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0元创立华为,任正非谈项目打地铺,终成中国第一

遇见小野 2020-10-19 22:51:42

华为近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频繁冲上热搜,连一向低调沉默的任正非也被迫走向台前,接受了很多的采访,出现在公众面前。

这一切,既是因为他的女儿,也是因为华为发展太过迅速,动了MG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蛋糕。商场如同战场,会无所不用其极。

华为经过33年发展,尽管刻意低调,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商业帝国,2019年营收8588亿元,员工拥有196000人,华为产品和子公司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这是我们的民族之光,但也会成为某些国家和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尽快除之而后快,连遮掩也不想遮掩了,直接采用了卑劣手段。越是在这种时刻,我们越要保持冷静,支持华为,支持华为产品,以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民族企业,华为越强大,国家越强大,华为就越安全,任正非的女儿mwz女士就越安全。

1.21000元起家的华为

众所周知,任正非出生在贵州安顺市,小时候家里7个孩子,任正非是老大,生活非常艰难。任正非兄妹经常挨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环境中支持孩子求学。任正非在高中阶段经常饿的头晕眼花,任正非的母亲从全家的口粮里挤出一点点烙成玉米饼给任正非补身体,任正非说,自己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不可没。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进入部队,在部队13年,立下很多功劳,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受到全国表彰。但是,裁军大潮到来,任正非没能幸免,转业到地方。

从部队进入企业的任正非不太适应,在一次经济活动中,被骗了200万,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大部分被追回,但是任正非还是被开除公职,并且需要偿还剩余的欠款。妻子提出了离婚。

此时,任正非已经43岁,失婚失业,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之下,和几个朋友筹措了21000元在一间破仓库创立华为,寓意中华有为。

在华为成立初期,非常艰难,为了生存,什么都干过,属于一家“皮包公司”,倒卖过化肥、程控交换机,在代理某公司程控交换机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巨大市场空间,并且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任正非拍板决定自主研发。

2.悠久的华为“床垫文化”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是一个投入特别大、周期特别长、见效特别慢的行为,还有可能等研发出产品,发现在市场上已经不占优势或者很快被山寨。

除了特别大的公司,中小公司很少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大笔的研发经费。华为当时还是一个作坊式小公司的水平,就敢做这样的决定,很多人都觉得任正非疯了。

但这也正是任正非的高明和决断之处,掌握技术,拥有自己的产品,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占据市场高地。知识分子和部队技术干部出身的任正非,对于技术有一种执念 ,也了解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所以,他敢把全部身家性命压在技术研发上。

重视技术、重视人才成为华为的一种价值理念追求,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一批批的行业巨头,诸如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凋零的凋零,倒闭的倒闭,只有华为,在沉默低调中势如破竹,成为一艘行业巨舰,也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打击仇视的对象。

华为初创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赶工作进度,任正非率领员工吃住在华为公司厂房,

“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加床垫代替。50多人吃住都在里面,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华为的“床垫文化”在这里继续发扬光大。——摘自《任正非传》中《独特的“床垫文化”》

正是靠着这种肯吃苦、舍得投入、视技术如生命的态度,华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活下来,并且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一步一步壮大。

1992年,华为才成立5年,任正非投入了所有的资金到C&C08机的研发中,甚至借用了高利贷,任正非对员工说,如果不成功,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我只能跳楼。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93年末,C&C08机终于研发成功,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低的三分之一,华为占领了市场。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生活朴实,并不嗜好享受。1996年,他带队赴南斯拉夫洽谈合作项目,为了彰显实力和合作的成立,当时他们定了当地最好的酒店香格里拉酒店的总统套房,一晚的房费达到2000美元,任正非和十多个团队成员一起在套房内打起了地铺。

即便到现在,任正非也不好享受,出行也经常自己打车、坐地铁、吃快餐,被很多人遇到过拍下来发到了网上。

华为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靠着任正非团队这样一个个项目硬干起来的,是靠着华为人的心血和汗水起来的。

三、历经波折,华为凤凰涅槃

华为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任正非在华为发展初期就遇见到随着华为的发展,一定会遭到打压。

