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谎吗?研究显示,每人每天平均撒谎6次,一生约8.8万次。说谎是人类的本能,识别谎言却难如登天。单靠感官,识破谎言的概率仅54%,遇上说谎高手,这概率还会更低。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测谎仪,正是为此而来。
影视剧中,测谎仪的模样千奇百怪,这也让大家好奇,真实的测谎仪到底啥样?它真能准确测谎吗?
其实,测谎的思路早有雏形。像古代“摸钟辨盗”,让嫌疑人摸涂墨的钟,心虚者不敢摸,手上干净的就是小偷;还有让嫌疑人嚼稻米,因紧张唾液分泌少、吐不出稻米的就是真凶。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利用了犯罪心理学,即人撒谎时情绪变化会引发行为和生理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大多肉眼难察,于是现代测谎仪便登场了。
1917年,美国心理学博士威廉・马斯顿受妻子情绪激动时血压变化的启发,发明了简单的脉搏压力计,推测心脏收缩压改变或许与欺骗行为有关。但当时法庭并不认可,他只好放弃研究,后来还以妻子为原型创造了神奇女侠,其真言套索就是测谎仪的化身。
现代测谎仪,原名为多道生理记录仪,能记录被测者被提问时的多种生理变化,如血压、脉搏、排汗、呼吸等。常见测谎仪主要记录呼吸波、皮肤电阻和脉搏波。呼吸波能反映心理变化,人紧张时,呼吸会不自觉地深呼吸、屏气或改变节律。
皮肤电阻是反映交感神经兴奋性最敏感的参数,人说谎紧张时,手心出汗增多,皮肤电阻减小,电流增加。脉搏波方面,人发怒、恐惧时,心脏输出量和心率上升,脉搏波收缩压和舒张压也会上升。
整个测谎过程需2-3小时,同一问题可能重复3次,被测者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测谎仪不能直接判断真假,需专业人员搭配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发挥作用。
测谎问题设计有两种套路。一是准绳问题测试法,将问题分为中性、相关、准绳和题外四类。中性问题无关案情,用于测正常生理反应,如“你是张三吗”;相关问题涉及案情,像“偷钱是你和张三干的吗”;准绳问题是隐私问题,如“你偷过东西吗”,触发应激反应用于对比;题外问题测试其他违法犯罪情况。
罪犯对相关问题反应强,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大。二是犯罪情形测试法,我国刑侦常用,基于认知唤醒理论,围绕犯罪情形设计问题,给罪犯展示犯罪相关事物,其心理、生理反应强,对无辜者则无明显差别。
测谎仪虽看似可靠,但被测者有可能骗过它。被测者可通过调整呼吸、咬舌、绷紧肌肉等方式,放大回答准绳问题时的反应,干扰判断。一些精神变态者对犯罪无羞愧感,大脑杏仁核异常,说谎时不紧张,测谎仪难以检测到变化。
比如碎木机杀人案的嫌疑人理查德就通过了两次测谎。网上流传的测谎小技巧,如回忆糟糕经历、保持呼吸频率一致等,也是通过控制生理反应干扰结果,但需超强心理素质和专业训练。
那么,测谎仪到底准不准?2011年美国测谎协会评估报告显示,准确率为87%。这个准确率用于审讯找突破口尚可,但作为法定证据,出错率太高。
多数国家法庭不接受测谎仪证据,我国最高法明确测谎结果不属于合法证据,仅作参考。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认为测谎仪不可靠、不科学。因为人在高压下易紧张,无辜者面对指控情绪激动,易导致测谎仪误报。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引进测谎仪,使用率上升,公布的有效率和准确率达90%以上,但也出现了冤假错案。比如云南杜培武案,两名警察被杀,杜培武因妻子与死者有不正当关系成了嫌疑人。
测谎仪显示他说谎,后经刑讯逼供,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年后真凶落网,他才沉冤昭雪。此外,河南吴春红投毒案、湖北中翔学生集体中毒案等,测谎仪都在冤案形成中起了作用。
尽管专业机构认为测谎仪不够严谨,但它仍广泛流行。美国尤其迷信其功效,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等招募人员都要测谎,私企也用它测试应聘者。后来联邦政府立法才稍作限制。
若测谎仪100%准确且成为手机APP会怎样?或许世界将没有谎言,但这未必美好。尼采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若测谎技术无处不在,人人被迫坦率直言,那心理医生怕是要成为热门职业了。
文本来源:@差评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