里的经济条件变差。

爷爷和母亲重视教育,即便是家里日子不好过了,依旧让袁钧瑛念书,她也仍然在班级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然而,由于高考在1966年开始,就因为某些原因而取消了,因此袁钧瑛的好成绩,在短时间内并没有什么作用。

高考在1970年便进行了改革,允许参加工作超过两年、初中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去报名,没有考试环节,若是审核合格了,便可以获得去念大学的资格。

这些工农兵是要所工作的单位进行推荐的,家庭成分一定是贫下中农或者工人家庭,而袁钧瑛的家庭显然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

周总理曾经看出了这种方式选拔大学生的弊端,为了培养人才,他提出可以不必参加劳动,直接上大学。

进入了大学的学生,因为没有经过考试选拔,所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进展缓慢。

就连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知道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可是那几年竟然不用考试,只看单位推荐,以及家庭成分,这简直是荒谬。

很多人都对此持有异议,因而1973年,高考增加了一门文化课考试,可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不浓厚,人们对于文化知识普遍不重视,大家竟然纷纷以“交白卷”为荣。

在小平同志的主张下,1977年我们终于恢复了高考制度,而且规则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严禁“走后门”,当年有570万人参加了这次高考。

在上海机器厂忙于工作的袁钧瑛,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她靠着老师拿给自己的高中课本,用了4个月,便将荒废的知识学完了。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中,便夺得了上海的榜首。

关于选专业的问题,由于爷爷是化学方面的专家,便希望她选择化学相关的专业,又考虑到她是个女生,便给她提建议,让她选择生物化学。

于是,袁钧瑛便选择在复旦大学读生物化学专业,在大学中,她依旧是学霸,并且顺利的考入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读研究生。

其实,由于十年没有进行高考,导致我国的人才严重缺失,在1977年,美国有120万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才,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却仅有20万。

因此为了尽快培养人才,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措施,中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在参加考试的两万五千名学生中,袁钧瑛名列第二,成功获得了公费去美国留学的资格。

更幸运的是,袁钧瑛的博士生导师,便是罗伯特教授。

罗伯特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多年来取得了多项成果,是“细胞死亡”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2002年,他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机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因此,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样专业的导师,对于像袁钧瑛这样热爱科研的人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

她废寝忘食的在实验室搞科研,一边学着英文,熟悉着美国的环境,一边孜孜不倦的阅览相关的文献,精益求精的做实验。

她也曾纠结过是否回国

努力又十分聪慧的袁钧瑛,在1989年便获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可是此时她却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当时国家向她们这批刚好完成学业的人发出了回国的橄榄枝,希望她们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回国建设祖国。

作为神经学方面的人才,若是她能够回到中国,一定会在生物医学领域为我国做出很多贡献的,我国重视人才,也必定会给她不错的待遇和地位。

而且袁钧瑛的根在中国,爷爷和母亲也都很思念她,希望她能够回来工作。

可是,袁钧瑛却有另一方面的顾虑,她认为回国不利于自己的科研。

当时中国在生物科学领域进展缓慢,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都不足,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研究。

若是回到了中国,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置办仪器、培养细胞以及构建实验室,购买材料、药品,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而且在美国她有合作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可以给她的科研提供更大的帮助,还有专业的导师可以咨询,自己一定会有更好的科研成果。

当家国情怀和个人理想相碰撞时,她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也让家人和朋友都对她非常不理解。

不仅如此,她还在后来把自己的国籍改为了美国国籍。

这种行为更加让人愤怒,很多人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在国内,舆论对她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认为她忘恩负义,国家培养了她,公费供她出国留学,给她发展的机会,可是她霸占着这个名额,在学有所成后竟然不愿回国,还想当美国人。

就连她在国内的亲人,都因她而遭受了不少的指责。

其实,袁钧瑛不是唯一一个选择留在美国的人,那时候,也有不少人贪图美国优渥的环境、先进的科研条件,而放弃了回到国内。

当然,也有很多爱国青年,选择学成后建设祖国,最终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科研技术,也帮助我们培养了下一代更多的人才。

总之,我们当初的联合培养项目,还是达到了科技强国的目的。

在确定不回国后,袁钧瑛又去麻省理工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工作。

1990年,袁钧瑛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助理教授,后来不断地升职为副教授、教授。

这其中少不了她个人的努力,不管当初她不回国的决定有多少争议,都不得不肯定,她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十分优秀。

2017年,袁钧瑛被选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那么,她这些年都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呢?