在新世纪初期,华为就差点坚持不下去。在这段时期,任正非力排众议,没有选择国内主流的CDMA技术,决定发展更为先进的3GPP、GSM、UMTS道路,这样华为失去了很多赚钱机会,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一个个因为 CDMA技术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华为却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见不到收益,企业很艰难,反对和质疑声音不断,就连他自己也开始自我怀疑,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那八年,我是度日如年,这个决策没有其他人承担责任,必须要我自己承担选择的责任。”

再回忆这段艰难时刻的时候,任正非说:

我不怕来自外面的压力,外面怎么压我,我都不怕,还是坚定走下去。我害怕来自内部的压力,内部不断有高层写信、写报告给我,“你这个决策错了,会葬送华为公司的”。

那八年看到别人赚大钱,我们不能赚钱,看到我们自己比别人困难多,外面大量文章都是讽刺挖苦我们的,万一我真的错了怎么办。

八年以后,中国终于发放3G牌照,一下子把我们的能量释放出来了。

那时候华为非常艰难,内部反对和质疑声音不断,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利润削减。外部有李一男的港湾网络的冲击及大量模仿华为的山寨公司。

内外夹击之下艰难求生的华为,还迎来了更大的一重打击,就是美国思科公司在美国发起了知识产权官司,在他们的主场发起对华为的诉讼,控告华为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意图将华为永远赶出美国市场甚至完全扼杀华为,由于这场官司,很多国外公司都终止了和华为的合作,宣布对华为实施制裁。

一时之间,华为内外交困,陷入漩涡感受到冬天的到来。华为为了度过危机,甚至想过转型做拖拉机或者将华为卖给摩托罗拉。

那几年,任正非由于过大的精神压力,在身体上出现重大问题,因为癌症两次动手术,患上了抑郁症,无数次在深夜里痛哭,但是白天还要打起精神斗志满满工作。

战胜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直视困难并且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

任正非和华为人从21000元起步,经历过种种险境,绝不轻易认输服软。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任正非充分彰显了他军人的韧性和战略智慧,他决定一个一个各个击破,先攘外再安内,该迂回就迂回,该还击就还击。

任正非组织了法律和技术团队赴美国打国际官司,全力迎战与思科的战争,组织了美国律师团队,针对思科的舆论战,又聘请专业公关人员在新闻界开展公关,逐步扭转舆论不利的局面。思科有个对手公司3COM公司,华为与3COM公司结成了合作同盟,共同对抗思科。

真正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的还在于华为注重技术研发,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美国知识产权鉴定了华为的产品并无侵权,而此时华为又反诉思科垄断,美国把垄断定性为重罪,思科最终与华为达成和解。

外患解决了,任正非腾出手来解决国内的港湾网络——他曾经的爱将李一男创立的港湾网络,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打港办”,任正非一出手,必定稳准狠,盯紧港湾网络的市场和合作伙伴,一旦港湾出去谈了一个项目,华为必出一个低很多的价格来争夺,甚至是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和港湾争夺市场。港湾市场逐渐被蚕食,急着上市或者寻求买家收购,但每一次都被华为搅黄。

历经两三年的较量,港湾最终缴械投降,被华为收购。

这些都只是华为发展史上无数个事件中的一个,可以说,华为是在无数惊涛骇浪里成长起来的。

华为一路的惊涛骇浪也是任正非一路的惊涛骇浪,而且任正非一生的惊涛骇浪还要比这些多的多。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今年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这一代人的一生往往波澜壮阔,他们经历了年少穷困、社会变迁、青年时期艰难求学、各种运动、上山下乡乃至中年改制失业、创业等,这是时代的际遇也是他们无法选择的命运,丰富的人生阅历磨练了他们的韧性,开阔了他们的心胸,也坚定了他们的意志,百折不挠九死不悔。

任正非从偏远的贵州安顺出发,经历贫困艰难的同年,一心向学的青年世代,因家庭原因在运动和工作中受冲击,参军又退役,转业至国企,失误被开除失业失魂,无奈中创办华为,惊涛骇浪中艰难求生发展壮大。

这些经历都写进了《任正非传》中,读这本书也就了解了任正非的一生,了解了他作为一个儿子、父亲、企业家不为人知的一面,读懂他,读懂华为的发展之路。

0 阅读:16
遇见小野

遇见小野

世界很大很美好,向阳生长遇见美好