2005年,袁钧瑛证明了Nec-1可以调控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细胞坏死不受基因调控,而是逆境环境中的被动死亡。

但是袁钧瑛的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了细胞坏死是基因主动调控所决定的。

因此,临床上很多疾病,例如急性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都有了新一步的进展。

人们可以研究基因调控细胞坏死的机制、细胞中还有哪些基因可以调控细胞坏死以及哪些因素可以抑制细胞坏死基因,进而治疗疾病。

2008年,袁钧瑛在细胞坏死领域有进一步的进展,既证明了Nec-1的靶标为RIPK1,后者即为细胞程序性坏死的调控基因。

同年,她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证明了很多基因对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作用,《Cell》是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这篇文章极大的提升了袁钧瑛的科研地位。

据统计,她这些年在《nature》、《cell》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杂志,达到了148篇,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多年后袁钧瑛表示,若是让自己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她仍旧会选择用化学的手段研究生物。

实现理想后,她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在事业上,袁钧瑛是十分优秀的,在家庭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她的丈夫俞强,是大学班里的班长,她自己又是团支书,两人都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还成为了情侣,势均力敌的爱情,当时让班里的其他人羡慕不已。

在国家开展公费留学的这个项目时,两人都成功的考中了。

俞强是在美国布兰达斯大学就读并获得的博士学位,两人于1989年同时选择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俞强曾经在美国的波士顿大学担任副教授,如今在上海的中科院药物研究所任职。

虽然俞强在事业上发展不如袁钧瑛,但也同样是肿瘤、细胞凋亡领域的人才,发表过多篇论文和专利。

俞强敬佩她具有强大的执行力,认为自己的妻子可谓是一个“全才”,能够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没有耽误教育孩子、照顾子女。

每次袁钧瑛出去开会,回来的时候都要给孩子、俞强以及双方的长辈、实验室的同事和学生买礼物,非常注重细节。

袁钧瑛也表示,自己这二十多年,在孩子的身上付出过很多的精力,一次实验的失误可以再重新做一次,可若是孩子带偏了,就会有很大的麻烦。

在她32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可是生完孩子刚三周,她就要去进行科研工作,在工作间隙,她将自己的母乳挤出来,让婆婆白天照顾儿子的时候可以喂给孩子吃。

为了让孩子能够在七点多及时赶上校车,不要迟到,袁钧瑛每天六点多就去叫孩子起床,如果孩子赖床不起,她也会坚持把孩子弄醒。

等到孩子下午放学,她常常随手带着书本和电脑去接孩子,这样她就可以一边看着孩子练琴、学习、玩耍,一边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孩子上床睡觉后,袁钧瑛又接着写报告、看文献,仿佛永远不会疲倦。

对待孩子,她不会过分严苛,若是孩子不想学习绘画等兴趣课程,她也不做要求,如果孩子不愿意读书学习、不完成作业,袁钧瑛便会和孩子谈心。

当2002年丈夫选择回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时,袁钧瑛并没有因为要和丈夫两地分隔而阻碍丈夫追求事业的脚步。

虽然她也确实因为孩子太小而纠结过,但是最终她给予了俞强极大的支持,并表示自己可以把两个孩子照顾好。

由于袁钧瑛待人接物周到而细致,因而身边人缘很好,有时候工作太忙,婆婆和同事也帮衬着照顾孩子。

如今,她在澳洲的儿子对生物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女儿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也热爱生物,这显然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2012年,已经在科研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袁钧瑛,因为对上海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再加上俞强也在国内工作,便想要回国发展。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她已经改回中国国籍了,毕竟已经放弃过一次的中国国籍,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回来的。

很多人听说她要回国,仍旧对她当年的行径指指点点,认为她没有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来,如今年纪大了回来,将青春都奉献给了别的国家。

也有人认为,只要怀有一颗爱国心,在功成名就后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理解。

当然,我国的很多高校、中科院都欢迎袁钧瑛这样的人才,而她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决定。

如今,她是中科院有机化学所和复旦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高校的名誉教授。

她在中国有自己的实验室,常常在中国和美国两地跑,坐飞机飞回来看看学生的科研进展并予以指导,也会在中国高校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中国同行探讨项目合作。

关于中国的学术现状,袁钧瑛表示,如今的中国仍旧缺乏顶尖的科学人才,年轻一代还需要不断的扩展视野,提高知识面,自己回来可以起到引路人的作用。

0 阅读:39

丽萍讲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